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革命先驱李大钊系列故事第二期《亢慕义斋》

日期:2024-07-08 17:3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今天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系列故事”第二期,继续带您追寻播火者的足迹,走近李大钊——《亢慕义斋》。

“亢慕义斋”,看上去是一个书斋的名字,它在哪?这个名字又有什么意义呢?这还得先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教说起。


1.png


1917年底,李大钊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1918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同时,他与胡适等人开始轮流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深入工人阶级之中,了解他们的疾苦,也试图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仿佛找到了照亮中国未来道路的灯塔。1918年1月,李大钊撰写《俄罗斯文学与革命》等文章,盛赞俄罗斯革命之光华,并在半年后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五四运动爆发后,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文章的发表,表明李大钊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920年3月,为了进一步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推动建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2.png


这张模糊的照片就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最早成员的合影,成员共有19人,其中包括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

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非常支持这个研究会,他专门辟出北大西斋宿舍的两间房给研究会使用,分别作为研究会的办公室和藏书室。藏书室里存放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会成员用德文“共产主义”的译音,给藏书室取名“亢慕义斋”,意思就是“共产主义小屋”,这个藏书室承载着别样的使命,仿佛让人看到共产主义的光芒在“亢慕义斋”中升起。这就是“亢慕义斋”名字的由来。

在李大钊的努力下,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亢慕义斋”里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这种结合的一次较大规模尝试,就是李大钊领导的1920年在北京开展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这种尝试也使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描绘了李大钊向长辛店铁路工友发放新出版的《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场景。

其实早在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就开始酝酿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33.png


当年8月,陈独秀等人率先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就党的名称是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认为还是叫“共产党”好。10月下旬,李大钊等人在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也秘密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北京共产党小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最初成员中的一大部分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1918年,李大钊曾经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也许他也不会想到,仅仅两年后,一个浸润过“亢慕义斋”油墨香的政党即将开始血与火淬炼的伟大征程。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