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夕,母亲将白求恩的礼物送给她……

日期:2024-09-03 14:3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在西城区军休九所的三楼活动室,我们见到了谢丽。她的头发虽有些花白,但双眼炯炯有神,笑起来十分平易近人。

那天,她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小小方盒,任岁月侵蚀,表面皮革早已裂开,锁孔和拉环也已生锈。轻轻打开,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静静躺在其中。


1.png


谢丽告诉我们,那是母亲送给自己的最珍贵的“嫁妆”。结婚前夕,母亲将方盒郑重交到她手中并嘱咐道:“你一定要像我的恩师那样,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对于医术要精益求精,对待病人要像家人一样,做一个合格的医生。”

往后四十余年,每当遭遇挫折或迷茫时,谢丽总会拿出方盒,想起母亲说的话、讲的故事。


母亲的“秘密”

小时候,谢丽常看到母亲轻抚着方盒,陷入沉思。

母亲是外科医生,工作的地方有很多手术器械,谢丽对此并不陌生。在她看来,方盒里的那一套刀剪显然更破旧些。

有一天,她偷偷用新钢柄针头,替换掉了盒里的旧木柄针头。母亲得知此事大发雷霆,第一次动手打了谢丽。五六岁的孩子从未见过母亲这番模样,吓到痛哭流涕,可内心仍十分不服气:“不就是几个旧针头么?你不是有那么多新针头?”


2.png


后来她才知道,那盒手术器械是白求恩赠予母亲的礼物。在那个战火纷飞、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母亲有幸跟随启蒙恩师白求恩工作,改变了一生。

时间回到1937年,中华民族危难存亡之际。七七事变一声炮响,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举国上下,热血青年纷纷投入到抗日大潮之中。一个叫王君萍的女孩也被这种氛围感染,毅然选择弃学从戎。


3.jpg


那时,识字的人极少,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王君萍,很快便脱颖而出,被派遣到护理班工作。仅仅一年时间,她就从对医学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的护士班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秋天,白求恩率医疗队抵达王君萍所在的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得知此消息,全院医护人员高兴异常,奔走相告,全都奔向村头夹道欢迎。

忆起当年初见白求恩的场景,母亲仍印象深刻。她清楚的记得白求恩到后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伤员情况并要求立刻检查伤情。院长考虑到他长途跋涉、身体疲惫,提议先休整片刻,可白求恩只是耸耸肩回道:“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往后数月,白求恩像陀螺一样周旋在医疗所各个角落。在齐会战斗爆发时,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一支医疗队深入前线,只为减少战士们伤口的感染率。

前方枪林弹雨、炮火轰鸣,大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与焦土。三公里外,简陋的手术室早已人满为患。白求恩一刻也不敢耽误,率同志们夜以继日的为伤员做初步疗伤。手术一台接着一台,伤员向后方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白求恩仿佛不知疲倦的机器,片刻不停,送来的饭菜也顾不得吃,用他的话说,“抢救伤员比吃饭重要”。接下来几天,战地手术队共做了七十多例手术,确保了每个重伤伤员能在八小时内得到手术治疗。

事后检查战救工作效果,这七十多例手术中,有五十多例都没有感染。白求恩非常高兴,表示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战场救护的先进水平。他说:“战救工作的特点,就是医生要上前线。哪里有枪炮声,我们医务工作者就要到哪里去,时间就是伤员的生命。”

那时,王君萍因英语基础较好,已经成为白求恩身边的器械护士。听到白大夫的话,她倍受鼓舞。一个原本并不喜欢从医的小姑娘,从那时起,开始默默在心中坚定了人生方向。


恩师的教诲

每当回忆起恩师白求恩,母亲总会挽起袖子,指着自己肘窝上的一块伤疤说:“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在工作中犯错。”

那是一场紧急的大腿离断手术,白求恩主刀,王君萍配合递器械。由于白大夫汉语并不熟练,常常英汉混搭,而王君萍虽有英语基础,可专业医学单词仍是短板。手术时,白求恩急需骨凿子,王君萍没听清,递出了一个骨锤子。在手术的关键时刻出错,白求恩气急之下,踹了王君萍一脚。

那天,王君萍随白求恩进行了多起手术,饥饿与疲惫早已让瘦弱的身体摇摇欲坠,受到重踢后,她直接倒地休克。

当再次醒来时,王君萍已经躺在病床上。同事们说,白大夫处理完最关键的部分,就急忙将手术交给其他人,血手套都顾不上摘,又开始抢救她。结果,从静脉注射药物的针口不慎感染,导致她身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痕。

谢丽曾不止一次问母亲:“白求恩的脾气如此火爆,这么一点小错误,就让你付出了那么惨痛的代价,你难道就不记恨他?”

这时,母亲脸上总会爬满歉意,她说:“白大夫曾特意带着上级专门给他的补养食品来向我道歉,还讲了很多笑话逗我开心。可我感觉非常惭愧,在那种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好而出错,是我的不对。”她从未记恨过恩师,反而觉得白求恩是在督促她努力向上。“从那以后,我在工作中更加专注起来,不仅努力学习医术,还努力跟白求恩学习英语。”

还记得第一次动手术刀时,王君萍始终提心吊胆,生怕被白求恩责骂。

那场手术还是腿部离断,王君萍已经参与过无数台,白求恩也已给她们讲过无数次。为了考验王君萍,这一次,白求恩临时决定交出手术刀,让她亲自切断大腿的皮肉层。

第一次执手术刀,王君萍紧张又害怕,只能在心中反复默念白大夫平常教的知识和要求,回想他做手术的过程与方法,狠着心一刀切了下去。结果,那一处皮肉层刀口并不完整,她惊觉要挨骂了。

没想到白求恩并未责骂。他先是耐心讲解道:“你能用力的一刀切到骨头上,这是符合要求的。但皮肤层刀口不够整齐,会给缝合带来不便。”接着温柔鼓励她:“你今后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一听这话,王君萍悬着的心终于轻松,大声答道:“保证做到,您放心好了!”引得白求恩和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哈哈大笑。


永不消散的光芒

在恩师白求恩的影响下,王君萍最终成为了优秀的战地外科医生;成为了战地医疗所所长;荣获了白求恩式模范工作者等诸多光荣称号及奖章。可在她心中,最宝贵的奖励还是白求恩赠予的那盒、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手术器械。

谢丽总觉得,母亲的人生就像一株向日葵,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恩师白求恩的光芒,并在这光中滋养、绽放,而自己的人生像母亲。15岁那年,谢丽在母亲的影响下,参军进入部队医院做卫生员,两年后进入天津医学院学习,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军医。


4.jpg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天津也遭遇了重创。在六十六军军部做军医的谢丽,立即加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

当天余震未平,一座纺织厂三层车间大楼全部倒塌,救援部队仅在废墟中发现了一位幸存者。可他被卡之处情况复杂,整个盆骨以下都被巨大的水泥顶压着,救援难度十分大。为了缓解被困工人的情绪、保存他的体力,需有人多次爬过一段狭长的缝隙为他送去食物和水,但很可能也会被卡在废墟里。看到如此情况,谢丽二话不说,自告奋勇的接下这个任务。

只见她一寸一寸向深处挪去,洞口狭窄,她只觉透不过气来。洞的另一边,被困人员的情绪已高度紧张,看到谢丽,他忍不住哭出声来:“解放军同志,请救救我吧!”黑暗中,谢丽轻声安抚着,整个身体只能微微转动。

直到救援成功,被大家伙多次拽着脚脖子从洞里拉出来的谢丽,四肢均已磨破。

事后部队进行嘉奖,谢丽被提议评为三等功。可想起母亲总教导自己“利益面前要让,遇到困难要上”,她还是委婉的拒绝了。小时候她不理解母亲的那些话,可听着白求恩大夫的故事,看着母亲在工作中身体力行,这一刻她明白了。

“你一定要做像白求恩大夫一样的人:品德高尚,毫不利己,精益求精。”母亲的这句话,贯穿着自己的一生,也影响着谢丽一生。

如今,谢丽也常常轻抚着方盒,陷入沉思,一如数年前的母亲。

她看着那些刀剪、注射器,恍惚间,就仿佛回到过去。时光终会使人老去,可谢丽明白,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精神与美好品德,将赋予这方盒力量,永远闪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