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之光 ——陈荣超先进事迹

日期:2020-05-15 08:33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陈荣超,男,193212月出生,194912月入伍,19567月入党,19887月退休,移交安置在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三军休所,退休前是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退休后,他情注希望工程,关注下一代成长,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坚持捐资助学,传承红色基因,累计捐资110余万元,在四川、内蒙建立了2所希望学校,为老区、山区、灾区的35所学校捐建爱心书屋,先后资助4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强烈的宗旨意识、一名老军人的优秀品质、一名老干部的思想境界。从而获得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好评,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先后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入选2009年度中国好人,荣获2013北京榜样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了习近平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16年荣获北京十大军休榜样荣誉称号。

离岗不离党,心系祖国教育事业

作为入党63年的老同志,陈荣超始终坚守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什么的初心。1989年,他第一次从新闻上看到“我要上学”的大眼睛女孩,内心被触动了,和老伴一合计,当即决定,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办希望小学,帮助那些想要上学的孩子们。根据相关规定,当时捐建一所希望学校个人需捐款20万元,这对月工资仅数百元的工薪阶层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们参加工作40年的全部储蓄还不足一半,但他们建学校的决心坚定不移。老两口狠狠地“抠”自己,省吃俭用,到了1999年即将凑够20万元时,陈老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报病危,他对老伴交待:我走后,遗产捐献希望工程、遗体捐献医学研究,这是我向组织交的最后一笔党费。老伴含泪点头,幸运的是陈荣超与死神擦肩而过,可谓“好人一生平安”。2000年,陈荣超终于攒够了建一所希望学校的钱,在四川老区芦山县龙门乡捐建了第一所希望学校。数年后又在内蒙古兴安盟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学校。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解决了贫困地区学校的校园建设问题。但是有的学校,学生的课外读物短缺,他们又将主要目标放在捐建爱心书屋上。十几年来,先后在陕甘宁、云贵川、江西、内蒙等老少边穷地区,为35所学校捐建了晨阳爱心书屋。

我们捐建希望学校、爱心书屋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山区孩子成人成才。这些年来,陈荣超夫妇每年都要到已捐建的书屋的部分学校回访,看望师生,同校领导共同研究学校的发展建设等事宜,并以自己参加革命多年的深切体会,精心编写了颂党恩 跟党走 党在我心中陆战之王 中国坦克等图文并茂的PPT讲稿,和师生互动,进行爱国、爱党、爱军的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的心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2008512日下午,陈荣超夫妇正在雅安市荥经县荥河小学同市、县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商讨捐建书屋事宜。特大地震突然来袭,陈荣超夫妇同领导、教师们飞奔各个教室,以最快速度组织孩子们撤离到操场,由于处置得力,全校4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当天,单位领导和家人都打电话催促他们火速回京,但两位老人坚持要留在余震不断的成都,并告诉有联系的震区学校师生,陈爷爷杨奶奶和你们一起抗震救灾,我们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他们想方设法从出版社找到百余册小学生救灾知识手册,分别送到几所学校。儿童节前,他们选购了2800多册青少年读物,送给荥经县荥河小学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2013412日芦山大地震,震中位置就在芦山晨阳希望学校所在地龙门乡,陈荣超夫妇心中焦急万分,尽快筹措了3万多元,从北京赶赴学校,慰问受灾师生,给他们精神上带来莫大的鼓舞。

这些年来,陈荣超夫妇最感欣慰的是看到学校一年年的发展变化,学生们一批批的茁壮成长。他们捐建的芦山晨阳希望学校和乌兰浩特义勒力特小学,从普通的山村学校成长为教学质量和学校建设都取得优异成绩的当地知名学校。学校的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有的成为大、中、小学教师,有的回母校任教并荣获全县优秀教师一等奖;有的成为学校爱心天使,组织师生们为爱心传递积极做贡献。他们捐建书屋的学校在开展读书活动方面也成效卓著,有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县的读书活动中受到奖励。孩子们用一支歌表达出对陈爷爷杨奶奶的真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退休不褪色,开启人生二次创业

曾经,陈荣超和老伴作为军人,在部队度过了一段永生难忘的军旅生涯。如今,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体弱多病,但为了人民、为了山区孩子,落实传承红色基因的庄严使命,他们开启了二次创业。他和老伴在2018年制订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年计划(2018.7.1-2021.7.1),作为对党100岁生日的献礼,这三年内,他们将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为9所学校捐建书屋,回访14所已建晨阳爱心书屋的学校,奖励优秀师生,以自己参军、入党多年的切身体会与师生们交流互动。他们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报党和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在落实三年计划的第一年他们先后在康巴地区、凉山地区和雅安市为4所学校捐建书屋,共捐赠图书11000多册;回访了前几年已捐建书屋的6所学校;奖励优秀学生、读书之星、书香家庭、模范家长等共计192名,他们还亲自设计定制了人造水晶奖牌192枚,选购了奖品图书1152册,颁发给受奖人员,希望他们能在学生和家长中发挥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  

修身而齐家,涵养传承优良家风

陈荣超从军营到退休,不管到哪里,都有为党和人民奉献出自己光和热的理想和信念,都有“离岗不离志、退休不褪色”的坚定意志,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面,他永远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尊重领导,坚持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情况。他关心爱护工作人员,积极关心和支持所里工作,踊跃参加合唱队活动,为社区的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作报告、讲党史和革命史等。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和书信往来对儿孙们进行教育,例如儿子陈桦,20多年前就因病下岗,6年前又因脑梗,瘫痪在床,他们仅能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帮助,其余全靠儿媳、孙子、孙媳照料,尽管有不少困难,但全家团结和睦、相处融洽。女儿、女婿一家,28年前就移居美国,两个外孙女是美籍华人,陈荣超夫妇多次在他们回国探亲时,带他们到芦山、内蒙两所希望学校与山区的孩子们进行交流、接受教育,让两个外孙女感受中国传统美德的熏陶,她们说:我们长大后也要像外公外婆一样回报社会。并将节省下来的两千美元全部用于购买书籍,捐赠给云南红河州的几所山区学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他们的大外孙女还被评为美国新墨西哥州十大优秀女青年。

陈荣超夫妇的先进事迹,受到了中央、地方和军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一、三、七套,北京、四川、江苏、浙江等多个电视台都做了专访或专题报道;《解放军报》、《军休之友》杂志和多个省市报纸、杂志都发表了长篇通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陈荣超同志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强烈的宗旨意识、一名老军人的优秀品质、一名老干部的思想境界,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

 

                                 (北京市丰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推荐)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