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抗日壮歌,曾被斋堂军民唱得悲壮!

日期:2023-03-28 10:05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说起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作为太行山的余脉,那儿98%都是山地,山色风光自然是没得说。在每个晴天的傍晚,如果您去那里转转,就会看到:巍峨的群山就像一排排的勇士傲然挺立,拱卫着京师。



而就在80多年前,这个地方也确实涌现了很多勇士,谱写了一曲曲的军民联合的抗日壮歌。


“三位一体”,死磕到底

门头沟斋堂镇有个马栏村,那里是当年我党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心脏”,甚至有着“北京延安”的说法。

如果您现在去马栏村,沿着村委会旁的一条青石板路顺阶而下,就能看见一座明清时期的两进四合院,这里就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萧克司令员等挺进军领导就曾经在那儿办公。



现在,那儿已经是一座纪念陈列馆了。进入陈列馆大门,左墙壁上有一首萧克将军的诗——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

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

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

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

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萧克是湖南嘉禾人,黄埔四期毕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抗战初期,他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不久,便跟随贺龙、关向应前往晋西北前线建立根据地。


萧克


1938年底,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派萧克前往工作。

这首诗便写于1939年的年初:北国隆冬,大雪冰封,当萧克他们到达紫荆关时,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而这首诗则体现了萧克热切渴望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心情。

挺进军成立后,首先将分散在这一带的各抗日武装进行了统一整编、壮大抗日队伍。

接着,萧克又整顿了挺进军的下辖部队。当时冀热察平西、平北、冀东三块根据地被日伪分割,互不相连。

萧克一直想将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协同作战。他认真研读《论持久战》、《孙子兵法》、《战争论》等著作,逐渐勾勒出在冀热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概念,也就是“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三位一体”战略方针。

由于挺进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根据地自然也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1939年10月,敌伪军企图奔袭斋堂。挺进军在永定河青白口一线迎敌。

一天,十团八连指战员击毙了十多个日本兵,敌人几次试图抢回河滩上的尸体,都遭到了八连的火力阻击。

敌人不甘心,又派来大股部队增援。八连迅速撤到靠近永定河边的山林中,与敌人隔河相持。

双方就这么僵持着,眼瞅着太阳都快落山了,忽然,从远处传来了“嗡嗡”声,敌人竟然叫了飞机增援!

不一会儿,敌机飞到了八连阵地上空,扔下炸弹就拉升起来,飞向塔岭沟南的方向。

当敌机正在山谷中低飞时,遇上了被派往前线送饭的十团战士徐存洋等人。

看到敌机这么猖狂,徐存洋让战友隐蔽好,自己端起一支苏制的水连珠步枪,直接射向敌机,敌机立即转向,俯冲下来,一梭子机关炮打得地上的石头直冒火星。

徐存洋趁敌机拉升的空当,端枪再射,只见敌机左右乱摆,急剧下降,竟一猛子扎在了塔岭沟中。

这个情节您耳熟么?听过咱们之前节目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在聊到黑山扈战役的时候,就有一名国民抗日军的战士用机枪打下过日本的飞机。

咱们再把话说回徐存洋这边,看到飞机坠毁了,徐存洋又动起了脑筋。他找了个钢锯,将飞机上完好的双管机枪拆了下来,再从当中锯开,直接改装成了两挺机枪。


短兵相接  虎口脱险

敌人对捕捉冀热察党政军领导机关位置的侦察活动一天也没有停过。萧克他们都经历了多少生死考验?

1940年2月1日,日军12架轰炸机低飞进入马栏村上空,向司令部所在的小院俯冲投弹。


萧克手书的匾额


警卫员急了,直接拉起萧克就往防空洞里钻。



大家刚进入防空洞,敌人的一枚炸弹就炸响了,萧克住的房子被炸塌了一半。但是萧克却非常沉着,蔑视地说:呵,这是来看望我萧克的呀!”

像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对于萧克来说不止一两次。

半年后,日军再次对平西进行大“扫荡”。挺进军司令部和地委机关200余人在撤退的当晚和日军遭遇,经过激烈战斗才突破敌人包围。随后,他们又在一个只有三四户人家的小山庄差点与敌人相遇。

激烈的枪声越来越近。200多人的队伍必须马上翻过对面的高山才能突围。不少干部都很紧张。但是,萧克却率先走在前头,神态自若,步履稳健,好像身后根本没有日军追兵似的。

他的情绪很快感染了其他同志,队伍迅速有序地向山顶攀登。

爬到半山腰时,日军的机枪从山脚下向上疯狂扫射,导致不少人负了伤。然而队伍很快到达了山顶的密林,日军的机枪鞭长莫及,他们的第二次包围又落了空。

多次合围都没得逞,在外线又遭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多次重击,日军怒了,开始更加疯狂地寻找平西军政领导机关的行踪。

一天,地委机关随挺进军司令部在躲避敌人的过程中夜宿冷水泉。这是个四面环山的小山庄。萧克等人住在一间西厢房。

拂晓时分,宁静的小山庄突然响起了轰鸣声,日军飞机来轰炸了!

其中一颗炸弹就落在西厢房前,震得门窗哗哗直颤!萧克等人走出厢房,看到门前根深叶茂的大槐树已经被炸焦,而正是它粗壮的枝干挡住了四射的弹片,才使在场的人们幸免于难。

房东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跑来一看,吓得半天才吐出一句话:“真是老天爷保佑呀!”

结果时隔5天,竟然从北平传来了这么一条消息:日伪《世界日报》头版用大号黑体字赫然登着“萧克毙命”4个大字。

与此同时,另一条消息却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不胫而走:日伪军的这次大“扫荡”终以失败告终!


军民团结  抵抗日寇

挺进军自成立以来,在当地人民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下,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扫荡。

然而,战斗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之后又发生了哪些悲壮的故事呢?

1940年春,冬雪已经融化,永定河的冰也解冻了,正当农民们满怀着对新一年的期待准备春耕的时候,3月5日,我军的地下情报员送来一份急报。

上面说:日寇正在门头沟一带集中兵力,准备骡马、大车,有向我根据地扫荡的迹象!

那一整天,司令部的电话铃声几乎就没停过。侦察人员、边缘部队等各方面得来的消息连续不断地报来。

情况越来越明朗:各路敌人有鬼子兵力10000人、伪军6000人,在飞机和炮兵配合下,将兵分六路,在5天后向平西根据地围攻。

那么我军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那时候,挺进军只有3个团、几千人的兵力,以这样的兵力来对付一万多日寇的精锐部队,压力真的太大了。但大敌当前,唯有一战!



当天晚上,在挺进军驻地的一间小茅屋里,萧克司令员主持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十几个人围着一盏小煤油灯,细致研究敌情和我军反围攻的部署。

最后,经过14天的苦战,挺进军击毙伤敌约3000人,击落敌机一架,缴获了数百匹骡马和无数的物资。

战斗结束后,挺进军就在余烟未灭的战场附近,召开了有几千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党在北平市的地下组织还派代表送来了学生们捐献的200多件毛衣,慰问挺进军战士们。

庆祝大会结束不久,挺进军又签署了另一道命令:全军立即动员起来,抽出人力和牲口,帮助群众春耕!

这一年,平西地区获得了多年未有的大丰收,可以说,这也是军民团结一致保耕保粮的重要成果。

然而伴随着丰收,日军却再次卷土重来,对平西再次进行大扫荡。

敌强我弱,为了保存抗日军民的有生力量,挺进军司令部及地区党政机关暂时从斋堂一带转移至西部山区。

日军占领斋堂后,在那儿修筑了炮楼碉堡、安上了据点,顺着斋堂往下的沿线上,排列着六个日伪炮楼,直通北平。

日军在斋堂先是疯狂掠夺矿产资源,并且强迫老百姓开采矿山。

在那时,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人为日军当苦力,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三四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与此同时,为镇压人民的反抗,日军开始屠杀抗日干部和无辜的群众。宛平县被杀的地方干部有100多人,被屠杀的群众达500人以上。

1942底,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还在昌宛地区制造了“王家山惨案”。



王家山村位于斋堂的西北,当时有40余户人家。1942年12月12日黎明,驻斋堂日军头目带领日伪军50余人突然包围王家山村。村党支部组织村中的青壮年进入深山,而来不及转移的48名老弱妇孺却落入了敌人之手。

日军强行将他们赶到村前的一片空地上,让他们说出八路军的下落。

乡亲们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日军便将乡亲们赶进临街的两间屋子里,将房门用铁丝死死拧紧,放火烧屋,最后,除了6人跳窗幸免于难外,42名群众就这样葬身火海,其中甚至还包括几名怀孕的妇女。

199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王家山惨案发生地为“国耻纪念地”,并树立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予以祭奠。



日军在平西大地上制造的无数血案,激起了平西军民的满腔怒火,永定河畔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杀敌的战场。


军爱民,民拥军

1942年对于抗日军民来说,是最为艰辛的一年。日军不仅对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边区又赶上了罕见的大旱灾,庄稼枯萎,收成无几。

面对这种形势,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1942年春,作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签发了一道独特的命令——《树叶训令》。要求“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 

原来那时候,老百姓只能靠吃树叶来充饥,部队的粮食同样不够,战士们也得出去采树叶,掺上喂马的黑豆和麦麸充饥。

即便如此,战士们一天也只能吃两顿饭,每顿饭只有3个二三两重的“树叶饼”。

但是,就连树叶也很快不够了,于是就有了《树叶训令》。

训令发布后,边区部队严格执行。

萧克也命令部队:“挖野菜,要让乡亲们先挖。撸树叶,要到离村子15里外的地方,到山里去撸,近处的留给老乡。”


抗日军民挖野菜度荒


一天,7团2营接到供给部门通知,最近无粮供应,需要等到3天后才能来粮。

为了让爬高山、放哨的战士吃饱,其余的战士只能每天喝点稀米汤维持。

为减少体力消耗,战士们便一律躺在炕上。大家面对面觉得可笑,时不常地就会乐出声,但笑也耗费体力啊,于是全都改为闭目养神躺着。就这样,大家熬过了3天。

但您也知道,部队要打仗,饿着肚子怎么行呢?在党中央的号召下,边区居民开展了生产自救,战士在支援群众生产的同时,还要自己开荒种地。

军爱民,民自然拥军。看到部队官兵即使饿肚子也不与民争粮,老百姓都很感动,更加全力地支援前线。

当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感人的故事:紫石口村的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把仅存的一罐黑豆送给了一个战士。

战士死活不收,老大娘却说:“收下吧,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活着也不能打鬼子,你们还年轻,不吃粮食怎么打仗啊!”


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蜡像


然而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平西根据地也从未间断向军区输送粮食等物资。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不怕捐粮,就怕送粮”。为什么呢?因为由于敌人封锁,往山里送粮食必须绕过小五台山的南台,山高路险,走一次就得走几个月。

村民们经常是山下穿单衣,山上下大雪。他们用人背,靠驴驮,要把粮食运到海拔3100多米高的南台顶上再运下来,要是遇到大风大雪,就会经常发生意外。

村里的老人回忆说:最危险的地方韭菜梁,一遇到大风,人和驴就会被卷下山坡直接摔死。

山路危险,敌人更危险。

为了躲避敌人的检查,老百姓把银元放在挖空的旧房料中,把染料放在自行车的内胎里,将西药、针头等医护用品放在自行车车座下的竖梁中运送。

李合是房良二区合作社采购员。1942年5月,他悄悄到下寺村驮盐,返回过程中遇到了日伪特务的埋伏,身中3弹牺牲,时年35岁。

不久后,李合联系的两名外线商人也被捕了。日伪军软硬兼施,用尽酷刑,想从这两人口中弄清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但二人宁死不屈,其中一人在日伪军的刺刀和狼狗的撕咬下英勇就义。

运输物品的北渠道无法继续使用了,敌人又加强了对南渠道的管控,白天设流动哨兵,夜间还设置了地枪。

所谓地枪,就是将枪固定好,用细绳连接扳机,另一端拴在附近树上。绳子一旦被碰到,便会触动扳机。

但这也阻挡不了广大拥军支前老百姓的脚步:合作社和那些与根据地秘密通商的商人,在当地爱国群众的指引下,硬是冒险在夜间秘密行动。

他们下河蹚过十来里的水路,安全通过了设有地枪的路段,终于将物资成功运送进了根据地。

此外,根据地的老百姓还救护了不少战士。

抗战期间,斋堂的男人差不多都参加了挺进军,妇女便顶起了“整片天”,务农、支前、照顾伤员。

有一位叫刘文喜的妇女,经常和其他几个妇女挎着小篮,挨家挨户讨粮食,给伤病员吃。这个大婶给抓一把米,那个大妈给抓一把豆,有时候还能给个鸡蛋。

当时,一位19岁的小战士胳膊受了很严重的伤。刘文喜心疼他年纪小,煮了一个鸡蛋给他。

小战士捧着鸡蛋哭了,刘文喜她们也哭了。她们知道,小战士受了这么重的伤,还不是为了帮老百姓打鬼子么?


军民同协力,取得大胜利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1943年,平西、平北、冀东终于基本连成一片,不但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对日伪华北政治、军事中心北平形成了包围之势,也把北平与山海关分割开来,还威胁了日伪统治的天津、张家口、承德等重要城市。接下来,我党领导下的军民武装又会进行怎样的大反攻呢?

1944年冬,一场围攻敌寇据点的人民战争打响了。11月17日夜,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将斋堂据点团团围住。



与此同时,地方游击队大力配合八路军作战,600多名民兵携带枪支和地雷,数千名自卫队员也拿着铁锹、镐头、斧子、镰刀加入了行动。

日军的据点、碉堡都被封锁住了,所有通向外边的公路都被彻底破坏,电线被割断,电线杆被砍断,敌人饮用的水井也用土填上了。

此后,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对斋堂地区的敌伪进行了持续135天的围困。

1945年4月1日,东斋堂增加了几十辆大车与60多名鬼子,而西斋堂的伪军指导班也被撤回东斋堂。

我军得到情报后,分析认为敌人有可能要撤退,于是命令各连队连夜进入阵地。

第二天早晨,300多日军和伪军顺着大路旁边的水沟悄悄地离开据点,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一连开火了,敌人顿时乱作一团。紧接着,我军战士冲上前,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潜伏在背后的三连见敌人往回窜,立即占领有利地形,突然向敌人射击。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共击毙镇村中队长及日伪军40余名,缴获大批物资。

斋堂据点被拔除后,平北和平西解放区彻底连成了一片。

1945年8月,经过14年艰苦奋斗,英雄的平西军民终于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