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拉齐尼·巴依卡:用平凡托举起伟大的帕米尔雄鹰

日期:2023-12-06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谓是家喻户晓,这首歌的旋律来源于塔吉克族的传统民歌,而这位用塔吉克语演唱这首歌的人,叫做拉齐尼·巴依卡。

在海拔4700米、紧靠着祖国西部边境线的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当地塔吉克牧民组成的护边员执勤点,就是以拉齐尼·巴依卡的名字命名的。甚至在他们执勤点的广场中央,还矗立着拉齐尼和他父亲的雕像。

那么,拉齐尼·巴依卡到底做了什么,让护边员们这么尊敬他呢?


不求回报 险境当向导

拉齐尼·巴依卡护边员执勤点常年积雪,平均海拔超过了4300米,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而距离执勤点不远,就是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驻地。

这个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不仅担负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也就是红其拉甫口岸的守卫任务,还要承担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线将近一百公里的巡防任务。


边防连官兵在红其拉甫国门巡逻


一百公里的边防线上,战士们需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趟过80多道冰河,往返一趟要花三个月。所以这个地方才会叫做红其拉甫,它的意思就是“血染的通道”。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乡长介绍说:“本地的老百姓对地形熟悉,所以边防连官兵很需要本地的塔吉克族牧民带路。”

因此,在过去的70多年时间里,在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巡逻队伍中,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不穿军装,却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不是军人,却救过很多边防连官兵的命,他们训练自家牦牛供边防连官兵骑行,却不要一分钱回报,他们不领工资,自愿义务担任向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一遍遍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境线。拉齐尼·巴依卡就是这样一位为解放军带路的义务护边员。



奉献一切 数次与死神擦边

2004年9月,25岁的拉齐尼•巴依卡第一次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巡逻,结果半路上队伍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夜里,大家在帐篷里冻得直打哆嗦。

这时,拉齐尼想到了一个他父亲教过的方法,参与过那次巡逻的战士回忆说:“我连组织巡逻,突然之间风雪特别大,于是我们就地扎营。到了晚上,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拉齐尼走出帐篷,不一会儿他牵了十几头牦牛过来,把我们的帐篷给围住,形成了一道风墙。为了保证安全,当天晚上,拉齐尼一宿都没睡,正是因为拉齐尼的办法,我们第二天的巡逻才能正常进行。”

第二天,队伍在攀爬陡坡时,又遇见了山体滑坡,在不停地有碎石块滑落的情况下,拉齐尼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悬崖峭壁上探路。



突然,一块碎石片砸在了他的额头上,顿时鲜血直流,他强忍着剧痛,硬是为战士们探出了一条安全的道路,带领大家顺利通过。

还有一次,拉齐尼在和官兵巡逻时遇到了暴雪,战士裴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掉进了一个雪洞里,与此同时,周围的冰雪还在垮塌。

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立即示意大家不要动,他自己则爬到雪洞旁边,在刺骨的寒风中脱下衣服,将它们打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才将裴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而此时,拉齐尼自己却被冻得不省人事,经过县医院三个小时的抢救才挽回了性命。他的伤势刚一痊愈,就又带着牦牛踏上了巡边路。


拉齐尼·巴依卡在巡逻途中


2013年9月,巡逻小队经过乱石滩断崖时,又遇到了山体滑坡,曾经的标记和路都消失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又是拉齐尼主动请缨,只身前往峭壁探路,这一次,落石直接把他砸晕了过去,官兵们赶紧抢救、为他包扎伤口。等拉齐尼清醒过来后,大家劝他回去,可他却坚决拒绝了,他说:“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拉齐尼永远冲在巡逻的最前面,战士回忆说:“巡逻路上,每次都是他第一个穿越冰河,确认安全之后,然后再组织我们战士还有其他护边员,一个一个地安全通过。”


拉齐尼·巴依卡(右)和战士们在巡边


为了给解放军带路,拉齐尼也毫不吝惜自己的财物。对于当地塔吉克族牧民来说,牦牛是最为重要的财产,但是拉齐尼家养的牦牛却从来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专门为了帮助解放军巡边。

巡边路上地势险要,那些冰雪覆盖的山路和湍急的冰河,靠人类的双脚是过不去的,只有牦牛才能在这样的地形中稳步前进。因此,巡边的官兵必须要骑牦牛上路才行。


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士们在巡边路上


几十年来,拉齐尼家的牦牛先后有10头累死在了巡逻路上,9头牦牛受了重伤,但拉齐尼从来不要部队的补偿。提孜那甫乡的乡长回忆说:“拉齐尼说,我们的边防连战士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保卫边疆,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作为本地的老百姓付出这么一点不算什么。”

但是,只有一次,拉齐尼为他的牦牛哭了。在一次巡逻中,一头被拉齐尼从小养大的白牦牛踩进了水中的石缝里,因用力过猛,在帮它把腿拔出来的时候,牦牛的腿骨折断了,无法再继续走路。

这头牦牛性格温顺、忠心耿耿,已经陪伴了拉齐尼十年,是他最喜欢的伙伴,为了救它,拉齐尼给它打针、吃药、喂草料,但它还是站不起来。然而,执勤任务不能耽误,拉齐尼只能强忍着心痛,把它留在了原地。

临走前,他抱着牦牛失声痛哭,而牦牛也流着泪不停地蹭着主人。拉齐尼在它身前堆满了草料,希望它如果能好起来,就自己走回家。然而,当拉齐尼再次路过那个地方时,却只看到了牦牛的白骨。拉齐尼曾说:“它是我心里面的一个英雄,好兄弟,大英雄。”



坚毅无私 原是家族传承

事实上,拉齐尼做的这些事来源于家族的传承。解放前,拉齐尼的爷爷曾给当地的民团做向导,老人搭上性命为他们领路,却经常遭到打骂。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拉齐尼的爷爷发现,这些新来的官兵竟然和之前的民团大不一样:他们不仅对自己很好,而且还帮助村民们盖房子、送物资,还免费给老百姓们治病。老爷子被感动了,他主动找到解放军,义务做起了向导,一干就是23年。

1972年体力不支的爷爷将任务交给了拉齐尼的父亲,父亲又带着官兵们走了38年,在那期间,拉齐尼的父亲经历了父母病逝、妻子难产去世等变故,当时,他都因为在为官兵们带路,没能赶回来看亲人最后一眼。

从小被爷爷和父亲感染的拉齐尼,从12岁起就跟着父亲巡逻。他总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卫国戍边的血液,也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2001年底,22岁的他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边防战士。


拉齐尼一家三代


他当年的指导员这样描述对拉齐尼的印象:“第一次看到拉齐尼是在新兵连,那时他个子比较小,身材比较瘦弱,每一次站在队列的最后一位,刚开始训练时,他的基础比较差,进行单杠训练时,他需别人扶着才能上去,但是他不气馁、不放弃,白天刻苦训练,晚上给自己加小灶,就这样,短短三个月,他的成绩在我们新兵连一跃成为第一名,他最擅长的是武装越野,曾经打破我们支队的记录,代表支队参加新疆边防总队的军事大比武,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嘉奖。”

两年的军旅生活升华了拉齐尼对部队的深厚感情,也更加坚定了他巡边戍边的信念。他曾经说:“没有边防官兵哪里有我们的好日子?他们保卫祖国的边疆,保卫我们的家园,给他们带路是我们应该做的。”

2004年,被风霜雨雪摧垮了身体的拉齐尼的父亲最后一次为官兵带路,之后,他把详细标注着险段、坡度、冰河温度、宿营点、防卫野狼方法的“巡逻图”交给了拉齐尼,刚刚加入共产党、脱下军装的拉齐尼,就这样成为了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之后的16年,拉齐尼每年都要参与巡边10多次、行程1500多公里,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翻雪山、蹚冰河,穿越经常雪崩的“死亡之谷”,而每次巡逻到达界碑时,他都会和边防官兵一起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拉齐尼(执旗者)在巡边


边防官兵都觉得,只要他在,心里就踏实。因为他属于帕米尔高原、熟悉喀喇昆仑,正如拉齐尼的汉语意思——雄鹰一样,他在战士们心中是真正的“帕米尔雄鹰”。


察民心干实事 成效显著

拉齐尼不但乐于帮助解放军,对乡亲们更是有求必应。

一年冬天,提孜那甫乡突然遭遇了暴风雪,积雪有半米多深。60多岁的牧民尼亚丁被困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口。拉齐尼听说后立即带领3名村干部,带着急救用品骑马赶往事发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他终于将奄奄一息的尼亚丁救了出来。把老人送回家后他不辞而别,尼亚丁抹着眼泪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人。” 

这样的故事,在拉齐尼•巴依卡巡边护边的生涯中还有很多。拉齐尼的手机从不关机,当地军民也都习惯了“有困难就找拉齐尼”。

提孜那甫乡政府的干部古丽扎说:“他处处想着别人,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他就会去做,是一个从来都不会喊累的人,平时跟我们一起工作,无论什么事情,不管有多难,他都自己扛下来。”

2018年,作为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有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为更好履行职责,他经常到牧民家走访,担任代表不足3年,他就围绕群众最关注的难题提交建议、议案12件,把祖国边境线上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上。


拉齐尼·巴依卡(中)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过去,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辖区范围内,边境线上的护边员数量很少,点多面广、防控任务繁重。为此,拉齐尼提议适当提高护边员待遇、扩大护边员队伍。他的议案很快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近年来,当地护边员可以享受到定期轮休倒班待遇,其它一些待遇也提高了,边境基础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巡逻线建起了执勤房,护边员再也不用风餐露宿了。而且巡逻队还配备了专业的巡逻车、对讲机、望远镜和卫星电话。

除此外,拉齐尼还格外关注护边员的社保和医疗问题,真正让护边员队伍“留得住、守得住”。

2019年,拉齐尼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是他不愿 “退役”在家,而是一如既往地为人民服务。

2020年6月,拉齐尼•巴依卡正式担任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他一直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今,塔吉克族牧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对生活都充满信心,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巡边的队伍中。



舍己救人 永远的高原守护者

2020年,拉齐尼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被派往喀什大学参加汉语培训,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军人本色。

他的老师刘居红回忆说:“打扫卫生、平时的关灯、锁门、关窗户,这些事都是拉齐尼在做,他在学习上也特别刻苦。”

2021年1月4日下午两点多,刘居红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一个小孩掉到湖面的冰窟里,拉齐尼下水去救人,却一直没有上来。”

事后,人们通过监控视频发现:拉齐尼和同学木沙江走在校园里时,听到了呼救声,拉齐尼最先跑到学校的湖面上,正当他想拉孩子一把时,冰面坍塌了,他也落入了水中,随后木沙江和孩子的母亲跑了过来。




拉齐尼一边对他们大喊不能过来,一边托举着孩子往冰面上送,然而冰面再次大面积断裂,两个大人也落入了水中。岸上的人闻声而来,同时有人打了报警电话。



经过大家的合力救援,孩子和母亲以及木沙江都被救了上来,但却再也看不到拉齐尼的身影。两个小时后,救援人员在湖底找到了他的遗体,被救上来的时候,他的双手依然保持着托举的姿势。他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得知这个消息后,拉齐尼的亲友都悲痛万分,但他们却对他的选择毫不意外,提孜那甫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特别悲痛,但是我们知道他会那么做的,因为这是他的本能反应,是他刻入骨髓的善良本能的反应。”

拉齐尼的父亲说道:“我儿子做的事是最好的事,我是他爸爸,他是我的学习榜样。”



拉齐尼牺牲时,他的女儿只有14岁、儿子12岁,拉齐尼曾带着女儿和边防战士一起,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涂上最鲜艳的红色,从此,那抹鲜艳的中国红,便永远刻在了小姑娘心底。

自从父亲牺牲后,她就像一夜长大了一样,她对记者说: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军医,既是医生又是军人。然后回到故乡,像父亲一样守护家园。12岁的弟弟则立志:长大后要成为这个家的第四代护边员!


妻子阿米娜(左)和女儿都尔汗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花儿为什么这样鲜,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如今,被拉齐尼一家三代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的高原上,人们一直在传颂着拉齐尼的名字,这只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从未离开过他深爱着的土地。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