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师德光:为新疆班的学生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日期:2022-09-09 14:18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师德光,197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91年11月入伍,2010年5月转业。先后荣获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北京榜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个人典型、北京市优秀宣讲员、北京市脱贫攻坚个人嘉奖、第二届京城榜样教师等荣誉。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师德光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立足本职岗位,发扬军人作风,勇于奉献,把工作当成事业做,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促进民族团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出了贡献。十几年来,他34次往返新疆与北京,共接送了11届942名学生,有8届782名学生升入高校。
党员模范 民族桥梁
2010年,北京市第九中学正式迎来第一批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从那时起,师德光和300多位少年就像火红的石榴籽,紧紧凝聚在一起。学生们在千里之外,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位“北京爸爸”。他对待“内高班”繁重的工作始终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并承担新疆部管理工作的大事小情,亲自担负接送学生的任务,护送新疆学生返疆返校,曾在火车上经历过3天3夜,56个小时的单向行程,对此,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学生,推进“内高班”的教学工作,充当好民族基础教育的桥梁,他要求自己每隔两年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家访。为此,他踏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包括许多远郊县和牧区。第一次家访时,他执拗地走遍了喀什地区40多位学生的家。师德光深入了解两地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从最初对新疆饭食、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陌生,到最后能熟稔地讲解新疆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逐步优化学生们的生活环境,使得“内高班”逐渐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第二故乡”。
悉心教育 管理优良
师德光认为,教育首先要从思想层面开始,“内高班”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强化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为此,他安排新疆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升国旗、护国旗活动,并组织新疆部开展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每年4次组织外出参观与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新疆学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针对“内高班”的特殊性质,师德光在管理教师队伍上也再三强调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对学生多了解,勤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反馈。在他不懈努力、严格监督下,“内高班”逐渐形成一套健全的管理体系。
无私奉献 大爱无疆
师德光常对新疆部的老师说:“这群孩子不容易,他们千里迢迢从新疆赶来,带着造福家乡、改变命运的梦想,我们要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困难,给他们创造一切有助于实现他们梦想的条件。”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师德光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用超乎常人的细心与耐心,不辞辛劳地照顾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北京爸爸”。这个亲切的称呼背后却有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辛酸,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每天24小时待命,这些年,他只请过两次事假。第一次请假是因为母亲照顾长期瘫痪在床的父亲导致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第二次请假是父亲不幸去世。师德光强忍在一年内同时失去双亲的悲痛,自责自己没有为父母尽孝。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师德光的同事张俊莲坦言:“刚到这儿第一年,觉得工作24小时不得闲,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师老师!”师德光就是这样被树立成“内高班”无私奉献的楷模,激励并温暖着新疆部“大家庭”里的所有人。
润物无声 师生情深
面对300多名“儿女”的“北京爸爸”,师德光显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与执着。他默默给自己的工作加码,不断了解新疆学生的优势和短板。坚持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监督学生整理宿舍卫生、用早餐,直到学生们用完晚餐后才离校。学生生病时,他相伴左右,在手术室外耐心等待学生做阑尾炎手术,为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四处奔走寻医……他早已把自己的爱化为300多份牵挂和关怀,成为那些远在新疆的家长最值得托付的人。
师德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为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