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革命先驱李大钊系列故事第一期《青春》
日期:2024-07-01 20:15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今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的一生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红色印记”专栏特别策划推出“革命先驱李大钊系列故事”,带您追寻播火者的足迹,让我们一同品读李大钊的《青春》。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这篇《青春》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饱含着李大钊先生再造青春之中华的理想,更激起了无数热血青年的满腔救国豪情。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那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的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故乡的风土孕育了李大钊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操,身处这样的时局背景,也激发了他找寻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强烈责任感。1913年,他东渡日本,1914年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6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李大钊立即投身到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以《新青年》为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大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当时,27岁的李大钊在日本撰写了这篇《青春》,他由季节上的春天想到人生命中的春天,想到政治上的春天,鼓励青年努力奋斗,重新找回国家的春天。陈独秀被《青春》一文回环绕梁的韵律、荡气回肠的气魄和精辟透彻的说理深深打动,1916年9月特别将其安排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发表。
回国后的李大钊反对复辟帝制、参与创办报刊、开展思想启蒙,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叫醒了无数青年,也叫醒了时代。他在《晨中报》创刊号中写道:“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均展现了李大钊对青春的定义和对青年人的期盼。他十分注重对青年人的思想启蒙和培养,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他教育和影响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因此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他曾回忆说:“我在李大钊手下的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如今,再读《青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倍受鼓舞。这是觉醒年代的真实声音,是一往无前的生命之歌;它以穿越时代的力量,令人欣喜,催人自新。百年后之今日,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继承先辈遗志,用热血耕耘青春,用青春编织梦想,用梦想指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