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退休司令立壮志:誓将沙海变绿洲!

日期:2024-01-03 09:44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

李旦生,1950年出生,因为生日恰好是元旦,所以才叫旦生。

1969年2月,刚满19岁的李旦生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1972年,他来到北京卫戍区服役。当时,卫戍区的官兵们每年都要参加北京市的绿化义务劳动,在李旦生的回忆中,通州、顺义、三元桥、钓鱼台国宾馆这些地方,都留下过他们参与植树的身影。


1.jpg


用他自己的话说,绿化建设也是部队参与国家建设的一种方式,都是为人民服务。

让李旦生想不到的是,他早年参与植树活动积攒下的经验,居然会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0年,李旦生被调到内蒙古阿拉善军分区担任司令员。刚到那儿时,他被当地的自然景观吓到了,当地黄沙遍地,沙漠化的情况特别严重。


2.jpg


阿拉善的正式名称是阿拉善盟,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边,东边与乌海、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相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从这里流过,它南边紧邻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边与甘肃省接壤,北边是与蒙古国交接的700多公里边境线。在史书里,这里原本是块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然而在经过了人类上千年的放牧后,沙漠开始在这里蔓延。

特别是位于阿拉善腹地的阿拉善左旗,四周环绕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


3.jpg


上世纪70年代,这三大沙漠已经在五个地方出现了连接,长此以往,三大沙漠很可能会连成一大片,到时,大半个阿拉善地区恐怕都要被沙漠彻底覆盖了。

大面积的沙漠化,也让这里成了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沙尘暴的策源地。自从调任到了阿拉善军分区担任司令员,李旦生就一直想为当地做点什么,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阿拉善种树!

李旦生产生这个想法是有原因的,在多年后一次接受采访时,他是这么说的:

我是从北京调过来当的司令,当时在北京的时候就深受沙尘天气影响,尤其是每年的春季,几乎是每周都要刮一两场沙尘暴。当时大家都在想,为什么天气变成这样?我来到阿拉善后,才了解到原来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化是沙尘天气产生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因素。我就想,我们在为祖国边防站岗巡逻的同时,还应该投身治沙植树,为国家多做一些贡献。


决战“沙场”,治沙植绿

2001年,阿拉善地区决定同时打响“保卫母亲河”和“保卫首都蓝天”这两大保卫战,地方政府计划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遏制沙漠的扩大。

李旦生身先士卒,带领官兵们也投入到了这场阻击战中,开始了在沙海里建造绿洲的计划。


5.jpg


然而万事开头难,李旦生和他的战士们,一没有资金来源,二没有技术支持,困难重重。

可是,李旦生并没有气馁,部队早就将他训练出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作风。面对困难,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想着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没资金没技术,他们就一点一点摸索着前进。

李旦生后来这样回忆:

优先选择什么点位去种树呢?我想了想,种树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水,那我们就去沙漠上,先找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去种树。于是我就带着人去踩点,大家拿着铁锹到处挖,当看到能挖出湿沙来的地方,我们就把它选做种树点。


6.jpg


就这样,找到了相对适合的种树区域,李旦生带着官兵们拿着树苗,一头就扎进了沙漠里,先打井后种树。


7.jpg


靠着军分区官兵们的共同努力,第一年的植树任务顺利完成,到了夏天的时候,小树苗长出了新叶子,一眼望去生机勃勃,这让李旦生非常高兴。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没有在沙漠种树的经验,当年种下去的树苗到了第二年,成活率只有50%。

怎么办呢?李旦生请来了植物专家,想办法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同时,他带领着官兵继续种下新树苗。他相信,只要一代代官兵坚持下来,治沙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与摸索中,他和军分区的官兵们,在沙漠中终于开创出了第一片绿洲!

2003年,李旦生的一位初中同学,当时在深圳交易所担任理事长,来看望他,在看到沙漠里一排排的树苗后深受震撼,他当即决定,要支援当地官兵的植树造林工作。

回去以后不久,李旦生的这位同学送来30多万元的捐款,就这样,阿拉善军分区的植树项目有了第一笔资金。于是,李旦生他们就承包了更多的土地,还雇佣了长期护林的工人。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每一个植树季,深圳证券交易所都会派员工来到阿拉善,跟军分区的官兵们一起种树。


8.jpg


一项原本只是由驻地官兵们进行的造林计划,就这样慢慢变成了军民联手、军地融合的长期治沙行动。阿拉善的治沙行动,也一点点见到了成效。


退休不忘治沙梦想

2004年12月,李旦生正式退休了。然而,在他退休的当天,他就决定继续留在阿拉善植树治沙。

其实,李旦生退休之初,家里人非常希望他回北京生活。然而,李旦生明白,治沙事业还没有完成,他不想就这么半途而废,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继续留在了阿拉善,带领志愿者们继续植树治沙。

与他一起植树的志愿者回忆,从退休那天起,李旦生连续几个月,吃住都在沙漠上,每天就是拄着棍子、扛着锄头跟大家一起植树。


9.jpg


因为种树的地方距离住地有点远,大家伙儿不愿意为了一顿午饭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于是中午就带上干粮,简单凑合一下填饱肚子。有一次午餐时,他们刚把干粮掏出来,忽然刮起了大风,身处没有任何遮挡的沙漠里,大家只能干粮就着沙子往下咽。

也是在这次植树中,收工时大家忽然发现李旦生不见了,四下寻找才发现,因为太过劳累,他已经靠在沙坑中睡着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就是靠着这样一股拼劲,让李旦生在植树治沙的战场上连战连捷。几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在沙漠中种起了成片的“绿洲”,植树造林的面积很快就达到了5000亩。


10.jpg


李旦生不仅自己植树,在他的感召下,许多老战友也加入到了他的行列中。

2008年,李旦生在阿拉善军分区的继任者、时任军分区司令员的张新华也退休了,在退休的第二天,他就找李旦生报到,加入了植树治沙的队伍。

2012年,已经退休3年的内蒙古军区原司令员黄高成,也被这两位老战友的精神感动,带着老伴儿加入了治沙的队伍。

在他们之后,阿拉善军分区的司令员李德海、政委王永华,也紧随老首长的脚步,在退休后毅然加入了治沙大业。


11.jpg


就这样,几位老兵重新披挂上阵,每年植树季,他们都要相约一起深入沙海植树。他们平均年龄已经66岁,几捆树苗抱下来,每个人都会有些气喘,可即便如此,大家依然在咬牙坚持。

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了这场“治沙之战”,一晃18年过去了,先后有26万军民投入其中,在腾格里沙漠的东侧,渐渐打造起了一条宽4公里、长30公里的绿色走廊。


开创沙漠植树造林奇迹

在李旦生的带领下,阿拉善地区植树治沙的事业,开始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这项事业的功绩并没有止步于保护环境,它是当地人民富裕、边疆稳固的保障。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5万亩的绿树构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这片森林中,已经有了3个沙漠湖泊,而且水量每年都在增长,随着自然植被的恢复,当地消失了多年的野生动物也开始回来了。

对李旦生而言,这样的环境恢复,效果是非常直观的:

从气象局的资料统计看,植树以后,当地的沙尘暴天气呈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2001年开始,阿拉善左旗一年刮了13场,而到2013年,全年竟然没有刮沙尘暴,这个效果,应该说是非常的明显。

随着阿拉善地区环境的改善,当地也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富裕上。

当年为了改善沙漠环境,李旦生他们种下了许多梭梭树,而这梭梭呢,恰好是中药肉苁蓉最好的宿主,肉苁蓉通常可以栽种在梭梭树的根部附近,这样既能够帮助它获取营养,又不会过分干扰梭梭树的成长。


12.jpg


于是从2004年起,阿拉善军分区联合当地政府,帮助当地牧民学习肉苁蓉的栽种技术,还帮助牧民们建立起种植养殖合作社,打通生产销售的链条。


13.jpg


一户普通的牧民,凭借着栽种肉苁蓉、甘草、柠条等药材,一年能够增加十多万元的收入。

曾几何时,因为阿拉善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人民生活贫困,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谋生。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外出的人们逐渐回来了。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下,阿拉善军分区还和当地政府一起,规划出了5个产业基地,通过军地共建的方式,大力发展当地经济。

经济的富裕带来了稳定的人心,间接促进了边疆的稳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旦生最初启动的这项植树治沙事业。

对于未来,李旦生有着一个长远的期望,他把这称之为自己的“三个100年”的目标:

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已经种活了20万亩的树,建军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种活30万亩,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要种活40万亩,当然到2049年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不在了,但是我们只要把这个目标定出来,相信会有后来人帮我们一起实现。

时至今日,李旦生的第一个目标早已实现,距离他的第二个目标,相差也已经不远,恐怕不用等到建军百年,这个目标就可以完成了。

至于那最后一个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必定能够达成。相信那时候,阿拉善的人们真的可以让沙漠彻底退后、让这里变成一片真正的鱼米之乡。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