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平西军民:打鬼子,我们不怕死!

日期:2023-02-27 10:5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话说在卢沟桥事变后,北平的局势日渐紧张。1937 年9 月25 日,毛泽东电告北方局刘少奇、杨尚昆、朱瑞:

“整个华北工作, 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令河北党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党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为此目的,红军应给予一切可能的助力。”



中共中央北方局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调整斗争方式,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郊区,并在北平的西部地区率先成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咱们之前跟您聊过的国民抗日军,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被改编成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的。


那么接下来,在平西这片土地上,又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军民抗日故事呢?


守阵地,打胜仗


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在平西建立抗日根据地那么重要。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萧克在报告中说过:

“平西位于北平的西面平绥路之南、平汉路之西北,在华北敌人统治中心——北平、天津、张家口的肘腋之下,直接威胁敌人占领的交通要道和大城市……因为它位置的重要,所以经常牵制敌人许多兵力。敌人进攻晋察冀军区腹地和冀中时, 都可以直接配合。这就是说,平西的存在, 加强了边区的巩固……平西是在华北的最前线,是华北军队向热河、察哈尔、冀东进军的前进阵地。”



您看明白了吧?平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平西抗日根据地开创后,便迅速成为了八路军向热河、察哈尔前进的阵地,更成为北平、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边区联系的“红色走廊”——前往解放区的华北革命青年、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都要通过这个“红色走廊”奔赴延安。



而且,当时全国各地支持延安的物资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是从这条走廊中安全运去的。


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很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这里面以宋时轮带领的“宋支队”最为典型。


卢沟桥事变后,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的宋时轮,成为改编后的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


同年8月,他奉命率716团二营离开陕西,进入晋察冀地区。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在716团二营的基础上组建雁北支队,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人们就习惯地叫这支部队为“宋支队”了。


“宋支队”发扬了老红军的光荣传统,走到哪儿就和哪儿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号召力强了,自然吸引了大量雁北的爱国民众报名参军,还为队伍送粮送物、通风报信……短短几个月时间,宋支队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就得到了很大的补充。


到了1938年5月,宋支队浩浩荡荡地开向平西的斋堂川。这支队伍的士兵,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武器精良、弹药充足;除了肩扛步枪,腰间还插满了手榴弹。


八路军进军斋堂川


当时,斋堂街头刷满了“欢迎纪律严明的宋支队”、“欢迎艰苦卓绝、英勇杀敌的宋支队”等标语口号。


5月27日,“宋支队”二营奉命奔袭昌平县城,部队跨过居庸关、直出十三陵,将昌平县城团团包围。


八路军在平西反扫荡中伏击日军


这一仗打得敌人猝不及防,您想,仓促迎战哪儿能干得过势如猛虎的“宋支队”啊?


打完仗一统计:生擒伪军100多名,缴获步枪100多支,击毙日寇3人,直接摧毁了当地的敌伪政权。


很快,一幅“打到鸭绿江去,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宣传标语便贴到了昌平城中心的鼓楼上,您肯定能想象在日寇阴影笼罩下的老百姓,看到城门楼子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一条醒目的标语后的激动心情吧?


没过几天,“宋支队”三十六大队在延庆又与敌人遭遇了,一夜激战后又迎来了“大丰收”——我军战士们干净彻底地歼灭了敌人的一个营,击毙了日寇副营长,生擒了360多人,缴获子弹3万多发,短枪30余支,步枪200多支,轻机枪12挺,重机枪3挺,掷弹筒6具和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伤亡仅有5人。


这么漂亮的大胜仗大大激发了敌后民众的抗战热情。


藏物资、保伤员


鬼子大扫荡,伤员、文件、军粮都怎么保护?


1941 年秋天,在十渡西庄村口的龙王庙里,召开了一个隆重的授奖大会, 县长亲自将绣着“抗日模范村”的锦旗交给了马安村的代理村长,这可是平西的第一个抗日模范村。



而这个村子的故事,还得从马安村的老书记刘显彬说起。


刘显彬1897年出生在马安村的一户贫苦农家,他出生的时候上面就已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了。


刘显彬的孙子刘占策接受采访时说:

当时我们家人口特别多,我爷爷他是最小的,但是呢特别特别聪明。得了,你也干不了活,就上学吧!


10年的读书生涯,不仅让刘显彬学到了知识,也让他对社会、对未来有了更深层面的思考。抗战爆发后,烽火烧到了平西。


房山区党史办公室原主任刘文江接受采访时说:

平西这边驻守的任务就交给谁了呢?交给了当时晋察冀的五支队,也就是在38年5月的时候,它就建立了房良联合县政府。宣传部长叫赵然,当时我们为了培养地方干部,赵然到晋察冀参加党校培训,他路过马安村的时候结识了刘显彬。


在赵然积极的影响下,刘显彬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坚定的信仰、务实的作风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经过党组织的考察后,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党员,不久后又被任命为马安村的党支部书记。


刘显彬是个实干派,他带领着村里的进步青年支援前线,和民兵一起到山外背军粮、抬担架、送伤员,动员青年参军,每样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


1940年秋,抗日战争进入了一段艰苦时期,日军分成12路对平西地区进行大扫荡,设在马安村的房良县政府不得不被迫转移。


但问题来了:当时八路军还有10多万斤的储备粮食、一批重要文件以及40多名伤员都无法及时转移出去!于是,隐藏物资、保护伤员的艰巨任务就落到了马安村党支部和乡亲们的身上。


房山区党史办公室原主任刘文江说:

刘显彬作为村支书,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他首先把伤兵都隐蔽到了我们这个村南的山上边,把粮食也藏好了,把当时我们房良县政府的这些文件也得隐藏起来,这些文件是不能落入到敌人手里,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的。


然而县政府及部队转移后,地方叛匪却猖獗起来,几名叛匪头目在马安村东山的山头盖起了炮楼,监视着马安村和十渡一带。


为了解决这帮匪徒,刘显彬召集大家开会,计划将炮楼端掉。


经过几次侦查,他们决定在秋末的一天实施行动,刘文江说:

所以当时就组织了十几个人两把枪,然后就准备上山除掉这个据点,我们这些民兵上去以后,很快就把这三个人都擒拿住了。


拔掉这个隐患后,刘显彬继续带领乡亲们想方设法为伤员送饭送药,让他们安心调养。


几个月后,40多名伤员全部康复返回部队,存放的十余万斤军粮,也保存得完好无损,没有烂掉一点儿,更没有缺斤短两。


按说,当时日子困难,刘显彬自己多吃多占一点粮食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可他始终廉洁自律,包括每次缴获战利品的时候,他也从没动过私心,而是全部交公,他还要求儿子和身边的其他人也要这么做。


上下一心,团结抗日


从不给日本人好眼色、没出过一个叛徒的村子会遭到日军怎样的报复?


1941年秋天,日寇实施三光政策,再次对平西地区进行疯狂扫荡。


这年8月底的一天,伪军沿着骏马河谷向山里进犯,汉奸给各村送信,要村民给据点送钱送粮送民夫。


而且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第一天要求马安村出劳力50名,到第三天就要他们出劳力150名。对这种要求,马安村连个眼神儿都没给。相反地,他们却积极参与拥军支前工作, 给抗日武装抬担架、送公粮、做军鞋, 样样儿都出色地完成。


这不是啪啪打日军的脸么?日军气急了,直接威胁道:如果还不安排劳力,就把马安村杀光、烧光、抢光!


面临着灭顶之灾,村里人出现了意见分歧。这时,刘显彬的威望就体现出来了,在他的分析和劝说下,大家最终达成了一致:一个棒子粒儿都不给他们送!一个人都不给他们派!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烧房子不是么?那就烧!烧完了我们再盖!一定要与敌人抗争到底!


当然,大家也不会坐以待毙。一开完会,刘显彬就动员乡亲们连夜转移。因此,当日军气势汹汹地闯进马安村的时候,发现村里竟然一个人都没了!


气急败坏的他们一把火就烧掉了470多间房子。而这,只是第一次。


抗战期间,马安村一共被日军烧过三次,全村的房子几乎都被烧光了。但马安村人始终没有被日军吓倒,反而是带着仇恨更加积极地与日军做斗争。


刘显彬曾经感慨地说:“马安人民个个是好样的!我们村里没有一个叛变投敌的,始终没向日军交过一粒粮食,全村人都够党员的条件,都听党的指挥,跟着党干事业!”


您说,这样的村子,能不是抗战模范村中的典范么?


可能有人会问了:被烧光的村子后来怎么样了?刘显彬看到抗战胜利了吗?


告诉您,刘显彬不仅看到了抗战胜利,还看到了全中国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听从组织安排,到十多所学校担任教师,一口气教了16年书,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到云居寺看管石经,反正只要是为家乡做贡献,刘显彬都任劳任怨。



至于马安村,现在和当年一比,那可是大变样了:村子现在祥和兴盛,村民安居乐业。作为革命老区,村里利用抗战遗址和风景秀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昔日的抗日模范村,现如今已经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先锋。 


参军抗日,瓦解伪军


在当年平西的房良县,老百姓中还出过一位战斗英雄,对叛徒他是如何惩罚的?对可以争取的伪军,他又是如何说动他们的?


这位英雄的名字叫于振边, 1921年,他出生于大安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十岁时,他终于有机会读了小学,但毕业后就再也上不起学了。


尽管他和全家人终日操劳,可还是衣不遮体、食不饱肚,而本村的地主老财,什么都不干却个个吃得肥头大耳。


于振边虽然愤愤不平,但闹不清这是为什么。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房山一带,接着又成立了房良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


他们派工作人员到大安山村宣传抗日救国、翻身闹革命的道理,号召大家共同抗日。于振边的心被说热了,决心跟着共产党、八路军,闹革命,打日本!


在党的领导下,他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宣传,教唱革命歌曲,整日忙个不停, 成为了大安山村的抗日骨干。



1940年3月,19岁的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秋,日本侵略者对大安山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并建起据点,在那儿长期驻守。他们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于振边目睹日寇的桩桩暴行,义愤填膺,新婚不久的他决定离家参军去抗日。


就这样,从1941年到1944年春,他和战友们先后捕杀了叛徒、特务、汉奸十五人,并在了解敌情、作伪军统战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里面也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话说日本占据了大安山地区以后,当地西苑村有个农会主任叫张明太,他认贼作父、叛变投敌,给日本人当起了保长,帮助敌人侦察、杀害我方人员,还为敌人筹粮捐款,敲诈勒索,民愤极大。


要知道,西苑村是根据地通向大安山的交通要道,不除掉张明太,游击队去大安山地区活动就很困难。于是,这个任务交给了于振边。


1941年7月,他率领几名队员,趁夜深人静,翻山越岭来到了西苑村,埋伏在张明太住所周围。


通过探听,他们发现张明太那天没在家,不过于振边认为这人应该是怕夜里被偷袭就跑出去了,估计天亮就会回来,于是决定继续埋伏。


天亮了,张明太果然骑着马回来了,边走还边喊着:“各位甲长听着, 今天要把粮食收齐,给皇军送去,谁不送皇军就要谁的脑袋。”


正得意着呢,于振边就一马当先冲出去,和战士们一起将张明太捉住。


张明太知道自己这一走凶多吉少,死活就是赖着不走,最后于振边他们便用枪托将他打死在了村子里,这件事儿可大大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八路军处决汉奸的消息立刻就传开了,各村的汉奸听了也是瑟瑟发抖。


此外,在瓦解伪军、动摇敌人方面,于振边也有一手。


1943年秋,他组织几个民兵去大安山村西头的岗楼上抓舌头。天还没亮,他们利用伪军换岗的机会直接捉住了一名伪军、并将他带到村里。


伪军一听说抓他的人是于振边,立刻吓得屁滚尿流,直接跪倒在地,磕头作揖,请求饶命。


不过于振边却和颜悦色地说:“快起来,不要害怕,我们都是中国人,只要今后不为非作歹, 我们决不伤害你。”


同时还向他讲明了当前的形势和我党的政策。伪军最后被说动了,不仅提供了敌伪的情况,还表示今后要立功赎罪。


不久,于振边又组织民兵,施巧计活捉了一个叫郭永顺的伪军。这个人抄过区委副书记的家,被捉后自认为铁定活不了了,所以怎么也不开口。


于振边耐心地向他交待党的政策,告诉他只要改邪归正, 我们可以不记前仇、不咎既往。


郭永顺听完直接感动哭了,终于开口说出了情报。他被放回去后,还偷偷地到副书记家赔礼道歉。这两个伪军,以后都成为了我军的内线。


1944年3月,因为叛徒出卖,在我方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日寇和伪军共五十余人,对我方手枪队、区小队和民兵三十余人进行了包围,其中就包括于振边。


面对危机,大部队决定南下突围,但于振边却想:如果都往南撤,敌人会集中火力截击,损失会更大。所以他决定率四五个游击队员向敌人封锁最严的北面,引开敌人。


突围战打响后,日伪军中有人认出了正冲向北面的于振边,大喊道:“那个大个子就是于振边,千万别让他跑了!”


在敌人的围追下,于振边被打伤了。他知道自己已经很难脱险,便马上撕毁并吃掉了身上带的秘密文件,又把枪藏了起来。最后,敌人涌到了他身边,残忍地在他身上连扎7刀。壮烈牺牲的时候,于振边年仅23岁。


1946年3月8日,房山区大安山竖起了一座于振边等抗日烈士的纪念碑,纪念碑碑额刻着“万古流芳”四个大字,碑身下端是于振边等四位烈士的半身像,碑身两边刻有挽联:“为革命牺牲名留千古,临战斗流血志遗万年”。



这样的故事在平西大地上还有很多,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老百姓之间还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又有多少英雄血染平西?我之后还会继续跟您说。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