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北大人的一颗红心

日期:2024-12-25 19: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庄严而肃穆的地方,那里矗立着一处烈士纪念设施——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缅怀先烈伟大业绩,弘扬先烈革命精神,1993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静园落成,以此纪念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期间,牺牲的近百位北京大学(含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师生和校友。


1.png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坐北朝南,碑体用五块不同大小和高度的多边形红色花岗石块组合而成,形如“心”字,最高点距地面四米,寓意五四精神代代相传。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由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题写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金字碑名。纪念碑石壁用粗纹肌理效果处理,展示岁月流逝的痕迹,背面镌刻着不同年代牺牲的96名烈士(其中5名无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牺牲时间,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在这些烈士中有一位叫范鸿劼,他既是李大钊的学生,也是战友。1927年4月28日,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内,他和李大钊同志一样视死如归地走上绞刑架,牺牲时年仅30岁。


2.png

范鸿劼(图片来源:中华英烈网)


范鸿劼,1897年11月出生于湖北鄂州,由于父亲早逝,生活异常艰苦。在慈母的教导下,他自小就立下了为国为民的大志。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15岁即赴省城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次年又进武昌文华大学。1917年,年仅20岁的范鸿劼因不满学校的黑暗而愤然退学。

1918年,范鸿劼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学校里的进德学会,提倡俭朴生活,号召会员不做官、不纳妾、不狎妓,希望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范鸿劼注重修身养德,又很有组织能力,通过选举当上了班长,后来又担任了英文系学生会负责人。学习期间,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范鸿劼广泛接触社会,了解人民疾苦,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的带领下,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并成为李大钊的亲密战友。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同年11月,更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选为书记。范鸿劼是这个支部中的积极分子,为推动北方革命斗争做了大量工作。与反动政府做斗争,三番五次入狱是常事。在牢狱中,范鸿劼遭到了非人的虐待,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异常粗劣,有如饲畜”。他却丝毫没有动摇革命的决心和信心。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范鸿劼作为游行集会的领导者之一,在惨案中身负重伤,但是他不顾伤痛,连夜和李大钊等同志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分头发动群众,为在请愿斗争中牺牲的学生和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追悼会及隆重的葬礼。

三一八惨案之后,北方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北洋军阀政府命令“严肃查拿”李大钊、范鸿劼等人,斗争被迫转入地下。范鸿劼在中共北方区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文字生动,通俗易懂,对北方革命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中,范鸿劼也展示出其犀利的一面。1926年1月,范鸿劼作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代表,参加了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中,他慷慨陈词:“共产党员负有两种革命的担子” “只有问他是否实行国民革命,其他不必问及,只要问在这种政策下,应该合作不应该,不必横生枝节”,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独立性原则,坚决反对了要公开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党员身份的破坏性提案。

1927年初,范鸿劼被调到武汉工作。在看到北方的严峻形势和困难后,他认为北方更需要自己,经再三要求,中共中央批准他回北京,继续协助李大钊领导革命。

同年4月6日,奉系军阀不顾国际管理悍然到使馆区搜捕革命志士。范鸿劼躲在使馆的花房内被发现,经过一番打斗后被捕。当他被带到警察厅时,浑身是血和泥,衣服破破烂烂,连自己的同志都没认出来他。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品格。

李大钊、范鸿劼等同志英勇就义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发表悼念文章,称赞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将被中国人民“牢记不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