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从戎不投笔的“核司令”,隐姓埋名铸国盾!
日期:2023-08-29 11: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话说在1960年初的一天,在位于北京的一间办公室里,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正在接待一位神秘的来客:
钱:“程教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请你来吗?”
程:“我们校长就让我来北京,说是有个重要的任务,还特别急……”
钱:“对对!那我就直说了吧,我代表三机部,想要邀请你加入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工程!”
程:“原子弹?!”
钱:“对,我们知道,你是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研究的方向一直与高能物理相关,请你加入我们的队伍,那是再合适不过啦。”
程:“我愿意加入!”
钱:“你要想清楚,因为保密工作的要求,从此以后,恐怕就需要你隐姓埋名啊……”
程:“只要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可能有人会问了,这个跟钱三强对话的程教授是谁啊?
我再给您说个事儿,在2017年6月,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我军设立了一项新的最高荣誉——“八一勋章”,每5年颁发一次,用来授予那些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或者是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
就在同一年的7月28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第一次“八一勋章”的授勋仪式。
在这次授奖仪式上,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小剧场中的那位程教授,他叫程开甲。
国家主席习近平授予程开甲“八一勋章”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程开甲的身份很多: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两弹一星”元勋。以至于许多人都忽视了,他还是一位入伍参军50多年的老战士。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的许多事迹都被隐藏了起来。那么,这样一位老人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一生?他又是如何与军旅结缘的呢?
博士海归 只为建设新中国
1918年3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别看程家是个商人世家,但是程开甲的祖父非常希望这个孙子能够好好读书。于是,老先生给孙子取名为“开甲”,意思就是盼望他能早日登科、出人头地。
祖父的愿望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1923年,上小学的程开甲丝毫也没有表现出学习的天分,说出来您可能都不信:光一个小学二年级,他居然留了三次级!班里的同学还送了他一个绰号——“年年老板”,讽刺他年年留级。一直拖到1931年,他才算勉强从小学毕业。
程开甲
那么程开甲到底是怎么开窍的呢?这和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就是程开甲中学时候的数学老师——姚广钧。
1931年,程开甲进入了浙江嘉兴的秀州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那位老师。姚老师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育方法,转而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记忆力。
这个方法无疑很对程开甲的路子,他也对学习开始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姚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足够尊重,愿意与他们平等地交流问题,这也增强了程开甲的信心。很快,当年的那个留级生不见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诞生了!
1937年中学毕业后,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物理系。然而,刚刚开始上大学,抗战就开始了,程开甲不得不跟随大学一路流亡,耳边是敌机的轰鸣,眼前是倒在血泊中的同胞。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并且决定走一条科学报国之路。
1946年,28岁的他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进入了爱丁堡大学,跟随著名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初次见面,玻恩就很喜欢这个中国来的小伙子。他要求程开甲每天都要来自己办公室进行交流,每逢有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他也会带程开甲跟他一起出席,鼓励他和那些国际上的学术大师们公开辩论。
在导师的悉心培养下,程开甲在学术道路上继续迅猛前进。他不仅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还成了英国的顶级研究机构——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的研究员,年薪高达750英镑。这是什么概念?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相当于60多万,绝对的高薪啊!
拿到第一份工资后,程开甲兴冲冲地跑去商店,想给妻子买一件皮大衣。而当他将支票递给店老板时,老板的眼中却充满着不屑——他不相信眼前的这个黄种人买得起他家的衣服,甚至还专门打电话跟银行核实,直到确认程开甲的身份后才罢休。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程开甲。不久之后,他忽然决定: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中国去!听说了这个消息,周围人都觉得他疯了,难道就是因为英国店老板的歧视吗?当然不只这么简单。
多年以后,程开甲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件事——
当年,英国的护卫舰“紫石英号”在长江上横行,试图恐吓和阻止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炮兵在警告无效后,开炮击伤了这艘军舰。
这件事对程开甲的触动非常大,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来,他还会忍不住落泪。为什么?因为他亲眼目睹,祖国第一次站了起来,不再向列强低头。所以,他决心回祖国去,为这个新生的国家贡献自己全部的才学和力量。
隐姓埋名 科学家穿军装
回国之前,程开甲的导师玻恩曾经努力劝他留下来,眼瞅着劝说无效,师徒俩分别前,玻恩只好叮嘱他回国途中路过埃及时,多买些吃的带回去。
不过,对于导师的这最后一个嘱托,程开甲也没有做到。在他回国的行李中,什么吃的也没有,只装满了当时国内急需的固体物理、金属物理方面的专业书籍。
回国以后,程开甲不论身在何处,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国家的科技建设之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参加了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研究制定。
到了1950年代末,他更是参与研制出了南京大学第一台直线加速器,为南大物理系后来的辉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程开甲很快就能成为国内外数得着的理论物理大师了。可是,在这个时候,一个特殊的决定,让他的人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1960年初的一天,程开甲正在办公室里备课,校长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只说了一句话:你去一趟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国家项目,明天就走。
然后就是开头小剧场的那一幕了——程开甲立刻接受了钱三强的邀请。
程开甲的女儿程漱玉说:“制造原子弹是国家的最高机密。对于我父亲来说,接受这项工作就代表着不参加学术会议,不发表学术论文,不出国,与外界断绝联系,而且这项工作还与他原来的教学和科研不同,他需要转变专业,这是非常难的。但是他认为自己有基础可以干,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国家的需要。”
从此以后,一个曾经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声誉的科学家消失了,程开甲开始了一段长达20多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1960年8月,程开甲院士(左五)与核物理教研室全体党员在南大西南楼门口合影留念
在核武器研制之初,程开甲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他运用合理的方法,第一个估算出了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这个计算结果对于原子弹的整体设计的帮助可以说是相当大的!
时间转眼就到了1962年上半年,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能看到成功的曙光了。为了加快试验进程,钱三强再次点将,推荐程开甲成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
这个核试验技术跟程开甲之前做的工作,又有什么差别呢?
差别那可大了,程开甲之前参与的是原子弹的理论研制。可是原子弹做出来以后,总得要进行现场试验。因为原子弹是武器,怎么引爆,引爆以后效果如何,有多大的破坏力,极端环境会不会影响爆炸效果等等,都需要进行专业的研究。
另外,原子弹的试验场都在沙漠戈壁,而试验基地是受军队领导的,到那里工作,你还必须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面对这些,程开甲没有丝毫的犹豫——不怕去戈壁,参军更光荣!古人常说投笔从戎,程开甲真是做到了不投笔依然从戎,于是,人们看到,44岁的科学家毅然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战士。
扎根沙漠 研究核武器
程开甲去的罗布泊,在成为中国核试验场之前几乎没有生命的踪迹。
五六月份,沙漠吹来的狂风经常在10级以上,飞起的石头能将汽车的挡风玻璃都砸掉;而那里唯一的水源硫酸镁浓度太大,喝了它就拉肚子,程开甲严重时一天能拉十几次。
七八月份,罗布泊的地面温度高达六七十度,迎面吹来的风使人像在烤箱中烘烤,人在这种状况下,没几天就要脱掉一层皮。
然而这都阻挡不了程开甲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担任他的警卫员、后来成了原总装备部后勤部部长的任万德,曾经这样回忆那段岁月:“我俩一个帐篷,我给他做了一碗荷包蛋的面条,催他赶紧趁热吃。他就一直在那计算没有顾上吃,到了晚上10点多那个面条还在那。后来我困了就睡觉了,早上起来那碗面条还在桌上放着也没动。”
程开甲与队友在罗布泊
对程开甲而言,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他真正关心的其实还是原子弹的试验工作。
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试验规划。在这个规划里,他提出:要在试验基地建立专门的研究所,下辖五个研究室,要做好核试验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当时,有人反对他的这个规划,觉得当务之急就是把原子弹引爆了就行。程开甲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光引爆原子弹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爆炸数据进行研究,这是为了我国核武器事业未来的长久发展。
在他的据理力争下,核试验基地有了自己的研究所,在我国核武器之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巨大的成就与狂欢中,程开甲却没有半点停歇,立即投入到了氢弹的研发工作中。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
要知道,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程开甲等科学家再一次用爱国奉献让全世界见证了奇迹!
克服万难 深入地下
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让程开甲等人研究一下地下核试验。但那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和爆炸试验还在紧张地准备,大家又对地下核试验一无所知,而且它实施起来难度更大,为什么必须去研究它呢?原来这一切都是被国际局势所迫。
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它的实质其实就是遏制中国的核能力,剥夺中国核试验的权利。
程开甲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压力。所以,他一边紧张地准备着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一边对地下核试验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
到了1964年,他关于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报告获批。1969年9月23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圆满成功!然而,这次试验不是终点,而是我国对于地下核试验探索的最新起点。
程漱玉有一张父亲在地下核试验现场的照片,照片上的程开甲穿着一件薄薄的白色防护服、脸上戴着一只白口罩,程漱玉说:“很多影视剧里常常看到,核试验现场工作人员都戴着防毒面具,其实在那个时代,只有他身上的简陋防护服和口罩,没有防毒面具,父亲就是这样一生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现场,甚至爬进最危险的爆心。”20多年与核打交道,没有人比程开甲更明白核辐射对人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然而在大我与小我之间,程开甲做出的是忘我的选择。
我国进行地下核试验早期,由于国外严密封锁,也由于核弹被装放在很深的地下,我们对核爆炸的现象和产生的效应缺乏感性认识,怎么办?程开甲大胆建议,对地下核爆炸现场进行开挖!
然而,开挖之后的地下核爆现场,环境凶险,高温辐射容易坍塌,但程开甲全然不顾这些,他常常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进行考察,获取核爆炸后的第一手资料。
有一次,程开甲和朱光亚一起从主坑道进入测试廊道,有的地方的温度能够达到50-60度,几乎让人喘不过气。其中甚至有10多米的路段被挤压得直径只有80厘米,他们只能匍匐前进。
有人劝他不要冒险了,可程开甲不同意。他说:每深入虎穴一次,自己对核爆炸现象与核破坏效应的认识就会提升一次。
光环加身 一生报国
1984年,程开甲离开了试验基地,成为了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委员,他的科研工作也开始转入国防科技战略的研究。什么是国防科技战略呢?概括来说,就是如果国家面临一场高技术战争,那么身为军人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程开甲选择的方向,主要偏重于战略武器的抗辐射能力。就是让我们的战略武器在遭受辐射打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能够进行反击。
除了这些研究外,晚年的程开甲,还回到了他在英国念书时选择的科研领域,在超导、纳米管生成和薄膜大电容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
纵观他的一生,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六项国家荣誉,是目前为止,新中国历史上同时获得这六大荣誉的唯一一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忠诚奉献、科技报国”对他做了高度评价。
而对于自己获得的很多名誉,程开甲却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我们的核试验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参与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