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生:扎根沙漠植树20年 永葆本色攻坚克难
日期:2023-07-25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李旦生,男,195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1969年2月入伍,2005年3月退休,2012年10月移交到北京市直管恩翠军休所。从军期间,荣立三次三等功。
2000年,李旦生调到内蒙古军区阿拉善军分区任司令员,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沙漠,了解到每年影响华北、北京地区的沙尘暴,起风地区40%以上都在阿拉善。为改变当地恶劣生态环境,李旦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沙漠植树造林20年,为防沙治沙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北京军休榜样”、内蒙古自治区感动自治区集体奖、阿拉善地区“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
开创沙漠植树造林奇迹
阿拉善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有8万多平方公里,戈壁有9万多平方公里,当地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只有30-40mm,当地人把这个地区形容成“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卷石头满地跑”。每年一到春天,这里就刮起沙尘暴,沙尘暴来袭时,天空一片黑暗,细细的沙尘从窗户缝中钻进屋里,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土腥味,甚至都能看见沙尘浮动。
2000年,李旦生调到内蒙古军区阿拉善军分区任司令员,看到当地恶劣的气候,他想,“我们这一代边防军人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应该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李旦生通过调研,了解到阿拉善是华北地区沙尘暴的源头之一,他向上级军区和军分区党委提请建立生态边疆的方案,提出部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去沙漠植树,来改变沙漠生态环境。说干就干,2001年春天,李旦生带领阿拉善军分区官兵连续奋战多日,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种下30亩耐旱灌木,向沙漠要绿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为了学习防风固沙技术,李旦生向当地林业部门学习,不厌其烦走访调查,查阅资料,最终选定适应沙漠的生长植物梭梭、沙枣、花棒等树种,并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想方设法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星星点点的绿芽带给官兵无限希望和动力,每年四月份,李旦生都会率领官兵带上铁锹水桶,背上树苗,自带干粮和饮水,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坚持一棵一棵地种,一片一片地绿化,一个沙丘一个沙丘地治理,用了两年时间,植树近千亩。
沙漠植树得到社会响应
2002年秋天,李旦生的初中同学来宁夏出差,到阿拉善看望他,当李旦生向同学介绍了阿拉善军分区的指战员沙漠植树的情况后,他的同学连声说道:“干得好,干得对,我们也要参加。”原来,李旦生同学供职的单位非常支持植树治沙,从2003年开始,该单位每年都有员工自发组队来阿拉善同部队一起在沙漠植树。
李旦生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多,内蒙古军区原司令员黄高成,阿拉善军分区原司令员张新华、李德海和阿拉善军分区原政委王永华也加入“治沙之战”。
每年四月,这几位老兵都要亲赴沙海植树。老兵们的坚持,也感召着更多的力量加入“治沙之战”。近20年间,先后有26万余军民投入植树会战中,在腾格里沙漠东缘逐步建成宽4千米、长30千米的绿色长廊,最早建设的植树基地——青年世纪林,由最初的50亩扩大到1.5万亩。
退休不忘治沙梦想
2005年李旦生退休了,但是他立誓退休不褪色,要将沙漠植树活动坚持下去。李旦生坚持每年春天都要从北京去阿拉善,参加阿拉善军分区和当地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春季大会战,为心中绿色梦想辛勤耕耘。同时,他广泛宣传沙漠植树造林,组建了“军民沙漠植树突击队”,确立了“沙漠植树绿化行动”。为保证沙漠植树能够坚持下去,2011年成立了“阿拉善生态基金会”,李旦生担任第一任会长。
阿拉善基金会到2016年发展到23家理事成员单位,基金会制定的宗旨:以军民共建的形式,为绿化阿拉善,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阿拉善地区植树绿化工作。
沙漠一点点绿了起来,李旦生的白发也日渐增多。但他依旧干劲儿十足,还许下了“三个100年”的愿望。即“2021年建党100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20万亩;2027年建军100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30万亩;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40万亩。”
李旦生带领大家在沙漠里建起几个植树基地,分别命名为青年世纪林、边防军民生态林等,与当地国家林业部门一起,为筑起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绿色防风治沙林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退休后,李旦生先后被评为 “全国先进军休干部” “北京军休榜样”等。2019年国庆节,李旦生作为北京市群众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他深深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李旦生说,“我要推广阿拉善的治沙经验,造就更多的绿色,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