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军老兵到拆装达人,郭铭儒的“飞机梦”仍在继续!
日期:2023-06-21 19: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郭铭儒,男,中共党员,1953年8月出生,河北张家口怀安县人,1973年12月入伍。历任空军学员、机械员、歼击机机械师、飞行练习器维护师,曾4次荣立三等功。1999年7月退休,现为海淀区曙光军休所军休干部。
“造飞机”是高精尖产业,“拆飞机”也是大学问。在北京,就有这样一个专门“拆飞机”的退役军人团队,其创始人郭铭儒是位与飞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兵,怀着对战友、对飞机割舍不下的满腔热忱,郭铭儒投身拆装老飞机的新行业。
始于翱翔
1953年,郭铭儒出生在河北北部的一个山村。1973年冬天,高中毕业的他应征入伍,成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一名机械学员。从此,他与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在部队的精心培养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郭铭儒的专业能力突飞猛进,从机械学员、机械员,一步步成长为歼击机机械师、飞行练习器维护师。“我会把《飞机维护规程》和条令、条例规定的内容都背下来,按照操作要求,对飞机的每一个部件做到‘看到’‘摸到’‘检查到’。只要是经我修理或维护的飞机,我闭着眼睛都知道每一颗螺丝的位置。”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与飞机泡在一起。
后来,郭铭儒被调到空军指挥学院任讲师,尽管不再继续从事一线工作,但每当有机会到部队,他总要到机场去看看飞机,摸摸上面的零部件。“摸到飞机就仿佛回到了以前在部队的日子。”
1999年,郭铭儒结束自己20余年的军旅生涯。可拼搏早已成为郭铭儒的习惯,他开始新的探索。
与“修飞机”相关的工作并不多,郭铭儒转而做起特种车辆销售。从行业小白到专家,中间虽有曲折,但白手起家的郭铭儒还是用诚信和肯干的精神品质赢得了一大批客户。经过多年发展,郭铭儒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淘得了第一桶金。
生意步入正轨的郭铭儒没想到,一次战友聚会重启了他与飞机的缘分。
重拾“飞机梦”
2006年夏天,郭铭儒回老家张家口参加战友聚会。回想起在部队的日子,大家都十分怀念,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继续“修飞机”。
回到北京后,郭铭儒始终记着大家的心愿,留意着这方面的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秋天,一位转业到民航部门的战友找到郭铭儒,希望他帮助拆装飞机。
原来这位战友正在负责航空博物馆筹建工作,准备从航空公司调运一批退役飞机及设备到北京组建博物馆,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员拆装飞机及设备。
郭铭儒喜出望外,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马上把战友集合起来,组建起北京戎冠飞机拆装队。
他们接的第一单工作,是去广州老白云机场拆卸一批地面设备。15个人的队伍,一群退役老兵,一色迷彩服,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军营。他们在广州老白云机场整整工作了16天,尽管每天累得腰酸背疼,但从不叫苦。
正当他们干劲十足,准备按期推进下一步工作时,没想到委托方调整计划,暂停了拆装飞机的工作。战友们无活儿可干,只能回家。大家有些沮丧,可郭铭儒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前景:“这是个少有人开拓的新领域,很有潜力。”
果然,不久机会再次降临。一家航空学院找到郭铭儒的团队,希望他们将3架运输机教具从哈尔滨拆卸后,运往广州组装。
2007年元宵节,郭铭儒和队友们已经赶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开工。
他们顶风冒雪,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5天,把3架飞机拆卸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顺利组装了3架飞机。效率高、安装细的郭铭儒团队获得客户的好评,逐渐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
持续作战 突破挑战
过硬的技术、严格的管理,让郭铭儒的团队很快打出了名气,但郭铭儒深知,想让企业做大做强,就要不断地发扬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不久,合作过的民航学院又委托他们拆装一架“三叉戟”2E型飞机。这种飞机的铆钉是由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质轻又特别结实,一般的合金钢钻头根本钻不动,这对郭铭儒和战友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可这群老战友没有放弃,开始寻找攻克钛合金铆钉的新材料钻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一款硬度相当的镍合金钻头。郭铭儒和战友们蘸着自己用绿豆汤配置的“生物松动剂”,拿下了“开铆”这一关,成功拆装了这架“三叉戟”。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郭铭儒团队的拆装业务遍及全国多地。截至2022年底,他们已经分解、复原、修复83个机型机种的440架飞行器及113台(件)飞机、发动机、导弹、火箭,还有4685台(套)机场候机楼、停机坪、雷达站的设施设备;制作各种飞行器部件教具152件(套),制作航空运输投送配套训练器材144件(套)。
最初15名退役军人的队伍,如今已经发展到近5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8人,享受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待遇的高级工程师2人,还有数名来自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退役军人。
从几十年前初入军营的空军新兵,到退休后仍与飞机为伴的拆装老手,郭铭儒和战友们一直在追逐自己的“飞机梦”,让每一架为祖国翱翔过的退役飞机找到应有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