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未曾飞天,亦是英雄
日期:2024-08-31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赵传东
赵传东,男,1963年出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批航天员,曾参加神舟五号至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相关训练,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现为海淀区农大路军休所军休干部。
父子筑梦蓝天
1963年,赵传东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海军航空学校大院。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飞行学员,在海军航空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从事飞行管理工作。对赵传东而言,父亲既是慈父,又是严师,更是益友。繁忙工作之余,父亲总会给他讲述飞行的故事,甚至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他的生活起居。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赵传东自幼对飞机和蓝天充满了向往。因为住在航空院校机场附近,赵传东一有机会就跑到机场,飞机起飞、降落时发动机的轰鸣声,已经如烙印般刻进了他的童年。他常常近距离观摩学员们的飞行演练,憧憬着未来自己也能够如雄鹰般展翅翱翔。
1981年6月,赵传东走进了空军长春第一飞行预备基础学校(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正式开始他的飞行生涯。
海量的理论学习,是每位飞行学员成长的必经之路。理论学习、模拟训练、新机改装、作战基础训练和作战应用训练等四个阶段的训练获得全优,毕业时可被授予优等生荣誉称号。那一届,全校只有两人获得了这个称号,其中一人就是赵传东。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在北空飞行基地接受一年的训练后,分配到北空某师,开始执行飞行任务。
这一飞,就是16年。
在16年的飞行生涯中,赵传东先后飞过初教-6、歼5、歼6和歼8,总飞行时间达到了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志在浩瀚苍穹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1995年10月,开启首批航天员选拔工作,赵传东毫不犹豫地报名参选。并从1500多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里脱颖而出,最终成为14名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天空与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辛苦。为练就过硬的飞天本领,航天员需要进行八大类共计100多个科目的考核,有些理论科目甚至都是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完全陌生的,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不被落下。为了能顺利通过考核,他和其他航天员一样,几乎没有在夜里12点之前睡过觉。
同时,航天员也是一个考核密集程度以及强度都非常大的职业,考核内容也是十分广泛。超重离心机训练是赵传东印象最深刻的“魔鬼训练”,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在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困难、生理指标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这是一项对生理极限、心理品质、意志力的三重考验。当承受不了时,可以按下左手的红色按钮,随时暂停训练。
赵传东和所有的航天员一样都经受住了考验,至今为止,那个红色按钮从来没有人按过。
2003年,中国航天人迎来了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五号飞天,举国同庆,万众沸腾。虽然赵传东遗憾落选,但是他为国家高兴,因为祖国终于迎来了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他也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所在的航天员团队感到骄傲和光荣,因为他们共同为国家递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这十几年来,赵传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准备出征”这一件事,却一次次地与飞天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2014年3月13日,是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日子。已年过半百的赵传东正式退出航天员大队,这也意味着他就此失去了飞天的机会。
有人曾问,你没能飞天,后悔吗?赵传东说道:“航天大队有一句口号‘战友飞,就是我在飞’,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勇攀高峰的结果,离不开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默默奉献和付出,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这是祖国的荣耀,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又有什么遗憾不能释怀的呢?”
赵传东退出航天员队伍后,担任航天员系统副总工程师。为了更好适应新角色,他边学边干,深入调查研究,为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医疗保障、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恢复、如何加强与科技人员的相互协助等方面研究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广泛好评。
耕耘航天科普
2018年退休后,赵传东依然心系航天事业。他身兼首席航天科普顾问与科普中国航空航天领域专家等数职,活跃在航天科普教育的最前沿。他总是忙忙碌碌、风尘仆仆,在全国各地普及航天知识,为青少年讲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又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播撒航天梦的种子。
赵传东说:“国家多年的精心培育,让我学到了很多航空、航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便不能为国一飞冲天,我希望能发挥余热,科普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宣传航天文化,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为航天科普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未来,赵传东将继续坚守初心,以另一种方式丈量宇宙,逐梦太空。
直到退役也未曾飞天的航天英雄
值得鲜花和掌声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