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大校退休当村官,故乡几载换新颜!
日期:2023-05-16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话说在河北省的河间市,有一段西河大鼓这些年一直广为流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有个大校村官,出在我们河间,他就是大庄村的书记,石炳启,不怕苦他不畏艰,不图名利他把重担担……”
欸?这词儿一听就有故事啊:一个大校怎么当起了村官?他到底做了什么会让老百姓专门为他谱写赞歌呢?
牢记承诺 退休去当村支书
石炳启是谁?他最早是个农民,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市的大庄村,家里排行老八。1978年,他应征入伍。一年后被抽调到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护理抢救从前线回撤的伤员。
因为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他被批准入党,1987年又考入部队院校学习,1990年毕业分配到了原总参某部工作。2015年退休时,他已经是副师职的大校军官了。
您看看,从军38年,从卫生员干到了大校,真的可以说是全村的骄傲了。虽然当兵后石炳启就离开了家乡,但是这么多年来,村里的事他没少操心。谁家到北京办事、看病,他都会忙前跑后,当成自家事办。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他在采访时回忆说:“有一次回家乡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雨,第二天就要回部队,但是车出不来了,因为村里边全部是土路,村民后来找了一个拖拉机把我那车拽出来拉出来,当时我就跟村民们随口说了一句,等我退休了以后,我回到村里边当书记,把这个村里面的路都修好。”
石炳启
2015年,石炳启退休。一年后,当他回到老家大庄村小住时,发现整个村子的情况让人忧心:村风不正,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到处都是私搭乱建,垃圾更是遍地扔,好好的大街也被糟蹋成了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记忆中温暖淳朴的故乡,不知不觉已经成了全省出名的后进村。这让石炳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而当时,正好赶上村里选举村支书,由于村民之间各种矛盾积怨已久,几次选举都不成功。这时候,有人记起了当年石炳启在那个大雨之夜给村民的承诺,于是,乡亲们和镇里、市里的领导,都不约而同地把期待的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
是啊,将近40年的军旅生涯,部队早就把石炳启培养成了一个能力、见识都非同一般的优秀干部,那身军装更是公正和威信的象征,不选他选谁呢?
然而,大家也在担心:石炳启愿意回来吗?毕竟退休后,他的户籍、组织关系、行政关系都不在村里,也就是说,他根本就算不上是村里人。而且人家老婆孩子都在北京,他刚开始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何苦接这个苦差事呢?
不止村里人这么想,石炳启的亲友听说后也全都表示反对,都说:村里的事儿千头万绪,干不好就得被老乡戳脊梁骨,你图什么啊?
石炳启在村中
建章立制 大校村官担重任
亲友的劝说让石炳启压力很大,但他还是觉得乡党委的真诚召唤、乡亲们的热情举荐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都让这份工作成了他难以推卸的责任。
2018年2月13日,石炳启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放弃了大城市优渥的退休生活,走马上任,当上了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我上来的一天就在办公桌上放了一个尺子和一个杯子,时刻提醒着自己处理任何事,都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杯水要端平。”
尺子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大庄村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人定规矩、自然也没人守规矩,因此才导致村民们一度上访不断,村容村貌各种脏乱差。
于是,石炳启把“立规矩”作为了治散治乱的起手式,主持制定了《大庄村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关于大庄村村内整体绿化建设的通知》等20项村规民约。
规矩有了,接下来就是号召大家执行了。当然,如果强迫执行,估计谁心里也不服,更何况村里的“硬骨头”多得是。
就说石炳启遇到的第一难题吧,当时村里的规定是:各家墙皮以外的地都归集体,该拆的必须拆除。可是村里有个年近80岁的王老爷子偏偏要以身试“法”,在自家房外搭建了一个小棚子。
由于老人年纪大、脾气暴,几乎没人敢跑去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石炳启亲自带领村支委去现场做工作,他问老爷子:“您自己拆还是我们拆啊?”老人平静地说:“你们拆吧。”于是大家一齐动手,顺利把棚子拆了。
结果您猜怎么着?第二天,老爷子竟然又把棚子给搭起来了!就这么连拆了3次,老爷子也硬生生地连夜重搭了三次!嘿,您说这脾气倔不倔?
三建三拆,老人心里不痛快,石炳启内心也是五味杂陈。回家后,他看到自己参军时胸前戴着大红花的照片,突然眼前一亮:他想起这大红花还是王老爷子亲手给自己戴上的呢!当晚,石炳启就揣着照片、带着一瓶酒,去了老人家。
几杯酒下肚,两人畅谈起村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石炳启就说了:“当年,我参军,您给我戴上大红花。我希望将来也能给您戴上一朵大红花!”
一夜长谈之后,老人终于理解了、想通了,从那天起,王老爷子不仅再没有私搭乱建,还带头支持村里的各项事务。
后来,村里筹建党群服务中心,老人主动捐出了祖辈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宅基地。因为表现突出,老人被选为村民代表,连续4年当选“五星村民”,而石炳启也信守诺言,亲手给老人戴上了大红花。
一碗水端平 消化“硬骨头”
硬骨头并不只有一块,关系户更加挠头,不怕得罪人的村支书得罪了多少人?他又靠什么征服了村民们的心呢?
当时,为了解决村里没有集体用地的问题,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将村内所有空地收归集体所有,统一纳入整体规划。
然而,老辈儿留下来的空地无偿收归集体,让许多村民想不通,甚至有人表示:要想拆,就从我身上轧过去!这下,村两委发愁了,都不敢下去落实政策。
这时候,石炳启却表现得异常坚决,他说:“当干部就不能怕得罪人!不干事、不治理到最后会寒了大家的心,反而把全村人都得罪了。这个工作我来做!”
接着,石炳启就拿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家宝,一次次耐心做乡亲们的工作,向大家描绘着大庄村的美好未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时间,大庄村就完成了全部预定目标,收回闲散土地40余亩。村里不仅有了花坛、篮球场、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场,还有了垃圾处理点。
说起这垃圾处理点,这里还有个小故事:为了解决村民乱丢垃圾的问题,石炳启就组织村民们把多年堆积的垃圾一车一车清理出去,建起了固定垃圾投放点,要求村民必须把垃圾集中扔到那里去。
可是多年养成的随手扔的习惯,哪儿那么容易改啊?石炳启便再次啃起了“改恶习”的“硬骨头”,他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地转,看见乱扔垃圾的就批评,甚至在大喇叭里广而告之。慢慢地,村民们终于养成了定点存放垃圾的好习惯。
其实,在数不清的“硬骨头”中,最难“啃”的还是“自家亲戚”这一块。当时大庄村规规定:30亩树苗地里,只能建一个不超过15平方米的简易房子。而石炳启的亲侄子在已经建了一个10平米简易房子的前提下,又违反村规在同一块地里新建了一个15平方米的简易房,就是为了能把它们租出去赚些钱。
村干部发现后,责令他限时拆除。大侄子不服气,自信满满地喊石炳启当靠山,而石炳启也真的在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
看到村民们正在拆除侄子最早盖的那间小房子,他立刻叫停,反而要求大家按照村规办事,把新建的房子给拆了!大侄子是万万没想到啊:搬来的救兵竟然还会倒打一耙!为此,他一个多月没有搭理这个“八叔”。
就是因为村里的琐事,石炳启把很多亲戚都得罪了,有的甚至用石头砸了他家的玻璃。但他依然坚守着当年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一碗水端平!
自掏腰包 带领村民共富裕
您还记得节目开始跟您提到的那个故事吗?大雨天,石炳启的车陷在了村里的泥地中,好不容易才被拉了出来。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直到石炳启回到村里当支书,村里的排水不畅问题还没解决。
其实,这就是个修排水道的事儿。石炳启测算了一下,这个排水道大概需要修100多米,最深要挖3米,工程造价13万元。这钱从哪儿出呢?
石炳启接受采访时说:“村里边当时就是没有集体收入,没有资金,我说这个材料料钱我出,这活咱们一块干,150米的排水沟,预算上请工程队是13万,结果我们自己干,最后我拿了56800块钱,就解决了几十年这个排水的问题。”
自己掏了5万多,几十年的问题,20天就解决了,全村上下的高兴劲儿,那就别提了!
其实,石炳启可不止掏了这么一次腰包,自打他当上村支书,镇里每个月都会给他发4000多元的工资,但他一分都没留,全部用到村子的建设上,还贴进了不少自己的退休工资,加起来足有30万元。
这样的带头奉献,让村里最棘手的几个大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是要充实村民们的钱袋子了。其实,大庄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紧邻着河间市区,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都不算远。石炳启便决心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苗木栽培和无公害蔬菜种植。
他多次带领村民去外省市学习先进经验,走进苗木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了解需求和行情。收获季节,他主动当起了大庄村苗木和蔬菜的代言人,为村民寻找销路,使树苗、蔬菜一路畅销,2020年,村民的收入比2018年翻了近两番。
村民富了,集体也要富。2019年,石炳启借着上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机会,筹资建成了两层的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这里成为了大庄及周边村庄的农产品展示直销、全国各地优质农产品进入河间市场的新平台。
因为,那时候的石炳启已经不仅是大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担任着大庄村、古寨村、南李子口村等7个村的党总支书记。他自然是要让7个村一起发展产业,互利共赢。
集体富了,整个村子的喜事儿也就多了,哪个姑娘不想嫁到富裕的村子过好日子呢?为了移风易俗,减少村民不必要的支出,石炳启通过村民代表审议,改革了农村红白事制度,对用烟、用酒、用车等各方面作出了细致、详实的规定。
退役不退志 带队有秘诀
在石炳启的带动下,大庄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变。与此同时,全村人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村支书到底有什么改变大家精气神的秘诀呢?
石炳启的秘诀就是抓党建、聚人心。每周他都会组织召开班子议事碰头会、村民代表会和党员活动,每个月还会给村民讲一堂思想政治课,您可别以为所谓的思想政治课都是那些晦涩的理论知识,石书记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也不讲大道理,说的都是些通俗易懂的事,围绕的都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话题,靠各种各样生动的例子吸引大家来听,您别说,村民们都听上瘾了!
此外,村里还实行起了争星夺旗的奖励制度,到年底还会召开全体村民表彰大会,评比优秀党员、星级好村民、好儿媳等等。
春风润雨,润物无声。一颗心感染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慢慢地,村民的觉悟提高了,心也紧紧地聚在了一起。村里成立了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村青年先锋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村民爱心帮扶队等各类爱心群体。只要村里有活儿,大家就一起向前冲。
有一次,村里安装天然气,134台天然气壁挂炉和灶台需要装运回村、分发到户,消息发到先锋队工作群,短短25分钟,人员就集结到位,不到一小时,工作就轻松完成。
村里修路,要向两边拓宽3米,需要征用20多户村民的田地。由于村里没钱,所以补偿多少、什么时候补偿到位,这些信息都没有明确。但是村民就是信任石炳启,大家纷纷该移树的移树,该让地的让地,划线、签协议,4个小时全部完成。
新冠疫情刚暴发的时候,石炳启每天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村民们也不含糊,站岗执勤、喷药消毒、协助核酸检测、给村民配送物资,大家踊跃报名,纷纷上阵。爱心队伍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个个都像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士兵”。
和村民们一起改变的,还有石炳启的家人。当初,他的老伴儿鲁媛坚决不同意他回村任职。石炳启只好一个人从北京回到村里,老伴儿留在北京。后来,老伴儿实在不放心他,只好妥协让步,拎着大包小包回到了村里,做起了贤内助。
要知道,鲁媛可是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如今,她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养鸡、养羊、种菜、种花,干得有声有色。而这么多年来,夫妇俩也很少再回北京,即便回去,也是在女儿家待两三天就走,因为他们知道:村民看不到他们,心里就不踏实。
村民对石书记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他们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常常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悄悄地放到石书记的家门口。有时是一把豆角,有时是一把油麦菜或一把生菜,就是这种朴实又朴素的感情,让石炳启一天比一天有干劲儿。
这些年,石炳启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而对自己做出的一切成绩,他却看得很淡然,他说:“我是党员,是军人,也是大庄村的娃,做这一切都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