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董存瑞:除了炸碉堡,他还有着这样的青春

日期:2023-09-04 15: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有这么一部老电影,各位一定都看过:这是1955年拍摄的电影《董存瑞》。时至今日,距离董存瑞烈士的牺牲,已经过去了75年。大家对于这个名字,恐怕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说熟悉,是因为今天不太可能有谁不知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说陌生,则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位战士在他短短19年的生命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位年轻英雄故事,被无数艺术作品渲染,那么它本来的样子,究竟是什么呢?


从儿童团团长到八路军战士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在察哈尔省怀来县的南山堡村,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张家口市。董存瑞所在的村子非常贫穷,村里人回忆,从6岁起,董存瑞就开始为家里放羊了。

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生活,让他生长得敦厚结实。加上这孩子从小机灵顽皮、胆子大,一来二去的,他就成为了村子里的“孩子王”。


1.jpg

董存瑞


对于董存瑞早年的生活状况,他的妹妹董存梅,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因为我们那是敌占区,所以家乡条件很艰苦,家里当时很穷,吃不饱穿不暖,哥哥排行老四,因为上面有三个姐姐,所以小名就叫四虎子,他从小就参加了儿童团。

对于“四虎子”这个小名,估计各位都会有印象,在老电影《董存瑞》里,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这个小名。

1940年初春,南山堡村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在谈论着一个新鲜话题——八路军来了。

在当时,由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敌后根据地。在平北地区的海坨山下,建立了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

在那之后,董存瑞的家乡就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游击区。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年仅12岁的董存瑞成为了一名儿童团员,到了1943年,他更是成为了儿童团的团长。


1 (1).jpg


由于身处抗日武装游击区,日寇时常会来扫荡。13岁那年,董存瑞在一次敌人的扫荡中,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成功地掩护了住在他家的区委书记,立下了大功,人们都夸奖他是个“抗日小英雄”。

1944年秋天,父母按当地的风俗给董存瑞包办了一门婚事,尽管他还没到婚娶年龄。妻子叫卢长岭,比董存瑞大三岁。婚后他继续活跃在村里的民兵基干队里。他投身于抗日活动,和民兵们一起去公路上挖壕沟、割电线、锯电线杆,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线路。

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卢长岭夫唱妇随,也积极帮助民兵们找工具、放哨。

时间转眼来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全面反攻的阶段,16岁的董存瑞热血沸腾,他决心加入八路军,更好地为抗战的胜利做贡献。对于丈夫的这个选择,卢长岭虽然不舍,但仍然表示了全力支持。

8月初,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正式开拔,临行前,他对妻子郑重承诺:“你等着我,等打下了太平的日子,我就会回来。”谁能想到,夫妻的这次分离,竟然就成了永别。


刻苦训练业务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然而,董存瑞期盼的太平日子却并没有到来,他和他的战友们,又会迎接怎样的新战斗呢?

1945年秋天,董存瑞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冀热察军区第九旅第二十四团。董存瑞在第二营第六连第六班当战士。


2.jpg

刚来到阵地的八路军战士董存瑞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他开始跟随部队转战于热河、察哈尔一带。

1946年初,董存瑞所在的营在察哈尔北部重镇独石口,与国民党军队发生了遭遇战,在这次战斗中,董存瑞表现英勇,徒手夺下了敌人的一挺机枪。

到了1947年初的长安岭阻击战中,董存瑞更是在班长牺牲、副班长受重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接过了班长的重担,如期完成了阻击任务。

在那场战斗以后,董存瑞就被提拔为了他所在的六班的班长,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个时候,他先后立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还荣获了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

凭借着一系列卓越的战绩,董存瑞已经成为了所在连队中最勇敢、最出色的年轻战士。

时至今日,董存瑞当年的战友程抟九,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这位六班长时的情形:第一次到这个连,就看到六班长董存瑞,个儿不高,长方脸,特别壮实,说话嗓门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董存瑞本人。

1948年2月,为了迎接即将打响的辽沈战役,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又被并入了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

说起大名鼎鼎的东北野战军,这可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领导下的一支主力军,战斗力极强。和兄弟部队相比,董存瑞所在的十一纵队相当于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在并入东北野战军以后,十一纵队开展了为期50天的练兵大演习。

在这里我们插上一句,在当时的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围绕驻守的城市,修筑了一系列碉堡群,以此来阻挡解放大军的步伐。

为了降低部队攻坚战时的伤亡,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战士能够安全稳妥地用炸药包爆破掉这些碉堡。

就是在这段练兵大演习时期,董存瑞苦练自己的战斗技术,特别是爆破技术。

对此,作为董存瑞战友的郅顺义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他过去经常爆破,对这部分比较熟练,还有最主要最关键的是,他机动、灵活、勇敢、不怕死。

1948年5月,董存瑞和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求他们即刻北上,进攻被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隆化城。

在当年,这些年轻的战士们绝对想不到,他们即将参加的战斗,在未来将会成为一场永远被共和国铭记的伟大战役的一部分,它,就是辽沈战役。

可能有人会好奇,辽沈战役的一部分,为什么会发生在今天的河北地区呢?这话就要从1947年底开始说起了。

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了1947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三次大规模进攻后,已经将国民党主力部队55万人,分割包围在了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区。

虽然如此,国民党依托自己精锐的装备,依然试图负隅顽抗。董存瑞他们负责进攻的隆化县城,恰好位于华北通往东北的重要通道上。

攻克了这里,就意味着打通了我军进入东北的通道,中原的部队便能够进入东北,配合即将展开的辽沈战役。


隆化攻坚 任务艰巨

1948年5月16日,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紧急开拔到了距离隆化城只有三公里的一个小山村土窑子沟,在这里他们将做好最后的准备,迎接即将发起的战役。

那么与此同时,守卫在隆化城里的敌人,又是什么状态的呢?

当时守卫隆化城的,是国民党第13军89师的两千多名士兵。得知即将来进攻的是解放军的第十一纵队,这些敌人不仅没有慌张,反而是松了一口气。

为什么呢?当年的隆化城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敌人在这里重重布防。他们防守隆化的大本营,就在城西北的隆化中学,中学四周修建了坑道,再往外是28个错落分布的碉堡群。

这还不算完,敌人还占据了城西高达796米的苔山,在上面修建了防御阵地,与隆化中学互相呼应。

可以说,敌人打造的这个防御体系明堡暗堡交叉火力互相支援,绝对的易守难攻。

另一方面,敌人并没有将对自己发起进攻的解放军第十一纵队放在眼里。毕竟相比于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第十一纵队确实太年轻了。

而且在成立之初,他们进行的大都是运动战,从来没有发起过攻打城镇的攻坚战。

坚固的防御体系,外加缺乏攻坚经验的解放军,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守城的敌人盲目自信,觉得一定能将我军阻挡于隆化城下。

让我们再回到1948年的5月24日,也就是我军发起攻打隆化战斗的前一天。

就在这天,董存瑞所在的二营六连召开了誓师大会。除了鼓舞士气,会上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拔爆破突击队。

前面咱不是说了吗:隆化城周围有大量坚固的碉堡群,为了扫清进攻的道路,就需要我们的战士用炸药包把这些碉堡一个个炸掉。

这种组织爆破突击队的方法,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城市攻坚战中发明的,突击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是爆破组、投弹组、火力支援组和弹药保障组。

董存瑞在之前的练兵中曾经夺得了爆破模范的称号,所以他当之无愧地当选为了爆破组组长。

不过,董存瑞心里很清楚,自己肩负着极大的责任。他要去承担的是战场上最困难最危险、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任务——1948年5月25日,隆化城外的阵地上一片宁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信号。忽然间,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解放隆化的战斗正式打响。

在战斗开始之初,第十一纵队的炮兵们,一口气进行了长达半个小时的不间断射击,密集的炮火完全将隆化城西的苔山高地变成一片火海。

在炮击之后,负责进攻苔山的部队,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夺取了敌人的阵地,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苔山的主峰。


最后时刻 英雄呐喊

与此同时,董存瑞所在的连队发起了对隆化中学的进攻。相比于进攻苔山的一切顺利,他们这边的战况又会如何?

在战斗打响后,董存瑞所在的六连,从隆化的东北方向发起了进攻。身为爆破组长的董存瑞,带领战友们先后炸掉了四个炮楼、五个碉堡,扫清了东北方向的障碍。

到了下午3点30分,进攻部队逐渐逼近了敌人守卫的最后据点——隆化中学。

可是正当战士们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时,暴风雨般的机枪子弹扫射了过来,战士们被压在了土坡下抬不起头,进攻的步伐被迫停滞。

董存瑞他们当时面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隆化中学前面有一条干枯的河床,从东北方向进攻的六连,必须要冲过这条河道。

河上原本有一座桥,但是敌人在桥体上修筑了一个暗堡,暗堡的两侧有六个隐蔽的机枪眼,紧挨着暗堡的两边各有一个碉堡,相互间形成了密集的交叉火力,阻挡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对于这组碉堡,当时身在现场的程抟九记忆深刻:组织几次爆破,也没爆破成功。三次三个爆破手全部牺牲。我们右边有个大桥,这个桥上的碉堡封锁了我们。

这座桥型碉堡,已经成为了董存瑞他们连进攻隆化中学的一道拦路虎,如果不能尽快拿下这里,势必会大大增加部队的伤亡。

在这个情况下,董存瑞主动请战,要求前去炸毁这个碉堡。得到了连长的许可后,他带领战友郅顺义,一起向碉堡摸了过去。

尽管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但是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董存瑞和郅顺义还是找到了一条靠近碉堡的道路。之后,两个人密切配合,郅顺义投掷手榴弹,董存瑞则利用炸起的烟尘作为掩护,冲到了碉堡的桥下。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桥梁高约两米,两侧是砖石砌成的河床,完全没有能够放置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不足以摧毁碉堡。此时的董存瑞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三角支架。

其实,早在战斗打响之初,董存瑞他们的确准备了大量的木质三角支架用来支撑炸药包。

可是在战斗进行中,支架的消耗超过了最初的预期,导致支架已经用完了。此时身处桥下的董存瑞非常着急,他非常想要找个东西能替代支架支撑炸药包,哪怕一根木棍也好,可是在干枯的河床上,别说是木棍了,就是连一片树叶都找不到。

就在这个时候,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响了起来。董存瑞眼睁睁地看着冲锋上来的战士们,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在一片硝烟中,他毅然用左手托起了用麻布和麻绳捆成的炸药包,用右手拉开了导火索,并且撕心裂肺地大声喊道:“连长!冲啊!”


4.jpg


这一幕,给当时距离董存瑞最近的战友郅顺义,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个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就要献身于祖国,董存瑞一个手把炸药包托起来,转身就把导火索拽开了。

眼看着董存瑞引燃了炸药包,郅顺义急得想往前冲。此时此刻,董存瑞想到的还是战友的安全,他高喊道:“卧倒!快卧倒!”

随着一声巨响,炸药包摧毁了碉堡,敌人的机枪也停止了扫射。董存瑞用自己19岁的生命,除掉了敌人最后的障碍,也为进攻的部队扫清了道路。

失去了碉堡的国民党部队再也无法守住防线,短短半个小时后,解放军战士们就迎来了隆化战斗的最后胜利。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董存瑞的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已经牺牲了。直到1950年,在全国英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董存瑞被追授为全国战斗英雄,他牺牲的事情才传回了家乡。

1951年的国庆典礼上,毛泽东主席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并且亲切接见了他。在此之后,董存瑞的事迹被不断传颂,直到今天。

像董存瑞这样的人,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这种精神将就像是一座灯塔,一直在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道路。今天去宣传和纪念董存瑞,不单单是捍卫我们拥有过的历史,更是在捍卫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