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 李豫:热血忠诚屡建新功 无私奉献永不止步

日期:2023-12-29 10:05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李豫,男,193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为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退役军人。1948年,年仅16岁的他冒险通过封锁线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先后在华北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学习。1951年调入中国人民海军,参与我国潜艇部队的创建工作,服役期间因表现突出获得两次嘉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李豫先后担任俄语和英语老师,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他依然坚持发挥余热,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从0到1的突破,奉献青春铸军魂

72年前,李豫从北京俄文专修学校调入北京海军潜艇学习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和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三百多名解放军官兵,共同担负起创建中国第一支海军潜艇部队的任务。任务是无上光荣的,也是无比艰巨的!组建潜艇部队,不仅需要熟知潜水艇的构造、动力装置、操纵系统等知识,更要掌握舰艇的操作规范和技巧。



在苏联驻旅顺海军基地学习的队员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上课辅导、上舰实习和出海演练,都离不开翻译。当时的李豫只学了不到两年的普通俄语,对军事术语一无所知,他一边刻苦钻研语言,一边和苏军翻译积极沟通。在学习潜艇构造时,面对数以千计的阀门、管线等,除了吃饭上课,李豫和其他官兵们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待在舰上和舱底,只为了尽快学习知识,在出海演练时,不少人是边吐边操作,但大家依然坚守岗位、坚决执行口令。

就这样,李豫和队员们用两年的时间掌握了潜水艇的构造、驾驶、潜航、鱼雷攻击等基本技能。仅用一年时间掌握了当时苏军比较先进的“斯大林”型潜艇并独立驾驶返回了青岛海军基地,在这支潜艇学习队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和第一所潜艇学校。


从绿色军营到三尺讲台,奉献韶华铸师魂

1959年,李豫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作,在山东省临邑县第一中学担任外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学成绩突出。1980年至1986年,连续七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其中三年被评为德州地区先进教师,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获省园丁奖。1987年,李豫因父母病重调回北京工作,在崇文区广渠门中学担任高中英语教师。他通过创新授课方式,让课堂达到“一听就能懂、听了还想听”的效果。他带过六届高三毕业班,学生们的高考成绩均位居崇文区各中学前列。执教以来,李豫陪伴了无数学子成长,同时也收获了孩子们无尽的感激。




从一人行到夫妻档,奉献余热不止步

1993年离休后,李豫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积极发挥余热,携妻子一同参加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他们夫妻二人是史家社区英语班和书法班的骨干力量,李豫坚持为社区英语班义务授课,十几年如一日,学员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如今的三十余人。在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时,李豫老两口心系灾区,捐款捐物。自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发动身边亲友向青海玉树州囊谦县第三小学累计捐献羽绒服、被褥等衣物300多件。同时,他们还资助贫困大学生、捐助伤残农民。李豫家庭于2017年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和“首都最美家庭标兵户”。




从讲解员到维护者,积极传播正能量

李豫居住的史家5号院现在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院落,比较好地保存了老北京四合院风貌。自2011年至今,李豫和爱人作为社区志愿者,热情接待外宾、参观团、媒体记者等数十次,每一次接待,他们都会细致介绍这个院子的历史和建筑特色,让参观者从胡同里的风貌民俗中了解中国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化这个四合院,老两口日常维护院落的各种绿植,还自费对室内外进行维修。2013年,当北京市第一个胡同博物馆——史家博物馆准备建设的时候,李豫老师热情捐献自己收藏多年的老物件。




从军营到地方,李豫始终不忘初心,心系教学,心系公益,从未止步,用行动诉说着一名退役军人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