红色印记 | 渤海镇沙峪抗日纪念碑:怀柔抗日第一枪,意义非凡
日期:2025-08-20 19:05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过去,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80载时光流转,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虽已远去,但抗战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首都红色文化,“红色印记”栏目特别推出与抗战历史有关的纪念设施背后的故事,从一处处红色设施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怀柔城以西的渤海镇沙峪村,曾发生著名的沙峪战斗,打响了“怀柔抗日第一枪”,点燃了怀柔地区的抗日烽火。为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87年,怀柔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沙峪村建立沙峪抗日纪念碑。
渤海镇沙峪抗日纪念碑全景
渤海镇沙峪抗日纪念碑
渤海镇沙峪抗日纪念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15米,坐北朝南,大理石碑座为边长6米的正方体。纪念碑正面刻着“民族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金光闪闪,提醒着每一位前来祭奠的人们,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背面的碑文则详细讲述了沙峪之战的经过和意义,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那段历史的尊重与缅怀。
沙峪战斗纪念雕像
1938年5月,八路军第四纵队组建。为了策应冀东7县20万人抗日大暴动,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从平西斋堂出发,分两路向冀东挺进。6月10日夜,两个支队在怀柔的铁矿峪、洞台、兴隆城、南冶、沙峪一带汇合。第二天,八路军侦察员捉到3个汉奸特务,得知日本关东军驻密云古北口的一个步兵中队,正朝着沙峪方向行进。沙峪村地形对八路军非常有利,两面环山,可进行埋伏。经请示,上级同意第四纵队主动出击,消灭这股日本兵。
伏击侵略者的战场选在沙峪村的东山嘴,参谋长李钟奇周密地部署了兵力。八路军指挥所设在北山一座小庙后的山头上,抽调邓华支队31大队1营埋伏在南山,2营埋伏在北山,在敌前进方向的正面部署了重机枪,居高临下,只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来个瓮中捉鳖。
上午11时,在远处河边的小路上,一队日军由东向西疾速而来,河边小路越来越窄,日军不得不变成一路纵队。待日军完全进入埋伏圈后,随着指战员一声令下,隐蔽在山上的八路军手中的机枪、步枪、手榴弹响成一片。日军还没来得及摘下枪,有的就被击毙,有的被炸伤。短暂慌乱之后,日军开始还击。
战斗持续到下午3点多,枪声渐稀,但五六十个残余之敌仍不投降。第31大队大队长季光顺组织一支突击队,每人带上10颗手榴弹奔向前沿阵地,在没膝的高粱掩护下,很快接近了敌人,指挥员一声令下,冰雹似的手榴弹在敌群里开花,炸得日军血肉横飞,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很快被全部歼灭。
下午4点多,战斗结束了,八路军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次伏击战,歼灭日军一个中队120余人,缴获步枪80多支、轻机枪3挺、掷弹筒3个。此战八路军也有较大伤亡,31大队总支书记郑良武等20余名指挥员牺牲,纵队参谋长李钟奇负重伤。
沙峪战斗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怀柔抗日战争第一枪,意义非凡。它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它让处在黑暗中的怀柔人民看到了八路军抗战必胜的决心,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