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主择业干部风采展示 | “当代愚公”牛何松:在太行山深处凿出脱贫致富路
日期:2020-05-18 17:13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牛何松出生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后脑村。1995年,17岁的牛何松参军入伍,并于1998年入党。服役期间,牛何松以雷锋为榜样,捐资助学22年。多年来,他资助了12名失学儿童、捐建了1所希望小学,扶贫济困资金达10多万元,被人们称为“最美兵哥哥”。
舍“小家”顾“大家”回村担任民兵连长
2017年3月,牛何松光荣退出现役,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顺利进入晋中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在别人眼中,此时的牛何松工作干得顺心顺手、小日子过得舒心惬意,却无人知晓,牛何松竟开始失眠。家乡未来该向何处去?究竟应当如何发展致富?这一个个问题日日萦绕在心头,让牛何松陷入了沉思:老家依旧贫穷落后,身为退役军人,不为父老乡亲脱贫出力,却独自享受安逸的生活,我怎能安心?可如果返乡,势必难以照顾妻儿。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应该如何抉择?牛何松不曾犹豫,毅然决然选择了回乡创业。
后脑村地处偏远山区,虽是贫困村,但其实也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不仅盛产山楂、核桃、柿子等特色农产品,还分布着青龙洞、莲花台、马总兵寨等亟待开发的旅游景点,离青龙潭瀑布更是只有“一步之遥”。
虽说只有“一步之遥”,但山区内交通不便,“天堑”无法变“通途”,这使得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只能眼睁睁地守着人间仙境之美。一定要改变家乡面貌、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受党和军队教育多年的牛何松身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2018年2月,他主动辞去晋中日报社的工作,返回长治担任后脑村民兵连长。
立下“愚公移山”壮志 带领乡亲战荒山
回村后,牛何松通过深入走访,决心从挖掘历史素材、宣传红色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入手,把家乡的美景和内涵宣传出去,吸引开发商前来投资。但是,半年时间过去了,虽然一篇篇宣传作品见诸报端,却一直没有“伯乐”到来。
困境中,牛何松骨子里军人的血性再一次体现出来:等靠要的思想坚决不行,我必须先蹚出一条路子来!
经过实地勘测后,他决定开辟一条从青龙潭瀑布通往后脑自然村的旅游步道,从而吸引游客走进后脑、喜欢后脑,进而振兴乡村旅游事业。自2018年9月3日以来,牛何松立下“愚公移山”壮志,下定决心带领乡亲团结一致战荒山、除杂草、修山路。由于山高、坡急、路陡,大型机械无法施工,只能靠人力凿石运石。牛何松始终奋战在一线,和乡亲们把一块块巨石挖开、撬起,然后用工具破成小块,再肩扛手抬运到工地。
“再大的石头也阻挡不了我前进的步伐,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我这个退役军人。”为了修通这条路,牛何松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还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充分发扬军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硬是将几代人想修而不敢修的荒山陡坡修成了一条旅游步道。
截至2019年5月4日,历时整整8个月,这条全长470米的荒山陡坡已经全部砌成石头台阶,且相关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如今,后脑村第一家农家乐庆红客栈开门营业了,第一处景观德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了,山楂、核桃、柿子等土特产开始批量销售了,乡亲们的生活正慢慢红火起来……
戎装虽解、军魂犹在,牛何松用实际行动带领父老乡亲,在太行山深处开凿出一条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致富路,被大家亲切称为“当代愚公”。
牛何松曾先后荣立个人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
✦ 荣获“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儿童慈善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拥政爱民模范”“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
✦ 2013年9月26日,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 2019年2月27日,被中宣部授予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