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杨业功: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

日期:2023-11-06 18: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锻造导弹雄师 铸就大国长剑

1999年10月1日,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一场盛大的世纪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的受阅方阵整齐威武地行驶过天安门前时,一枚枚新型导弹无不展现着大国利剑的气势,聚焦着全世界的目光。

当时在前方的指挥车里,一位器宇轩昂的军官身姿笔挺地行着庄严的军礼,他就是第二炮兵受阅方队的大队长——杨业功。

那时的他已经是少将军衔、第二炮兵某基地的司令员,他带领着的4个威武的导弹方阵,气势恢宏地通过了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第二炮兵导弹方阵的威武雄姿以及东方大国的国威军威,永远留在了世人的目光中。


杨业功


1991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第二炮兵部队组建中国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时任第二炮兵某部副参谋长杨业功的肩上。

对于这个任务,杨业功又惊又喜。不过,除了兴奋之外,他还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首先说,困难真不是一般的大:经费紧张、装备紧张、人才也紧张。

而且当时新型导弹还在研制之中,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谁也不知道,可导弹旅的组建和训练任务却必须要赶在导弹研制成功之前完成。

可以说,杨业功面临的情况是实打实的“白手起家”,这该怎么办呢?

杨业功并没有退缩,为了节省经费,他把地方上废弃的厂房车间作为部队的营房,同时从基地挑选了11名精英组成了集训队。

为了激励大家的斗志,集训队员从山上砍来了松柏和映山红,在营地里搭起了一座创业门,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杨业功和他的集训队员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他们一边加强基础建设,一边开展专业训练。队员们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了大本营,有时还在野外安营扎寨,杨业功当年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隆冬戈壁滩呵气成冰,住的吃的都非常困难,皮帽、皮大衣、皮手套、皮大头鞋,我们当时叫‘四皮’,就这也难以抵挡零下40度的刺骨严寒,但冻不住官兵的革命斗志。”

其实,环境恶劣还不是最大的难题,最困难的是集训队完全没有教材,更没有装备,这就好像是一群战士没了枪,你让大家怎么练习射击呢?

经过一番思考,杨业功决定带着集训队员奔赴全国各地的导弹生产厂家和科研所,挨家挨户地请教学习。

白天他们在车间给师傅们打下手,将一张张图纸、一串串数据记录下来,晚上再一点一滴地做好工作笔记。有时为了节约时间,杨业功索性就和队员们蹲在火车旁吃盒饭。



就这样,他们跑遍了大江南北,编写出了一套专业教程。

可有了教材没装备,训练一样寸步难行!杨业功想了个法子,他和队员们用纸箱子糊了一批显示器,在上面画上各种操作面板,战士们每天就这么对着纸箱子训练!

火箭军某部的主任技师宋远高回忆说:“因为装备还没到,武器还在研制生产过程之中,我们编写了规程,用纸箱做面板,按照规程对部队进行训练。”

这些白色纸箱按照不同功能依次排开,集训队员们就面对着这些纸箱开始了新装备的训练。经过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集训队终于等来了试验性武器出场的那一天。

1993年的11月23日,我军终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新型导弹,这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常规导弹的首次试验发射,它标志着中国由此迈入了核常兼备、双重威慑的新纪元,而这支新兴的导弹部队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军事力量的一把杀手锏!



扎根阵地一线 高标准严要求

1999年6月,杨业功担任基地司令员,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主动向大家亮出了自己的家底。

在述职报告当中他这样写道:我家4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是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总存款年年上升,已经达到了30多万元,属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小康家庭。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将军,最常用的东西却是一个老式皮箱,里面装着他出差常用的三件套:大衣、水壶和方便面。当年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宋远高说:“水壶——有水喝,方便面——饿了之后冲方便面,大衣能够解决温暖问题。”



因为作战需要,杨业功所在的火箭军某部阵地都需要到现场实地勘察,而哪怕每天从早跑到晚,也只能看完一两个阵地的点。

火箭军某基地副参谋长施湘阳回忆说:“当时杨业功司令员亲自跑遍了基地的主要阵地,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不要说像他这样年纪的人,就像我们年轻人跟着走都吃不消。”

那段时间杨业功每年都有100多天跋涉在大山深处,有时一天要走数十公里山路,坐越野车有时一跑就是数百公里起步,即便装上了心脏起搏器后,他也依然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体力不支,甚至没有力气上车,常常需要别人帮忙抬起不听使唤的双腿。因为常年前往一线勘察,杨业功对作战区域内每个阵地都熟记于心,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阵地通。



有一次他到部队检查工作,在作战室的地图前听一名参谋做阵地讲解,当参谋说到某作战阵地是在路南边时,杨业功当场反驳说:不对!应该是在另一个地方。在场的人都很吃惊,拿出原始资料认真核对,发现果然是他们标注错了。

杨业功自己熟悉战场,更要求所有官兵都不能来半点虚的,否则就要在战场上吃败仗。

在一次演习中,一名指挥员目测了一下发射车定位情况就准备展开操作。杨业功问他:“精确吗?”指挥员回答:“差不多。”

听到这句,杨业功立刻严厉地质问道:“差不多是差多少?马上重测,必须绝对精确!”

如今,“差不多是差多少”的叩问一直在导弹部队回响。


学习无止境 抱憾辞人间

杨业功对新知识一直怀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上世纪90年代初,50多岁的杨业功为了学习电脑,甚至自己编写了口诀。然而,就是这么热爱学习的人,曾经有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摆在他面前,他却毅然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杨业功的少年时代说起了。

杨业功1945年出生于湖北应城,父母为他取名为“业功”,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可以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人。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时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杨业功从没有感到不满,甚至学会了苦中作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解放后,全新的国家让他有了全新的梦想,1963年,刚成年的他便义无反顾地从军入伍。



经过三天三夜的摇晃颠簸,他来到了甘肃武威。武威位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紧挨着无边无际的腾格里沙漠。由于天气极其恶劣,刚到军营没有多久,杨业功和许多战友都被冻伤了,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按说,这是一个对很多人来说毫无悬念的选择——当然是去环境更好的校园读书啊!可杨业功却毫不心动,他认定了当兵这条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兵训练之中。
很快,他就从新兵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了“五好战士”和“红旗手”。就这样,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开始,立功无数,最终获得了少将军衔。

然而,即便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功成名就,可杨业功心中依然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在他看来,军事斗争准备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自己生命不止就要战斗不息、学习不止。

1997年,杨业功得到了一个前往国防大学深造的机会,在大学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高科技知识,每一天几乎都在图书馆中度过,最后还整理出了大约几十万字的各种作战理论和知识。

而在2002年,57岁的他又参加了军事科学院的在职研究生学习,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然而由于多年积劳成疾,他突然晕倒在了课堂上。

2003年11月,杨业功被确诊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8个月内进行了3次大手术。病床上的他十分乐观,每天都用电话跟基地保持联系,他告诉妻子:小病小痛整不垮我,有本钱就得干革命,不然要本钱有啥用?



然而,2004年7月2日,杨业功还是因为积劳成疾,带着他未竟的事业走完了59岁的壮丽人生。

他的儿子回忆说:“我曾经问过他还有什么要说的,还需要我们办什么事情,他都没有说。”

妻子也说道:“后来就过了一会儿,他在那里喊:立正、稍息、121,我心里难受死了。”

临终前,杨业功坚持在病床上写完了自己的研究生论文,在他去世6个月后,军事科学院用一张毕业证书表达了对这位学员的最高敬意。2005年12月8日,中央军委授予杨业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未曾请缨提旅 已是鞠躬尽瘁

杨业功家的门楣上贴着由他亲手写的四个字:携礼莫入,这是他在担任旅长时为了阻止别人送礼时写下的。“从来败军多骄奢,自古为将廉生威”,这是他最喜欢的名言。


杨业功家


有一次一名基层干部得知杨业功喜爱书法,就专门给他送来了一些优质宣纸,没想到还没进门就被杨业功一口回绝。他说共产党员的党性绝不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提着礼物走进杨业功的家。

1998年时,杨业功80多岁的父亲得了白内障,被儿子安排住进了基地医院,医院打算免除老人的所有医药费。

没想到杨业功听到后大发雷霆,不光严厉拒绝了医院的提议,还说:“我是我,我父亲是我父亲,我是军人,但我的父亲不是,所以他不能享受军人应该享有的待遇!”最后,他执意结清了父亲住院所花费的4200元费用。

要知道,这在1998年可不是个小数。之后,杨业功还特地把医院开完的发票撕成了碎片,就是因为他担心有人会偷偷拿去帮他报销。

在这位导弹司令的家里,没有任何先进、时髦的东西,床是三十年前他自己亲手打的,书桌和饭桌也已经用了二十多年。衣柜里也没有任何高档衣服,为数不多的几件也都打上了补丁。


杨业功卧室


虽然在个人生活上杨业功无比“小气”,但是对待战友和孩子,他又格外无私,看到家境贫寒的孩子,他则是能帮则帮,多年以来,他一直资助失学儿童,病重之际,他还特意让家人给资助的孩子再打去1000元钱。

在杨业功生前所在基地,他的事迹一直在战士们中口口相传,他们也在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锻造着大国重器,续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

当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给杨业功的颁奖词,对他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