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为国死义唐、谢君纪念之碑:血染青春

日期:2024-12-10 2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为国死义唐谢君纪念之碑.jpeg

为国死义唐、谢君纪念之碑


在北京汇文中学宁静的花园中,由南向北矗立着三座纪念碑,它们不仅纪念着汇文中学的杰出学子,也见证了这所百年名校学子们150多年来的爱国情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县级烈士纪念设施——为国死义唐、谢君纪念之碑,特别纪念了在三一八惨案中英勇牺牲的汇文学子唐耀崑和谢戡。


唐耀昆.png


唐耀崑,湖南长沙人。1922年来到北京,考入汇文学校(今北京汇文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后,他先后担任学生会评议部评议员、学生会组织部部长等职,带领同学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


谢戡.png


谢戡,1911年10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23年秋考入汇文学校初中一年级。在校期间,他阅读进步书刊,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莎士比亚的剧作尤为欣赏。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和学生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通牒的国民大会”,唐耀崑和谢戡也愤然前往,接着又去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队伍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下午2时左右到达了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大门前。然而,在他们到来之前,那里已经站立了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卫兵。游行群众推举出丁惟汾、安体诚等四人作为代表,要求见负责人。在执政府内开会的国务总理贾德耀等人知难而退,从侧门离开,而事件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这时执政府卫队长下令开枪,卫队射出的弹雨飞向了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唐耀崑不顾个人安危,奋身穿过弹雨去救清华大学的一位同学,不幸中弹倒地,接着又被一士兵用刺刀猛刺,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0岁。谢戡在惨案发生时,被子弹击中腹部,被同学送到协和医院救治无效,当天下午五点多在医院去世,牺牲时年仅14岁。与他们一同牺牲的,还有四十多位热血青年,包括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刘和珍和杨德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3月18日这天也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唐耀崑和谢戡,正值青春韶华,他们成绩优异、家境良好,拥有无限的梦想和可能。在他们面前,本应铺展着一条光明而宽广的人生道路。然而,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成为“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汇文学校全体师生于1926年3月22日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在《汇文年刊》上发表了多篇悼念文章,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暴行的强烈愤慨。同年9月18日,汇文学校在校园内为两位烈士建立了纪念碑。纪念碑的设计犹如一把利剑,直指苍穹,象征着烈士正直刚毅、誓死卫国的精神。碑身正面刻有“为国死义唐谢君纪念之碑”几个大字。碑座上的碑文则详细记述了两位烈士壮烈牺牲的经过。

1960年,随着北京汇文中学校址的迁移,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纪念碑也随之迁往新址,安放在学校花园的东北侧,一个静谧而庄严的角落。在这里,它继续守望着校园,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和学子们的成长。

唐耀崑和谢戡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汇文学子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奋斗,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