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前后,还有太多值得铭记

日期:2023-12-13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狼牙山五壮士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的事迹也被搬上荧幕,因为种种原因,影片只能在五位战士跳下悬崖后就戛然而止,还有太多的故事没有讲述。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海报


电影既没有提到五个人中幸存的那两个人是如何得救的,也没有详细描述那场没有退路的搏杀有多么凶险。那么,在五位壮士跳崖前后,还有多少事值得我们铭记呢?


日寇扫荡 直冲根据地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西南方,是太行山东段的一部分,海拔1300多米,共有36个大小山头,远远望去犬牙交错、气势宏伟。



这座山地处晋察冀根据地东大门,在抗战期间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坚持华北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区。 

1941年8月,以阴险毒辣著称的冈村宁次担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一上任就把矛头指向了晋察冀根据地。

8月13日,他集中华北地区的全部机动兵力7万多人,对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他们所到之处屠杀村民、抢劫粮食、烧毁房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无人道的无人区。

国防大学教授卢勇介绍说:“这次扫荡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大,日军为了这次扫荡出动了7万多人;二是时间长,从8月中旬一直到10月中旬,持续了两个多月;三是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针对我们的主力部队;四是战法复杂,对八路军展开猛烈攻势。”


掩护群众  保护大部队

日军的行动路线捉摸不定,只为能把八路军的主力逼出来。

到了9月23日,冈村宁次突然把矛头指向了狼牙山区,将那里4个县的游击队和群众团团围住。当时共计4万人左右被日军困在狼牙山,于是,救人成了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的第一要务。

那该怎么救呢?根据对敌我形势的分析,他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

他打电话联系狼牙山附近的第二十团和第三团,要他们攻击狼牙山南侧的日军,这样就可以吸引别处的敌人来支援,从而在狼牙山东北侧打开一个供军民撤离的缺口。

安排好这一切之后,杨成武又与正在狼牙山上的一团团长邱蔚通话,告诉他要抓紧利用这个时间指挥突围。

说起邱蔚和他的一团,那是大有来头。它的前身正是当年跟随毛泽东主席参加秋收起义、1927年经过三湾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红一团。

长征途中,红一团强渡大渡河,抗战中,红一团参加平型关百团大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绝对的八路军主力,也是日军这次大扫荡最想消灭的目标。但此时的一团在狼牙山上的作战能力却不容乐观。

由于当时整个一团在其他地方都有任务,因此在狼牙山上只有团长邱蔚以及一个警卫排和7连一个连队,能打仗的加起来才100多人,而他们却要掩护4万人撤离,同时还要对付3500多个日军!

邱蔚团长在突围会议上下了死命令:七连连长刘福山和指导员蔡展鹏领导部队,在第二天中午12点前绝不让鬼子上山,掩护群众撤离。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刘福山和整个七连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是相信他们的百姓。

1941年9月24日晚,战役打响,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也同时从漆黑的狼牙山上向外转移,25日凌晨,邱蔚带着群众终于撤离到了安全地带。



而此时,日军还以为他们已经彻底包围了山上的八路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他们开始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战士早就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慌忙逃离。

虽然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但七连也损失惨重,大部分战士都已牺牲,连长刘福山也身负重伤。

指导员蔡展鹏决定率七连转移,并由六班的五名战士担任掩护任务,这五名战士就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


宁死不屈 战斗到底

由于5名战士手中的步枪子弹太少,蔡展鹏还安排了一个机枪组和部分民兵配合他们作战,希望把敌人牵制在狼牙山。

在日方唯一记录着狼牙山战斗的资料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日军在狼牙山方面作战中的第三大队,接到棋盘陀附近有少数八路军潜伏的情报,决定于9月25日拂晓开始行动,将这些八路军赶上棋盘陀,准备实施包围歼灭作战。

接近后发现绝壁上有20人左右,此高地在狼牙山中最为显著,有数米高的断崖,日军就想:八路军能登的山,为何我们上不去?



在棋盘陀的岔路口,往北就是大部队突围的方向,往西北则是狼牙山另一处异常险要的山峰——小莲花半峰,去了那里就再无退路。

也正是在那个路口,5名战士送走了机枪组的战友,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把机枪带回连队,然后5人便转身往西北走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狼牙山所处的河北易县的沂水,正是2000多年前荆轲刺秦王的分手赴义之地,华夏壮士的魂魄与精神,跨越了千年,在忠义报国的战场上重现了光芒。



在狼牙山小莲花半峰的最高处的牛角壶,5个战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纵身一跃,跳下了悬崖。



壮士威名扬 日军也敬仰

让我们再铭记一遍这5个人的名字:班长马宝玉,21岁,河北蔚县人;副班长葛振林,24岁,河北曲阳县人;战士胡福才,28岁,战士胡德林,24岁,都是河北保定容城县人;战士宋学义,23岁,河南沁阳县人。

他们的连长刘福山不止一次对儿子刘宏泉描述过这五名战士,刘宏泉回忆说:“马宝玉这个人很沉稳,很有头脑。胡德林和胡福才他们两个是叔侄俩,胡福才是叔叔,宋学义有点内向,不爱说笑,葛振林比较开朗。”

而日军是这样记录这段历史的:崖顶无路可退……或倒毙或跌下悬崖,无一生存。

可见在日军眼里,从那样高的山崖上跳下,除非发生奇迹,是不可能生还的。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被树枝挂住,虽然身受重伤,但却活了下来。


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宋学义(左)与葛振林


幸存的两个人在山崖下抱头痛哭,他们在山间呼喊着其他三个战友的名字,却没有回应,最后,两人便互相搀扶着,硬是回到了山顶、向大部队撤离的方向走去,他们在路上遇到易县青救会的干部余药夫,他扶着两个人先去了山上的古庙休息,古庙里的李圆忠道长不仅帮忙救治了葛振林和宋学义,后来还参与了另外三名烈士遗体的搜寻工作。

三位烈士现在葬于河北易县西南狼牙山脚下的北娄山烈士陵园,他们牺牲在了狼牙山,而狼牙山也因此盛名远扬。

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马宝玉、葛振林等5人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葛振林的儿子葛长生说:“我父亲说,如果掩护任务落到其他八路军战士身上,他们也会一样勇敢。”

其实在史文帜导演的电影里,还因为种种原因剪去了一个情节:在目睹五壮士跳崖后,日军因震撼于他们的壮举,站成了一排,向山下鞠躬。

这并非电影杜撰,而是李圆忠道长亲眼目睹的真实画面。那位命令所有人脱帽行礼的小队长名叫茅田幸助,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他在后来受到了处分。

56年后的1997年,茅田再次来到了河北易县,来到了狼牙山,向被屠杀的村民和狼牙山五壮士谢罪,临走时,他把自己当年在战争中使用过的军刀留给了易县,希望以此获得解脱。


幸存者:低调生活 不负英名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一向狂妄傲慢的冈村宁次一直低着头,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壮士的英魂终于得以告慰。

幸存的宋学义因为受了严重的腰伤,终生只能靠钢板支撑才能勉强直起身体。此后,他解甲归田,回到了家乡——河南北孔村,并且再没有跟任何人提过自己的英雄事迹。

平时,他不能干重活,就去拾牛粪。干活时大家都戴草帽,为了防止混淆,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

而宋学义只在自己的草帽上写了一个“宋”字。儿子问他为什么不写全名,他就说:狼牙山五壮士里有一个英雄就叫宋学义,而我只是一个农民,所以就写一个字,不要和英雄重名了。

而直到1951年全国掀起了寻访英雄活动,有人找到村里,村里人才知道,这个腰上有伤的农民就是狼牙山上的那个宋学义。


宋学义


后来,宋学义当了村支书,他把北孔村从原来最穷的要饭村变成了全县最好的村。

1971年,他因病逝世,享年53岁。

葛振林的伤比宋学义稍微轻一点,所以他又回到部队继续投身战斗,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还参加过江西剿匪和抗美援朝,他全身6处负伤,被评为3等甲级伤残。

1962年,葛振林调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1966年8月由于伤病原因离岗休养。

之后,他先后应邀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部队、机关、学校、监狱等单位作报告600多场,听众超过30万人。

他经常对大家说:“不要投降,不要当亡国奴,要坚决跟敌人血战到底。”

晚年的葛振林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关心青少年成长上,他曾担任了衡阳市20多所中小学校、全国近200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于2005年3月21日逝世,享年88岁。


离休后的葛振林担任驻地十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老连长刘福山因为伤势太重,在战斗结束之后就留在北娄山,此后的几十年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他把战友们的遗骨收集起来,建成了北娄山烈士陵园,并在那里守了一辈子。

当年聂荣臻的训令里曾经提到:决定马宝玉等烈士作为一团模范7连的荣誉战士,每逢纪念日点名时,首先应从荣誉战士点起。至今,这条指示仍然延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州某部7连的队伍中,狼牙山上的壮士们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永生。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