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豪气长存 英名千古
日期:2025-08-15 20:3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过去,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80载时光流转,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虽已远去,但抗战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首都红色文化,“红色印记”栏目特别推出与抗战历史有关的纪念设施背后的故事,从一处处红色设施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从门头沟区斋堂镇九龙头山拾级而上,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逐渐出现在了眼前。纪念碑为重檐攒尖式建筑,方形基座,塔身下部四面有券洞,内嵌石碑。全碑呈铅灰色,象征着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的钢铁意志,而金黄色的圆形塔顶则象征着烈士的功绩与日月同辉。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
碑身镌刻文字,说明立碑原委。在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宛平县政府决定,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宛平军民同侵华日军英勇斗争的英雄业绩,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地区建立纪念碑。几经选址,最后确定建在东斋堂村斋堂中学院内。1946年7月7日,纪念碑落成,宛平县党政军民各界万余人参加揭幕仪式,这也是北京市最早修建的抗战纪念碑。后来,纪念碑于1998年迁至九龙头山上。
纪念碑坐北朝南,南面碑石的碑匾分两行横刻“豪气长存 英名千古”,其他三面的碑石则刻有宛平县各村牺牲的烈士英名和籍贯,共计472位烈士。
纪念碑后有座白玉石浮雕,生动地刻画了宛平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场景。这些浮雕不仅纪念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自由而献身的英雄,也提醒着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如今,这里是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无数参观者来到这里缅怀先烈,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正静静地俯瞰这片军民们曾浴血奋战的土地,凝视着如今安稳富足的人民。青山无语,红旗猎猎,更多的无名烈士长眠在深情的大地之下,长眠在沉重的历史之中。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延伸阅读
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一个伪村长,带着一个伙夫,走进了日军的岗楼。日军士兵们正沉迷于牌局,突然间,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惊恐之色,尖叫着“大鼻子的来了,大鼻子的来了”,四散逃窜。一个胆小的日军士兵,甚至躲到了牌桌下,惊恐到尿湿了裤子。伪村长急忙解释,伙夫只是来做饭的,他的鼻子虽然大,但并非传说中的“刘大鼻子”。这不是影视剧里的桥段,而是真人真事。“刘大鼻子”究竟是谁?为什么他的名号可以让敌人闻风丧胆?
“刘大鼻子”本名刘玉昆,是宛平县(今门头沟区)柏峪村的村民。他耿直善良、和蔼可亲,因鼻子大,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刘大鼻子”。
七七事变后,宛平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刘玉昆和几个兄弟自行组织起来为村里的百姓看山护院,并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春,八路军宋邓支队来到斋堂川,刘玉昆担任了抗日救国会主任和巡防所所长,他的枪法和智谋使他在战场上如鱼得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宛平县游击大队第3中队队长、县大队队长。
1939年,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暂时撤出斋堂川赴外线作战。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刘玉昆率领县大队割电线、破交通、打岗楼、炸碉堡,一举摧毀爨底下、柏峪等10余个村的伪政权,威震平西,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3年6月的一天,刘玉昆接到情报,得知日军军官准备第二天到斋堂据点。他果断决定在林子台村进行埋伏。当日军军车驶入伏击圈,地雷爆炸,浓烟滚滚,敌人死伤惨重。刘玉昆带领队员冲锋,敌人仓皇逃窜。
然而,战斗并未结束。更多的日军从斋堂方向赶来,刘玉昆机智地带领队员撤到山上,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不敢恋战,匆忙撤退。三天后,日军报复性地进攻柏峪村,但刘玉昆早已安排群众转移,自己则带领游击队直捣敌人的老巢——斋堂据点。当敌人匆忙返回时,刘玉昆和游击队已安全撤离。
长期的艰苦转战,使刘玉昆积劳成疾。1943年秋,他染上了肺病,加之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他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队员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他总是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没事。”这年腊月,刘玉昆率领游击队连续拔掉敌人在楼岭、石河的据点,在转回驻地的路上口吐鲜血,倒在柏峪村后深山里。
刘玉昆牺牲后,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宛平人民将他的名字刻在了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和事迹至今仍在京西山区人民之中广泛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