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赵登禹将军墓:长城壮歌永传颂

日期:2024-12-01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在丰台区宛平城东门外的西道口铁路桥西北侧,有一处烈士墓,这里长眠着一位血战南苑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80多年前,他为抵御日军侵略英勇杀敌、壮烈牺牲,他就是赵登禹将军。


赵登禹将军墓.jpeg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赵登禹将军.jpeg


赵登禹,字舜诚,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赵楼村人,著名抗日将领。站在赵登禹将军墓前,让人不禁想起《大刀进行曲》:“全国武装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曲的背后,是一段刻苦铭心的抗战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侵占我国东北三省。1933年2月,日军越过山海关,大举侵犯热河,在3月4日攻占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在此顽强抵抗,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以下简称29军)先头部队刚到喜峰口,发现此地已被日军占领。双方反复争夺,伤亡惨重。在此紧急关头,赵登禹被委为前敌总指挥,率部占据喜峰口两侧高地。时任109旅旅长的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29军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后方。于是,赵登禹组织起500人的大刀敢死队并激励官兵道:“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顿时士气大振,纷纷请战。

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并聘请用刀高手传授刀术。29军的大片刀三尺长、七斤重,锋利得很!大片刀人手一把,连伙夫都有。

1933年3月11日夜,赵登禹带伤率一部敢死队,翻山越岭,在火力掩护下突袭日军。此时日军正在酣睡,将士们抽出红缨大刀英勇杀敌,敌人死伤殆尽,摧毁敌炮18门,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自此,大刀队名震天下,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深受鼓舞,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


南苑殉国 忠魂不朽

七七事变后,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犯。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守卫北平城外的南苑。在日军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赵登禹部损失惨重,但仍誓死坚守阵地。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阵地失利后,赵登禹奉命带领部队后撤,途中遭到日军伏击,壮烈殉国,年仅39岁。南苑血战后的当晚,赵登禹等牺牲将士的遗体被就地掩埋。

赵登禹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战死疆场的两位高级将领,他们的壮烈牺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各地都举行了悼念两位抗日英烈的活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将其遗骨重新安葬在卢沟桥畔。后来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将北平通县(今北京通州)古运河西岸的东大街更名为赵登禹大街,以彰忠烈。


赵登禹将军墓 整修后.jpg


1952年6月,毛泽东亲自为赵登禹等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1980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对赵登禹将军墓修葺一新,并重立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其墓被公布为丰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岁月如梭,但精神不灭,每年清明时节,赵登禹将军墓都会吸引众多群众前来缅怀、追思。他的事迹被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