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风采丨“红色基因”彰家风,“靳心靳力”显本色

日期:2022-07-14 17:22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以保障村民生命安全为己任,勇挑重担,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他是人民调解员,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关心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用耐心、暖心、贴心的服务,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


他还是一名退役军人,即使离开部队,依旧保持军人本色,热心助人、吃苦耐劳,时刻牢记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续写军人风采……他就是昌平区小汤山镇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工作人员靳鑫淋。


2019年12月,靳鑫淋转业到小汤山镇政府,始终以满腔热血履职尽责,不仅本职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还积极参与火灾抢险、车祸救援等“业余”事业,在当地群众中有口皆碑,成为小汤山镇接诉即办“靳心靳力”品牌的第一“代言人”。



军人世家的“红色基因”


靳鑫淋的老家在河北省武安市,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部分机关的驻扎地,当地百姓都为支援解放军感到光荣。正是在这种红色精神的引领下,靳鑫淋的父亲、岳父、3个舅舅、6个哥哥都当过兵,有的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


成长于军人世家的靳鑫淋,从小耳闻岳母刺字教子的故事,让他立志到部队去寻找自己的青春梦想。2006年12月,他应征入伍,加入迷彩方阵,来到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昌平支队服役。“我出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上战场体验‘枪林弹雨’的惊心动魄,但我骨子里镌刻着爷爷的‘红色基因’,这就是精忠报国。”靳鑫淋感慨道。


12年的军旅生涯,靳鑫淋共参加灭火战斗1300余次,抢险救援580余次,重大消防安保5次。曾因公负伤3次,荣获集体二等功1次、昌平区嘉奖3次。这期间,他还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研发出消防员身份信息定位标牌,获得国家新型发明专利。


转业来到小汤山镇政府后,靳鑫淋依然保持军人本色,每天最早来到单位,最晚下班回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靳鑫淋作为一名包村干部,与大汤山村“两委”班子一同筑牢疫情防线。参与值守的180多天里,靳鑫淋挨家挨户开展“敲门行动”,向村民耐心讲解防疫政策,虽然条件艰苦、工作繁重,但他从没有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



“侠肝义胆”让信仰闪闪发光

“着火了!着火了!”2020年8月3日下班后,靳鑫淋正在离家不远的饭店等待取餐,饭店二楼后厨突然传来呼救声。顿时,饭店里尖叫声此起彼伏,顾客们乱作一团。消防员出身的靳鑫淋本能地扔下手里餐盒,迅速找到消防通道,用最大嗓门喊道,“大家不要慌!我当过消防员,请听我指挥!”


大家听到他的指令后,逐渐镇定下来,有序撤出饭店。看到所有人员安全撤出后,靳鑫淋拿起干粉灭火器,疾步跑至二楼灭火。此时,厨房顶部已全部过火,现场浓烟滚滚,顾不得热浪扑面、浓烟呛鼻,靳鑫淋打开灭火器,对准火焰,一圈“扫射”,奋力扑灭了明火。


靳鑫淋正要撤出时,一名工作人员却突然跑回厨房。“快出去!”凭经验,他意识到危险并未消除,顾不上捂住口鼻,一个箭步上前,将其一把拽出,自己却吸了一大口干粉和毒烟,剧烈地咳嗽起来。就在此时,新鲜空气通过烟道发生“回火”,厨房瞬间又被火焰吞噬。忍着嗓子的剧烈疼痛,靳鑫淋用湿布捂住口鼻后,拿着灭火器,再次冲进火场……


经过及时扑救,厨房内明火再次被扑灭,但仍浓烟滚滚。“都疏散了吗?还有其他人员吗?”靳鑫淋下楼询问道。惊魂未定的饭店老板这才想起二楼一包间内还有8位客人未出来,此时浓烟越来越多,如不及时疏散,后果不堪设想。靳鑫淋二话不说,再次冲上二楼,其中一位女顾客已经吓得浑身瘫软,无法动弹,靳鑫淋立刻背起她,并引导其他顾客冲出浓烟包围,安全撤出饭店。待消防车辆赶到后,他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这样见义勇为的场景对普通人来说“难得一见”,但对靳鑫淋来说却很平常,转业以来,他扑灭大小火灾4次、处置交通事故4次,累计救助被困群众15人。他也因此入选2021年5月份“中国好人榜”、2021年度“昌平榜样”,并获得“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朝入伍、军魂入骨。靳鑫淋用“侠肝义胆”充分展现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日为兵,一生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让信仰在现实中闪闪发光。



锦旗背后的“悲欢”相通


“靳老师,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2021年7月,小汤山镇赴任辛庄村村民赵福顺(化名)找到靳鑫淋,紧握他的双手眼含热泪表达感谢,并送上一面标有“关注百姓生活、体现政府温暖”字样的锦旗。


原来,赵福顺在年初翻建自家房屋时,遭到邻居反对,请来村委会工作人员协调未果,只能停工。转眼到了6月,眼看雨季来临,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赵福顺一筹莫展。为避免挖好的基槽存水导致财产损失殃及邻居,赵福顺只得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寻求帮助。靳鑫淋接到工单后第一时间致电了解详情,并来到赵福顺家中察看现场情况。


来到现场,靳鑫淋详细察看待建房屋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随后叫来邻居,当面劝说。然而,一开始的沟通并不顺畅,邻居仍是不同意建房,为此,靳鑫淋多次上门找到赵福顺邻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劝说。最终,邻居签字同意了赵福顺建房。


这只是靳鑫淋尽心尽力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帮助分居多年的夫妻“破镜重圆”,让拿不到工资的外来务工人员满意而归……两年多来,他记不清帮了多少人,解决了多少难事儿。在他办公室里共有17面锦旗,每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他和群众“悲欢”相通的动人故事。“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靳鑫淋坚定地说道。




一日从军

终生是兵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