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她力量:女孩的征途,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日期:2023-11-14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报名女飞行员 种下蓝天梦想

“她力量”,是这两年的流行词,指的是女性群体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实说起在航天领域,“她力量”一样不可忽视。由于男性与女性在太空的生理变化和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才能获得更全面的实验数据。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50多位女性航天员参与太空探索,而中国也已经有两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她们创造了太多的“第一”:


女航天员刘洋(左)、王亚平(右)


刘洋,2012年随神舟9号进入太空,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2013年随神舟10号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国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第一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也是中国的第一位“太空老师”。

可能很多朋友会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女性可以成为航天员呢?别说,刘洋和王亚平身上还真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个相似点是:家庭很平凡,个人很努力。

先说刘洋,她1978年出生于河南林州,父母都在工厂里工作,父亲是技术科的助理工程师。一家人十几年都挤在单位的筒子楼一个只有8平方米的单间里,屋里只能放得下一张双人床和衣柜。 

为了方便刘洋写作业,母亲就把衣柜门给改成向下开的,一打开就成了个简易书桌。艰苦的条件培养了刘洋懂事、能吃苦的精神。

刘洋的父亲回忆说:“我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学好文化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小她就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学习特别刻苦,写作业写到凌晨一点,有时候我都心疼得不得了。”

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刘洋从小就成绩优异。初中时,她先后两次获得学校的奖学金,拿着这笔钱,她偷偷去给爸爸妈妈分别买了一双球鞋,这两双鞋被老人保存至今。

刘洋不仅成绩好,而且爱好很广,她喜欢象棋,还学过小提琴和吉他,担任过学校的广播员,获得过演讲比赛第一名。

至于比刘洋小两岁的王亚平,她的老家在山东烟台的一个小村子,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五亩樱桃林。

父母的勤劳让她很早就懂得了一个受用终身的道理:“只有耕耘,才有收获”。所以她一直发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另外她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体育,尤其是长跑。虽然论速度,她不是最快的,但她耐力好,总是能坚持到最后。

王亚平唯一的一次叛逆,是在志愿填报时。父亲希望她去读师范类中专,早早工作,但她却一心想走出大山,步入大学的校门。于是她偷偷改掉了志愿,上了高中。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高三——那是1997年,中国空军面向各大中学招收第7批女飞行员。也就是那时,王亚平与刘洋的命运轨迹有了交集。

其实,当时正面临高考的刘洋并没有想过去当一名飞行员,但班主任把班里视力1.0以上的同学都报上了名,刘洋就是其中之一;

王亚平的经历也差不多:当时的她正忙着帮父母卖樱桃。有一天,她听路过的同学说部队来学校挑飞行员了,她们都认为王亚平是最优秀的,班主任也鼓励她去试试,于是王亚平参加了考试。

那时的刘洋和王亚平并不知道这次选拔的竞争有多激烈:报名的人有好几万,可最终只有37人能被录取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学生,而她们俩,就是37分之2。




挑战极限 依靠狠练

虽然成了37分之2、已经足够优秀,但进入飞行学院后,等待两个人的却是意料之外的艰苦训练生活。特别是刘洋,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落差都特别大。

刚到学校的第一年,每天训练结束后,回到宿舍的她腿疼得都抬不起来,每天的晨练长跑,经常是别人都跑完了,她还差一半。

 她曾经回忆说:“我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可是到了军校之后完全就变成了一个差等生,队列走得不行,体能也不行,跑步也是,最后我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

当然,同样的苦,王亚平也在承受,只不过她常年练习长跑,适应得比刘洋略快一点而已。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两个姑娘最终坚持了下去、并且从飞行员跃迁成为航天员呢?这就要说到俩人的第二个共同点了,那就是目标一认准,就对自己狠。

迷茫中的刘洋给同学写了一封诉苦信:“那位同学给我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她在信中说:其实你知道吗?我非常羡慕你,你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中国的第七批女飞行员。我想是啊,我的目标已经摆在那里,我还有什么迷茫的。”

刘洋顿时醒悟了,她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体能不行,就加强训练,比别的同学多花时间!很快,她就成了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当时的王亚平也是如此,即便自己拥有一定的体能优势,也从来没有在训练上懈怠过。

两个人的辛苦没有白费。2001年,从飞行学院毕业之后,刘洋和王亚平都被分配到航空部队,开始了各自的飞行员生涯。

到了2010年,此时的刘洋和王亚平已经当了9年的飞行员。那年的5月,国家决定选拔我国第一批女航天员。

当然,选拔的条件也十分苛刻,身体、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都有诸多要求,甚至是对家族遗传疾病也有考核,要求三代以内不得患有严重疾病。

早已热爱上飞行的刘洋和王亚平,自然对太空充满向往,她们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被录取。

可等待她们的又将是怎样的艰苦考验呢?王亚平回忆说:“我本以为飞行员那样艰苦的训练和考验我都能扛下来,航天员的训练应该也能经受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学的第一门课是高等数学,给我们上课的是清华的一位资深老教授,60多岁,教学经验很丰富,但是来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天,他就跟我们说,“给你们上课把我给难住了。”我们问,“老师,您咋觉得难呢?”他说,“你们要求学的课程,本科生要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但是要求你们在三个月的时间完全学会,真的把我给难住了。”老师觉得难,作为学生的我们更难,那个时候真的就是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就是学习上课,我在飞天之前的三年的时间里,没有踏出过航天城的大门一步,没有出去逛过一次街。”

文化课已经够难了,而体能训练更是突破人类的极限。

刘洋初到航天中心时,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一开始是三分钟,她感觉自己完全没有问题,结果训练到五分钟的时候,她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和恶心。

训练结束后,她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王亚平也一样,每天参加转椅训练15分钟,结束之后一口饭都吃不下了。

最可怕的是离心机训练,这也是最考验体力和心理极限的一项训练,躺进去之后,一开始旋转,就好像是被600到800斤的东西压在身上。

王亚平回忆说:“每次进行这项训练的时候,我们的脸部肌肉都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会噼里啪啦不自觉地往外流,胸部会感觉到极度的压抑、呼吸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必须按照规定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短短几十秒的训练时间每次都像是几个小时一样煎熬,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绝对挺不下来的。”

面对这些艰苦的训练,两个姑娘发了狠:刘洋为了训练自己的前庭功能,总是在平时给自己加练,王亚平的离心机成绩并不优秀,为此,俯卧撑、引体向上、杠铃、推举这些有助于提高成绩的训练她一样没落,终于,她们都拿到了最优异的成绩。

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她们明白:这些训练都是为了能让她们以不输于男航天员的最佳状态适应太空,毕竟,太空不会因为探索它的是女性而改变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


心胸宽阔 义无反顾

参与航天飞行训练的人永远比真正能飞上天的人多得多,每次执行任务,必然都是从精英里面选精英,这种筛选是极为残酷的。

而对于刘洋与王亚平来说,她们之间自然也有着竞争关系。应该说,这种竞争关系,从她们报名航天员的考试时就开始了。

那么刘洋和王亚平又是如何面对这样的竞争呢?当年面试她们的杨利伟回忆说:“我记得选拔刘洋和王亚平的时候,在她们的飞行部队,两个人实际上是存在一个竞争的过程,但是选拔过程中,她们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素质。两个人会对选拔过程中的经历进行交流,她们不单单是想自己入选,更多的是想怎么样把更合适的人选到航天员的队伍中,去承担国家给予的任务。”

这就是这两位女航天员的第三个共同点,那就是心态稳定、有格局。

2012年3月,刘洋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航天员,王亚平则是备份航天员。



眼看着自己奋斗了那么久,却还是与梦想失之交臂,估计换谁心里都不是滋味。

而当记者问王亚平的感受时,她却淡淡一笑说:“这就好比打仗,还差最后一个山头时,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把它攻下来,而不是谁去攻。”

其实,刘洋的态度也是如此,当她被问到:如果你没有成为女航天员,你会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值得吗?刘洋回答说:“值得的,我选择了这个,所有的成功失败都是我必须要承受的。第一批航天员至今仍然有人没有执行过任务,还有背后的科研工作者,也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没有关系,大家仍然在努力、仍然在工作,而且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的姐妹、我的战友一定会有执行任务的机会的。”

面对竞争和淘汰,她们心态平和,面对生死,她们更是看得淡然。

大家都知道航天事业的危险性,所以在王亚平决定报名航天员选拔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开始担心,在太空那得多危险?而在刘洋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的13天里,她的妈妈和婆婆因为担心,每日茶饭不思。

面对家人的担忧,两位女航天员充满着歉意,但她们却依然坚定地说服了家人、并得到了支持,义无反顾地奔向太空。刘洋很喜欢这样一段话:“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篇文章,别人就问孙悟空:大圣意欲何为?孙悟空回答:踏南天,碎凌霄。然后又问:若一去不返?他回答:便一去不返。这就是每一名航天员对待任务的态度。”


女性飞天 意义重大

2013年,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实验室为中国的广大青少年进行了第一次太空授课,为此,王亚平精心准备,她不仅学习了外国太空授课的教学经验,还在开课前反复演练。



真正上课时,由于实验一个比一个精彩,同学们全都看入了迷,王亚平都能从耳机里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和一阵阵的掌声。

6年后的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女研究生王楠给王亚平写了一封信,上面说:“六年前,您在天宫一号里给还是高中生的我,讲解什么是‘陀螺的定轴性’;六年后的今天,我坐在北航的实验室里,又研究起了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

作为当年聆听太空授课的学生,王楠高考时选择了航天相关专业。后来,她研究生毕业,正式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而她的故事,只是千万少年中的一个缩影,而听到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是一名航天员最幸福的事。

王亚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懂得努力和坚持,就有机会飞向太空,拥抱梦想。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们一定能拥有最美丽的飞翔。”

凯蒂・科尔曼曾给王亚平发来这样的祝福:“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见我们的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女航天员的存在有很多意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她们在告诉所有人:“女孩的征途,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