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朝阳区图书馆:车辙漫书香,拥军路更长

日期:2023-11-29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在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外借部里,图书管理员牛玉红正在当班,一个小战士气喘吁吁地跑进来,从书包里掏出两本书,一脸歉意地说:“真对不起,我这书已经过期了,因为部队有任务,我实在是按时还不了,请您原谅。”

牛玉红细问得知,小战士每次来借书要往返四五个小时。小战士告诉她,部队战士读书的渴求非常高,但是借书很不方便。

借两本书对于解放军战士来说竟然这么难,这让牛玉红非常惊讶,她赶紧将这件事汇报给了领导,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朝阳区图书馆做了一件重大的决定,并且将一件事坚持了40多年。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朝阳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在《曲艺话朝阳》里就有这么一段对朝阳区图书馆的介绍——



“早在1913年,京师学务局就在朝阳区成立了劝学所,这就是朝阳区图书馆的前身,1958年,朝阳区图书馆成立。”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直是朝阳区图书馆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朝阳区图书馆还只是个占地300平米、藏书不到20万册的小图书馆,整个馆里的工作人员才十几个人,当时想来借书的人太多了,可朝阳区图书馆藏书量有限,所以只能规定一年只办两次图书证,所有人来借书,一次只能借两本,两周之内必须归还。

小战士借书的事让朝阳区图书馆意识到,目前的借书规则对于附近部队里热爱读书的战士们来说,实在太不方便了。

朝阳区图书馆原馆长骆志勇回忆说:听了牛玉红的汇报以后,我们感觉到部队官兵们很渴望借阅图书,但是部队的备战任务、训练任务都很重,他们每次离开营房外出,都要受到人员比例和时间的限制,为此我们图书馆决定为他们办一个集体借书证,这样战士们可以凭这个借书证,一次借三四十本书,一个月交换一次,这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官兵们看书难的问题。”



就这样,朝阳区驻区部队的第一张集体借书证诞生了!


文化拥军  送书上门


借书证,帮大忙,解决问题还有妙方。

虽然已经帮部队办好了借书证,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是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他们决定:与其让战士们来回跑四五个小时耽误时间,不如我们亲自去送!

但那个时候,图书馆的条件很简陋,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自行车。于是他们想了个法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上两个大书袋,一次就可以装八九十本书。

图书馆把年轻人都组织起来,两三个人一组,大家骑着车,把书给部队送去。

书看着不大,但是摞在一起,分量可不轻,一个人骑车带80多本书,比带一个人还沉。

然而,图书馆的年轻人们却是夏天冒酷暑、顶日晒,冬天迎寒风、踏雪花,把送书的服务坚持了下来。



有时路上突然下雨,他们就把雨衣蒙在书上,宁肯自己淋雨。冬天,北风呼啸,骑车骑不动了,他们就在大风中推着车走。到了连队,大家的口罩、 眉毛上都结上了一层霜,而身上的衣服却被汗水湿透了。

朝阳区图书馆还为驻区部队建立了将近70个图书室,每年送书量高达5万多册,这大大丰富了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


部队被朝阳区图书馆的行动感动了,专门送给他们一辆摩托车。而当时馆里唯一会开摩托车的却是个女同志,她叫罗巧玲。




回忆起当年的情境,她说:“当时馆里只有我会开摩托车,我就每周坚持给部队送书。即使寒冬腊月我们也是坚持送书,现在想起那个时候虽然艰苦,但是能为战士送书到军营,他们都能借到自己想看的书,我们感觉很光荣,也很幸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的实施,官兵对图书的需求量更大了。朝阳区图书馆决定用汽车来为战士送书。

可是,他们哪里有钱买车呢?朝阳区领导得知情况后,大力支持他们的活动,专门为他们配发了一辆“拥军流动图书车”。




当年图书馆负责拥军项目的宋金凯回忆说:“当新的拥军流动图书车第一次开进部队楼前时,官兵们高兴地打着腰鼓来欢迎我们。”



时代在发展,战士们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朝阳区图书馆自然要与时俱进:2002年,一个藏书10多万册的“拥军书库”在图书馆落成。




201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朝阳区图书馆又把24小时图书馆首次引进军营,解决了部队官兵借书难的问题。

这种自助图书馆可不简单:每台自助机器可以存放400多本书,图书馆还会定期更新书籍。官兵只需要凭读者证和对应密码,输入借阅图书的编号,就可以在取书口免费拿到图书,整个借书过程不到1分钟,满足了官兵随时借书还书的需求。




据悉,到目前为止,已有21台24小时自助图书机进驻了驻区部队。


双向沟通  有“求”必应

40多年来,朝阳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早就不限于朝阳区的驻区部队了,而是覆盖到了全市甚至北京周边地区。




因为有的部队不会在同一个地方驻扎,会因为任务不同在北京周边不断移防。为此,朝阳区图书馆的服务就跟着部队“指哪儿打哪儿”。

而对于临时来到北京驻训的部队,他们还会帮着建立临时图书馆。

国庆70周年阅兵前夕,朝阳区图书馆专门为参加阅兵训练的女兵连建了两个设备齐全的图书室,为她们送去了三四万本图书。

为了了解战士们到底喜欢看什么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与部队官兵的沟通交流。朝阳区图书馆的谢钢主任介绍说:“我们会通过不同渠道去了解部队的需求,如定期走访、电话回访等形式,我们还会提供相应的书单,让战士们自己去勾选,然后我们再把他们需要的书采购回来。”

有一次,谢钢去怀柔雁栖湖的一个汽车班时,那里的战士就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谢钢回忆说:“官兵们说他们维修汽车时,有很多涉及汽车技术的问题没有资料可查,希望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汽车维修、电子技术维修方面的书,我们回来后立马与采编部及书店沟通,之后将相关书籍给部队送过去,官兵们特别高兴。”

而对于即将退役的老兵的诉求,图书馆也整理出了一些规律,谢钢介绍说:“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一些符合地方创业发展的技术型或技能型的书,学会了这些技能,退役士兵回到地方后能更好地参加工作。”

除了直接送书,这些年来,朝阳区图书馆还坚持开展“文化迎新兵、图书送老兵”活动。




他们利用图书馆流动图书车为入营新兵配送图书,让他们在训练之余享受到贴心的阅读服务,鼓励他们在军营建功立业。而在老兵退役时,朝阳区图书馆还会专门举办赠书仪式,为每个老兵赠送书籍。

此外,图书馆还发挥自身信息查询和提供参考资料的优势帮助官兵。




2023年“八一”期间,由新华社陆军支社社长李清华撰写的礼赞核弹英雄林俊德的报告文学《梦牵罗布泊》刊登在了《求是》杂志第十五期上,而这篇文章能顺利成稿,朝阳区图书馆可是提供了不少帮助。

谢钢介绍说:“图书馆每天都会配合李社长找资料,最后写出这篇报告文学,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文艺与娱乐 也都不可少

朝阳区图书馆对官兵的服务不仅限于图书借阅,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愉悦官兵们的身心,朝阳区图书馆还经常邀请文艺团体进部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




2023年8月下旬,朝阳区图书馆在军营举办了两次文艺演出,向刚从抗洪一线下来的官兵还有即将退役的老兵表示致敬。

谢钢介绍说:“这两场文艺演出,是跟部队沟通了解之后举办的,朝阳区图书馆不仅要给官兵们送演出,还希望他们能够参与到演出中来。按照这个方案,演出非常成功,既有图书馆事先排练好的地方节目,也有官兵自己准备的节目,现场氛围特别好,掌声特别热烈。”

除了演出进部队,2023年9月28日晚上,图书馆还举办了“月满中秋 喜迎国庆”沉浸式阅读体验活动。20多组军人家庭被邀请过来,大家一起唱童谣、演绎纸偶故事、体验传统投壶游戏、制作月亮灯、酿桂花蜜等,既好玩又热闹,还让大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月满中秋 喜迎国庆”沉浸式阅读体验活动现场照片


现场还设立了红色故事主题图书推荐区,专门为孩子们精选了钱学森、竺可桢、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的传记故事绘本。
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何况付出的对象是咱们“最可爱的人”呢?这些年,很多驻京部队官兵经常来到朝阳区图书馆,帮助馆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消防支队安全员会为图书馆员工进行防火安全培训,此外,他们还会定期为图书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图书馆安全运行。

而在图书馆搬家的过程中,驻区部队官兵们更是帮了大忙,谢钢回忆说:“2013年新馆落成后,需要把旧馆仓库里将近10万册的书送到新馆,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就向部队提出申请,希望部队提供帮助。接到请求后,部队特别支持,很快就派官兵帮我们完成了搬运任务。

40多年来,朝阳区图书馆与部队官兵就是在这样彼此互助的温暖氛围中,铺就了一条通向军营的书香之路。

有人问:这条路到底有多远?只要军队建设有需要,他们就会一直走下去;那这条路又有多近?军民鱼水,亲密无间。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