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中国航天的三座丰碑背后:故事很燃!

日期:2023-04-25 10:1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话说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一次讨论中,委员们针对航天科技、人造卫星等方面的议题正在各抒己见。一直没有作声的毛泽东主席这时说了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鸡蛋大的我们不放,要放就放它个两万公斤的!”

为什么要跟您说这一幕呢?因为今天是4月24日,而就在1970年的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所以自从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就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那么,中国人的航天梦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紧追慢赶 发射人造卫星

中国的航天之路绝对不平坦,不过即便如此,咱们的航天人还是在这条路上为祖国和人民立起了三个里程碑,分别是:发射卫星、载人航天和探索月球。咱先说这第一个里程碑:“放卫星”。 

1958年初,美国发射了一颗8.2公斤的卫星,也就是毛主席戏称的“鸡蛋大的”东西,虽说不算重,但那毕竟也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

那第一颗呢?是苏联发射的。当时咱们就想了:你美苏能放,为什么我们中国不行呢?虽然不想掺合你们争霸,但也不能看着你们噌噌进步、我们原地踏步吧?否则一个不小心不就被你们欺负了?

于是,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中国科学院立马就把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列为了当年头号重点任务,任务代号“581”。中央政治局还专门拨了2亿元专款支持他们搞卫星。

卫星技术考察学习代表团


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可刚成立不久,哪儿都要钱,2亿元,那是什么分量?

然而很快,三年困难时期来了。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太烧钱,那就研究一点花销少一些的探空火箭吧。

什么是探空火箭?就是在近地空间进行探测飞行的火箭。它飞得比探空气球高,比卫星低,但您也别小瞧它,它可以为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提供很多有用的参数。

您知道吗?这个研究中国第一枚火箭的团队,大部分人都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团队带头人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

即便如此艰难,他们仍然在1960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自己的探空火箭,为卫星上天做了充分的准备。

1961年4月,苏联载人飞船上天了,震惊了世界,咱们国家也意识到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到了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

至于这颗卫星的名字,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就是 “东方红一号”。

四年后,也就是1969年的11月1日,东风基地下达了“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的指示,正式发射之前,必须先对新改进的火箭进行飞行试验。

周恩来指示说:“这次发射不同寻常,以往我们的试验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是在自己境内搞的,而这一次射程很远,必须控制住,一定不能让它飞到国外去。”

周总理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果不其然,试验结束后,火箭竟然找不着了!这可是摊上大事儿的节奏啊,落在境内还好说,要是飞出了国界,搞不好就打起来了!

不过还好,很快就传来了报告说:一个农民在川南无人区发现了火箭残骸。虽说没酿成国际争端,不过差点把火箭搞丢这事儿也挺丢脸尴尬的。

特别是日本知道消息后,甭提多高兴了,因为当时他们也在准备发射卫星,这次可以抢先一步了!

虽然落在了日本后面,但两个多月后,我国的第二枚两级火箭就发射成功了。

3个月后的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被成功送上了太空。

当那首《东方红》在太空中响起,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条件苛刻 层层筛选航天员

在 “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后,我国也开始加紧研究载人航天工程。但是航天员到底该怎么选拔呢?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的经验可以参考:苏联的第一批航天员全是从飞行员中选拔的,而美国早期则是从空军试飞员中选拔航天员,因为试飞员要比普通飞行员牛得多,而且要求飞行时间至少在1500小时以上。

可当时中国是什么情况?那时候全国加起来也没几个试飞员!所以经各种考察论证,咱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咱们的歼击机飞行员无论从身高、灵活度,还是思维反应上都最适合航天员的要求。

于是,国家第一批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出台了:歼击机飞行员,30岁以内,身高1.8米以下,体重80公斤,身体健康,政治条件过硬。

在这么多条件里,只有年龄不是绝对的,以至于后来入选的人员中有个别战斗英雄已三十五六岁了。

就这样,在全国的飞行部队中,初选合格的一共88名。然后这些人被集中到了北京空军总医院,进行更为严格的复选。

复选的标准对细节的要求之高,光听听就能让人打退堂鼓——您哪怕有过敏性鼻炎、口齿不清晰、痤疮、腋臭、痔疮等这些小毛病也都得被淘汰。

而淘汰率最高的就要属特殊功能检查了,它包括心理功能、耐力和心理素质几个方面。其中“航天环境因素耐力选拔”是让人感觉最不舒服的一项。

比如它会让受检人赤裸上身,身上插满电极电线、罩着面罩,拖着一根很粗的管子,随着跑步机履带时而踏步、时而快跑,几名科研人员围在旁边,一个人嘴里还时不常地发出指令:“快呼,快吸,小点劲!”“用力吸——吸吸吸——吹吹吹!”其他人则在旁边查看数据结果,凡有潜在性心肺功能障碍或体力耐力不好的都不能入选。

还有的测试项目是让受试者躺在一个离心机里,里面装有各种测试仪器。测试开始后,离心机开始不停地自转和公转。

这主要是看受检人对超重因素的耐受能力。受试者会感觉好像有千斤重量压在身上,五脏六腑都快被压碎了,有的人呼吸开始急促,面色苍白、出虚汗……虽然他们都是长期从事飞行工作的佼佼者,但真正能顺利通过这一关的人也并不太多。



除了检查身体素质,咱们当时还对候选人进行了心理访谈、测试等考察, 并且还会找到最熟悉他们的亲友同事,了解他们的生活、为人处世、学习训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甚至选拔人员还在此期间兵分几路,对受试者进行了政审和家庭医学查访。将他们的爷爷、叔叔,舅舅等旁系亲属曾经得过什么病,还有去世原因,都调查得清清楚楚。

就这样,从1971年1月到5月,评审组最终从1800人中选定了20名预备航天员人选。

然而就在训练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事件发生。空军作为“重灾区”,宇航员的有关工作也戛然而止了。

好在,这精挑细选出来的20名航天员都是飞行员中的佼佼者,他们回到部队后又成为了蓝天骄子,甚至有几个后来成为了将军。这也从侧面证明多年前的那次选拔是基本成功的。


巾帼英雄 万里挑一

1992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载人飞船工程立项,并命名为921工程。从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揭开了迅猛发展的崭新篇章。目前,我国拥有以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员共34人,其中包括两位女航天员。

虽然从比例上看,女航天员数量确实不多,但女性从事航天飞行却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她们更敏锐,心更细,处理问题时也比较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干那些单调枯燥的工作时,女航天员的耐心更大一些,在人际关系方面,她们还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我国目前两位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


不过,女航天员的选拔条件却丝毫不比男航天员宽松,甚至更为严格,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女性才能成为航天员呢?

她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而且必须是空军飞行员,飞行成绩优良,此外,还要求五官端正,语言清晰,无药瘾、酒瘾、烟瘾,不偏食,易入睡等等。

杨利伟作为“神九”航天员选拔的面试官,在他的建议下,标准又增加了一条,那就是:“必须已婚”,并且“生育过的优先”。因为女性在开始航天员训练的几年内肯定无法要小孩的,所以这也是一条人性化的考虑。

另外一个考虑是,太空环境比较艰苦,航天飞行对体力要求很高,已婚女性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更成熟一些,更有利于完成任务。 

经过层层淘汰,来自山东的王亚平和来自河南的刘洋从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经过检查,她们的身体条件可以用毫无瑕疵来形容:牙齿洁白无瑕,没有身体异味,甚至蛀牙、脚茧以及皮肤上的疤痕都没有。

之所以如此严苛,是由于疤痕在太空中容易裂开出血,龋齿在特殊的太空环境中容易复发,密闭舱室会加剧身体异味——在远离地球的太空环境中,这些最细小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大麻烦,甚至灾难。

2010年5月,刘洋、王亚平同5位新入选的男航天员一起,走进了中国航天员中心,等待他们的是异常艰苦的训练生活:所有人首先要接受12个月的基础训练,学习20门基础课程,仅仅是关于飞船操作的8本任务手册就有六七厘米厚。

此外,还有体能训练。比如转椅训练,练的是航天员的前庭功能,这样可以降低他们在失重环境下晕车和晕船的反应。过去,这种训练在飞行部队也有,每次4分钟,可航天员的转椅训练每次要持续15分钟。

刘洋曾经回忆说:“当飞行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前庭功能非常好,可当航天员第一次转椅训练到5分钟的时候,那种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真的就让我脸色苍白、满头是汗。我是不是忍得住我完全没有信心。”

不过为了太空梦,刘洋没有放弃,每天训练结束后,她就给自己加练:“就这么每天练下来,结果就非常好了。转椅完全达到了优秀的水平,现在再也不害怕它了。”

一步一跨越,一步一辉煌。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一飞冲天,作为世界上第57位女航天员、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首次进驻中国“天宫”,首次和队友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1日,王亚平也和聂海胜、张晓光乘坐神舟十号进入了太空。截止到2022年,我国已有16名航天员飞向太空。

老将出马 探访月球

如果说“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两个里程碑,那么探月工程就是第三块里程碑。 

如今探访月球,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时尚”,因为探月工程,可不只是国家的实力秀场,还因为月球是块宝地!它是地球未来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科学观测的理想场所。咱可以这么说:谁先占有探月优势,谁就占有了开发月球的主动权和发言权。

虽说咱们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对月球的运行进行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但近代以来,美国、俄罗斯却处在遥遥领先的位置。

话说在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派人访华时,给了中国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重量只有1克。专家们将这1克的月球岩石切成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欸,你说美国人上个月球也不容易,统共才一次,干嘛要把这么珍贵的样品送给咱们呀?其实美国人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首先,送这份礼绝对有面儿,另外人家也是在试探中国的研究水平。后来中国的研究结果也确实让美国人信服了。就是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2004年2月25日,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宣告: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实施——咱们中国,今儿个真的要奔月了!

可是您别说送人上月球了,就是送颗卫星过去也是相当难的。首先咱们要聘请一名总设计师和一名总指挥,总设计师主管全面的技术工作,总指挥负责行政工作。那谁适合做总设计师呢?

最终,一位老人被选中了,他就是航天专家孙家栋。为什么选他呢?

因为孙老亲身经历了中国航天器从无到有、再到高端发展的全过程: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38岁的孙家栋被委以重任,负责“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37年后,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

孙家栋


探月工程风险很大,有些人私底下劝他:“您都这岁数了,万一‘晚节不保’……”可是孙家栋就说了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我是人民培养起来的,国家培养起来的,我应当为国家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嫦娥一号”发射过程中有不少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处女秀”。比如,以往中国发射的卫星最远也就能飞8万千米,而这次的行程却是将近40万千米。

还有,原来咱们发的卫星只是围着地球转,所以只要解决好卫星和地球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就行了。而“嫦娥”飞月,却要考虑卫星、地球和月亮这三个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在技术上可就复杂多了。

孙家栋也不含糊,他领导着科研人员一项又一项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浩瀚宇宙 探索无止境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顺利点火升空,2009年3月1日,卫星成功受控撞击月球,以它作为起始的嫦娥工程,都为我们带来了月球的哪些信息呢?   

在经过了一年零四个月的运行后,“嫦娥一号”共获得了1.37T的数据。这些信息填补了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大量空白。

就拿我们获取的月球三维影像图来说吧,咱们卫星上的立体相机,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的100%覆盖,这在世界上可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另外,我们探测了月球表面14种资源元素的分布,而美国只做了其中的5种。所以说,“嫦娥一号”的飞天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的探月历程而言,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射。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升空,这次发射开辟出了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使飞到月球的时间大大缩短;此外,嫦娥二号还搭载了更高端的照相机,为嫦娥三号顺利登陆月球做了充足准备;而到了嫦娥三号,它的任务则是要登陆月球。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在月球上软着陆,中国成为了世界第3个掌握落月探测技术的国家;而在2019年初,嫦娥四号则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探月的第一行足迹。

到了2020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则实现了在月球表面的勘察采样,并将样品送了回来。咱们再也不用靠外国的馈赠进行研究了!

嫦娥五号

九天揽月星河阔,华夏儿女问苍穹。现在,“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探月工程都已经在规划之中,而我们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也已经在探索火星。

可以说,中国人的航天故事刚刚开始,而我们愿意持久地仰望星空,是因为知道,浩瀚的宇宙中有着我们无尽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