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忠魂未逝 家国永念
日期:2025-07-07 19:3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过去,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80载时光流转,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虽已远去,但抗战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首都红色文化,“红色印记”栏目特别推出与抗战历史有关的纪念设施背后的故事,从一处处红色设施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平西,由北平西而得名。平西当时主要包括房山、涞水、涿县、宛平等地区,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不仅留下了萧克、邓华、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也曾有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为国捐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党和人民铭记英烈们的牺牲与贡献,建立了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纪念馆和纪念碑亭,以弘扬红色精神,激励人民不忘历史、继往开来。
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位于房山区十渡镇十渡村。1985年,由曾长期在平西战斗过的萧克、杨成武等老将军倡议建立,以缅怀在平西地区牺牲的烈士们。同年10月,陵园建成,1992年3月,在陵园内建成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1996年3月31日,平西抗日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从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园区正门进入,绕到后山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来到平西抗日烈士陵园。陵园占地面积3400多平方米,由纪念碑亭、百名烈士碑林、老将军墓碑组成,整体环境庄严肃穆。
百名烈士碑林
在通往纪念碑亭的小道上,经过百名烈士碑林,100名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牺牲的烈士长眠于此。墓区里,每一位烈士的墓碑都设计成书籍展开的形状,记录着烈士的名字、年龄及抗战事迹,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1988年10月,为了更好地保护纪念碑,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建立了纪念碑亭。走进亭内,萧克将军亲自题写的“抗日战争在平西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碑后的1200字碑文由《工人日报》原编辑部主任苗培时撰写,书法家金寄水先生书写,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
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亭
在每年的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平西抗日烈士陵园都会举办庄重的祭扫和纪念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们汇聚于此,他们中有烈士家属、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有当地的居民和学生,他们或手捧鲜花,或携带祭品,以最诚挚的心情,向烈士们表达最深的敬意。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烈士们的追思,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每一次祭扫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每一次纪念都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们不仅缅怀过去,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延伸阅读
党的好女儿 人民的女干部
——记应维鲁烈士
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的百名烈士碑林中,有一座烈士墓碑的碑文写道“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女干部——应维鲁 烈士”,这简短而充满力量的铭刻,是对这位英勇女烈士一生的总结。
应维鲁烈士墓
应维鲁烈士生前照片
应维鲁,原名沈鞠如,191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幼年时随父母一起移居上海。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她毫不犹豫地加入青年抗日宣传队,投身于抗日的洪流之中。不久后,她远赴延安,随同彭真、刘仁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前身)记者,用笔尖记录着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不屈。
1939年,应维鲁被派往平西抗日根据地。当时,平西是敌我斗争非常激烈的边缘游击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她没有钢笔,便用木棍制作;没有白纸,就用可以重复使用的粉连纸;没有枪支,就用手榴弹作为最后的抵抗,一颗留给自己,一颗掷向敌人。她的坚韧与智慧,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决拥护,是对革命胜利的不懈追求。
1940年10月,应维鲁被派赴河北涞水县一带调查扩军征兵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采访报道。她和同事得到消息,一些汉奸和反动地主正策划暴乱,妄图捣毁共产党的抗日政权,破坏八路军政府机关所在地。她立即派同事回城向县委汇报,而自己留在村子里坚守。
傍晚时分,敌人包围了应维鲁的屋子,他们以为,一个女孩子见到这个阵势,一定吓得大惊失色,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娇小的八路军竟然全无惧色。敌人用死亡来威胁她,用活命来引诱她,可她从容淡定。她深知,自己肩负的是中华民族的大义,是抗日救国的重任。她的身体虽小,却蕴藏着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让敌人心生恐惧。敌人不敢直接在村里行凶,便将她强行拉到村外一条山沟里,用乱石活活砸死。当战友们找到她时,应维鲁躺在血泊中,已壮烈牺牲,年仅21岁。她的牺牲,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极致奉献,更是对整个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铭记于心的英勇与牺牲。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我们缅怀应维鲁烈士,也缅怀所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英烈。他们的精神,如同永恒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后人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