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他21岁舍身堵枪眼,英名延续在空降兵的尖刀连

日期:2023-10-30 16: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2008年5月12日下午,家住四川什邡的12岁少年程强,正在池塘里和小伙伴们游泳,然而,当他们再从池塘中出来时,发现往日熟悉的家园已经面目全非——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已经让村子成了一片废墟。就在他和家人们陷入绝望的时候,一群空降兵来到了什邡灾区。十年后,程强回忆说:“当时我们都非常绝望,是解放军给我们带来希望。当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们无论是走到哪里,都举着是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旗帜,包括他们的头盔上面也刻有空降二字。”于是,便有了那张非常著名的新闻照片:在送别救援士兵的人群中,一个男孩举起了一张横幅,上面写着“长大我当空降兵”。

12岁的程强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


那时的小程强并没有想到,五年后,他就实现了愿望:2013年,参军入伍的他真的被分配到了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并成为了黄继光连荣誉室的解说员。不管有没有讲解任务,我都会去我们的荣誉室打扫卫生。随着了解得越多,就让我更加坚定了想成为我们黄继光老班长这样的英雄的想法。”说起黄继光,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名字。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夺回被敌人占据的高地,他用胸口堵住了敌人地堡的机枪。



贫苦中成长 不减坚韧

人肯定不是生来就是英雄,那么,怎样的人生让黄继光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呢?这就必须从他的童年讲起了。1931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一个小村庄。黄继光在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大哥早年夭折,二哥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弟弟,一家人都要靠父亲种地养活。

在今天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里,就收藏有这样一件文物,或许能让人们感受到当年黄继光一家生活的艰辛。这件文物是一张借据,上面写着黄继光的父亲黄德仲,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向别人借菜油100斤,约定来年三月归还菜油150斤,如果到期未还,则要在8月归还菜油300斤,如果再次超期未还,则将家中的三亩田地交给对方。

黄继光的父亲本想靠着借来的油做点儿炸米糕的生意,来改善一家生活,却不想陷入高利贷的陷阱中。因为这份借据,黄家失去了祖传的3亩土地,不久后,黄继光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幼年的黄继光不得不开始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在黄继光牺牲后,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曾经给毛泽东主席写过一封信,里面就提到了黄家在解放前苦难的生活——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受苦受难的农民。解放前,地主剥削我们,乡、保、甲长骑在我们的头上,祖传的几亩田地也被迫典当了,一家人少吃无穿,实在苦啊!一九四二年旱灾,我的几个儿子,都饿困在床上动也动不得。一九四九年二月,家里没有吃的东西,继光到河沟里捞虾子,碰着伪甲长的一条狗被人打死在河沟里。伪甲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着狗游街,还要我家给狗买棺材、做道场。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黄继光母亲邓芳芝与毛主席


幸好,1949年12月,中江县得到了解放,黄继光家的苦日子终于到了头。共产党给穷人们分了土地,解决了黄继光一家的生计问题。之后,村子里又组织起了农会,黄继光主动报名成为了第一批会员。不仅如此,他还当上了民兵,参加了当地清剿土匪的战斗。由于表现出色,黄继光还被评为了民兵模范。


报名参军 抗美援朝

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盖起了自己的房屋,黄继光一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然而就在一家人拥有了生活的希望时,一场突发事件,却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全国各地开始积极招募热血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3月,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了军,这一年他才20岁。

对于他为什么去参军打仗?当年和黄继光一起参军的同乡钟发玖,多年以后提起当年的往事,已经90岁高龄的他依然情绪激动地说:“共产党给我家分了田地,我怎么能不保卫这一切!”是啊,保卫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或许就是黄继光义无反顾走向战场的原因。

黄继光离开家乡时,当地的乡亲们送给了他一条手帕,上面绣着四个字“可爱祖国”。黄继光在临行前把手帕送给了自己的母亲,据他的家人回忆,当时,年轻的黄继光曾经对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妈妈,我马上要到前线去了。要是想儿子了,您就把这条手帕拿出来看一下,就像我在您身边。”


1951年6月,黄继光来到了位于中朝边境上的丹东市,在经过了一个月的集训后,他被编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135团2营6连担任通信员。之后,便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在朝鲜的几个月里,黄继光表现出色,不久就被调到了营部,担任营参谋长的通信员。按说这算是一次晋升,一般人往往都会很开心,可黄继光却偏偏相反,他觉得非常失落,为什么?

因为在黄继光的心里,他本来想的是能加入战斗部队杀敌立功,可是随着晋升,他觉得自己离前线反而越来越远了。可是很快,黄继光就意识到,通信员的工作无比重要,有时候甚至要穿梭在战场密集的火线上,他开始纠正自己的思想,不仅圆满完成了通信的任务,一有工夫,还主动帮前线战士做些后勤保障的工作。

1952年4月,黄继光所在的第十五军,被调到了朝鲜三八线附近的五圣山阵地驻守。有一天,驻地的一块空地上支起了一块白布,电影队带来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它是解放后我国引进的第一部译制片,讲述的是一个叫马特洛索夫的红军士兵,在卫国战争中,用身体挡住了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牺牲的故事。这部电影给了年轻的黄继光很大震撼。曾经和黄继光在一个班的战友李继德老人,依然能够记得当年看完电影后,黄继光对他说的话:“黄继光就说要是换做是我,我也会这样做,我说为什么?他说你想一想,我们牺牲一个人能救多少人呀。”

主动请缨 肉身堵枪眼

1952年10月初,为了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联合国军将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关键点五圣山,作为了攻击的目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前面咱们提到了,黄继光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被调到了五圣山附近驻防。之所以防守这里,是因为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的彭德怀元帅,曾经这么评价过五圣山的重要性,他说:“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为了守住五圣山,志愿军在这里修筑了密集的坑道和地面工事。在五圣山的南面,有两个无名的高地,人们用海拔高度把它们命名为597.9和537.7高地,在两个高地之间的山谷里,有一个只有10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它的名字叫做上甘岭。这个村子的名字,以及由它命名的这场战役,注定会长久地留存在共和国的记忆中。


1952年10月14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对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的阵地发起了进攻。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敌人用超过190万发炮弹,把岩石构成的山头炸成了粉末堆。到了10月19日白天,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的所有地面阵地已经全部丢失,战士们不得不退入坑道继续坚守。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时任志愿军第15军军长的秦基伟调来了44门重炮和24门火箭炮,支援对537.7和597.9高地的反攻。在前线担任主攻任务的45师师长崔建功更是下令:所有干部下派一级,一律到前线参加作战!

经过了大半夜的浴血奋战,志愿军终于收复了大部分阵地,只剩下597.9高地的制高点——代号为0号的高地久攻不下。此时距离20日的清晨,只剩下不到40分钟了,情况十万火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志愿军不能利用夜晚夺回全部阵地,那么一旦到了白天,敌人的飞机又可以出动了,那之前取得的所有战果就很可能会化为泡影。

在这个危机关头,在前线指挥的2营参谋长叫来了通信员,要求他立刻去前方的6连传达命令,务必要在天亮前拿下0号高地。这个负责传令的通信员,正是黄继光。接到命令之后,他立刻赶往前线,冲进了6连的指挥所。此时的黄继光惊讶地发现,原本100多人的6连,如今只剩下16个人,而这时候0号高地上的敌人,已经躲进了3个地堡里,利用品字形的交叉火力互相策应。时任6连连长的万福来决定,亲自带人发起冲锋,端掉敌人的地堡。

就在这个时候,黄继光站了出来,他拦住了万福来,把早已写好的决心书和给母亲的信,一起交给了连长。他请连长继续指挥战斗,自己则和两个战友一起,拿起炸药包冲了出去。


黄继光给母亲的信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阵地上就响起了两声巨响,两侧的地堡被成功爆破掉了。此时的黄继光他们,向着最后一个地堡冲了过去。然而,在冲过火力线的时候,同行的两位战友先后中弹牺牲,连黄继光本人也受了伤。他拖着受伤的身体,缓慢地向着敌人的地堡爬去。在接近地堡后,奋力扔出了一枚手榴弹,敌人的机枪停止了射击,黄继光也一头栽倒在地上。

眼看敌人停止了射击,6连队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手榴弹只是炸塌了地堡的一角,敌人换了一个射击孔后,继续用密集的火力向着冲上来的志愿军战士们射击。就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火光中忽然有一个身影晃动了一下,战士们大喊道:“是黄继光!黄继光还活着!”

之后发生的事情,让身为黄继光战友的李继德老人终生难忘:“当时照明弹还没有黑,我看见黄继光猛地爬起来,往前一堵,他的背后渗出了血,这个时候两挺机枪都哑了。”


黄继光牺牲处挖出的爆破筒残体


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机枪口,6连的战士们冲出了战壕,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上了敌人的阵地,将地堡里的敌人全部消灭。1020日的太阳升起的时候,597.9高地已经彻底回到了志愿军的手中。此时的战友们,发现黄继光依然趴在地堡上,他的双手紧紧扣着地堡上的麻包,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在他的背后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


黄继光牺牲时穿着的军装(复制品)


后继有人 英雄不朽

黄继光用他年仅21岁的生命,为战友们打开了胜利的道路。志愿军老兵,当年在45师野战医院服役的王清珍老人,参与了整理黄继光烈士遗体的工作,老人回忆说:“他的两只手还保持着紧抓的动作,脸上黑黑的,戴着的解放军帽子也染黑了,背上负了伤,腿也受了伤。”

在一间被炸坏的民房里,王清珍和她的战友们,用温水把黄继光身上已经凝固的黑血块清洗干净,他们含着眼泪将黄继光被打穿的胸膛缝合好,又给他换上了一身新军装,将他安葬在了阵地后方的墓地里。

时间转眼来到了1952年的12月,在哈尔滨的一家医院里,几位从朝鲜撤回来的伤员正在养伤,其中一个人忽然拿起一份《人民日报》,对同病房的战友说:“看!前线又出了一位英雄。”接着,他念了报纸上的这篇名为《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在文章的结尾提到,黄继光被授予了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这时,病房里的另一位战友忽然喊了起来:“黄继光的事迹比这感人得多!”

此人正是当时身处597.9高地前线的6连连长万福来,他因为负伤被撤到了后方医院治疗。万福来意识到,当时在上甘岭地区的战斗英雄太多了,但是以黄继光的事迹,绝不只是二级战斗英雄。于是就在这间病房里,万福来详细写下了黄继光如何争抢任务,怎样勇敢地完成任务,以及怎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堵住敌人枪眼的全过程。

万福来的这份报告被逐级递交上去,最终在19536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发布命令,将二级英雄黄继光改授为“特级英雄”的称号。

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回了他的家乡,年过六旬的老母亲邓芳芝得知此事后,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她只是独自坐在村口,看着儿子离家的方向。几天以后,她为小儿子黄继恕收拾好了行囊,再一次将自己的孩子送上了朝鲜战场。19534月,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在会上,毛泽东主席拉着她的手说:“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还专门邀请邓芳芝来中南海做客,他们有着相同的悲伤,也有着相同的骄傲。

19532月,黄继光的遗体被运回了祖国,安葬在了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扩编空降兵部队,经过反复考虑,军委决定将黄继光、邱少云所在的陆军15军整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从那以后,黄继光连就成了空降兵部队的尖刀连,黄继光班就是尖刀班,能进入这个班的战士都是经过淘汰层层筛选的。

20171019日,在黄继光英勇牺牲的65周年纪念日,当年那个在汶川举着横幅的少年程强被任命为黄继光班第三十八任班长,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每一天就是想着怎么样把自己的素质练好,把黄继光班带好,就像我经常跟我们班里面的人讲,黄继光英雄的旗帜不能倒,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故事讲到这里,谁又能说黄继光这样的人是我们建军史上的孤星英雄呢?放眼祖国江山,到处都有着随时为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的战士,因此才有那么多孩子向往着绿色的军营……他们不都是黄继光精神的传人吗?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