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西城区军休一所军休干部王曙光:向着曙光“奔跑”

日期:2024-08-23 15:55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受伤前,我是在战胜敌人;受伤后,我是在战胜自己。”——王曙光

“中国冷极”内蒙古根河市,马拉松赛道上气温已逼近零下40℃。就在规定完赛时间的最后几分钟,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参赛选手,双手用力划动轮椅,卡着点冲过终点。人群里瞬间响起欢呼与掌声。

这位年近六旬的轮椅跑者名叫王曙光。去年12月24日,双腿截肢的他又一次回到故乡根河的雪地上,3个多小时“跑”了21.097公里。完赛后,手臂酸了,声音也哑了,帽子上还挂着白霜,可他说必须回来跑。

40多年前,王曙光正是从根河走向了军营。

1987年,王曙光从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毕业,本来可以去国防大学接受更高级别的军事培训,可他却连递三封请战书,主动申请到前线参战,在艰苦危险的“李海欣高地”任见习排长。“去北京有的是机会,可接受战火考验的机会,也许就只有这一次。”回忆起改变命运的选择,他从没后悔。

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丛林掩映间,王曙光突觉脚心一软——踩雷了!“轰隆”一声巨响,他的两条小腿和右手中指被炸断。战友将他救起时,大家发现,王曙光身下竟还有四五颗“沉睡”的地雷。

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可王曙光的双下肢保不住了。经历10余次痛苦的手术,他安装上假肢,重新站了起来,重新学习走路。

一次次尝试又跌倒,一层层肉皮被假肢磨破,创可贴用了几百个……更难过的关是,他还要压住自己的抑郁情绪——“失去双腿,我还能做什么?”

王曙光从小就喜欢运动,尤其是夜跑。时至今日,王曙光还是能想起20多岁时自己夜跑的场景——夜色黑凉,宿舍熄灯后,从学校往后山的路上,一个小伙奔跑的步伐矫健。即便负伤后,他也练击剑、拉单杠、握臂力器、做俯卧撑。心情烦闷无法排解时,他会去户外走两圈。运动,让他走出了阴霾。去年夏天,经一位有同样遭遇的战友推荐,他开始划轮椅“跑”马拉松。


1.jpg


刚练时,王曙光划轮椅快速前进也不习惯。于是,每天吃完晚饭,他都自己划着轮椅出门练习。10公里、20公里、50公里,以家为圆心,大街小巷都是他的训练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个月至少要“跑”到300公里。渐渐地,他能划的距离越来越远,速度也越来越快。可他认为,对于腿脚不方便的人来说,不必讲求速度,完赛就是胜利。一年时间,王曙光已经参加了14次马拉松,珠海、秦皇岛、银川……各地都有他“跑”马拉松的身影。

马拉松的赛程如王曙光的人生,虽有波折但绝不退场。根河马拉松,王曙光“跑”到10多公里时,由于天寒缺氧,雪地跑道不利于轮椅行进,他落在了后面。“你已经很厉害了,上收容车吧。”一旁的志愿者劝道。

王曙光坚定地拒绝了。“军人怎么能在作战时退缩?跑完才算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这是必须做到的。”“受伤前,我是在战胜敌人;受伤后,我是在战胜自己。”王曙光咬着牙,激励自己。

有人说王曙光脾气倔,也有人说他爱逞强,可他总说,要“生如胡杨”一般不屈不挠、勇于拼搏,他也把“生如胡杨”用作自己的微信昵称。

上世纪九十年代,失去双腿后的王曙光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先后获得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及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拿到律师资格证后,他可以去当律师赚钱了。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部队。“为什么不离开?”有人问。“因为舍不得这身军装啊!”王曙光笑着回答。

王曙光的人生,也在努力向前“奔跑”着。在部队,他做过军校教员、机关助理员、信访接待及善后等工作,用所学知识为战友服务,为部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作为全军49名现役英模代表之一,他还受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祝大会。


2.jpg


2022年,王曙光退休,但各类公益活动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他探望伤残战友,慰问烈士父母,参与国防教育,还经常应邀站上讲台讲主题教育课。每一次在台上,他都军姿挺拔,走路也不需要轮椅和拐杖。如果不是他自己说起,没人看得出来,他靠假肢行走。很多观众听了他的故事,都被感动到哽咽。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王曙光的“曙光”,给人们温暖与力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