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分房子”的退役老兵,是个热心人!

日期:2023-06-19 16:34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话说在1987年的某个军营里,26岁的军人王晓庆收到了一封来信:

王晓庆同志,你好!半个月前,我将你在火车上借我的7元8角钱通过信件寄给了你,但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如果钱没有收到,请一定来信告知,我会再给你寄去。

王晓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得给人家回信的!原来,这个叫王晓庆的军人在一个半月前坐火车出差,车上遇到一个小伙子车票被偷了,他便主动掏了七块八帮小伙子补了票。一个月之后,小伙子特意把钱寄给了他,他却没有回信,这才收到了人家的第二封询问信。

与此同时,王晓庆又想起了三年前的1984年,他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当时,王晓庆在火车上义务打扫卫生,看到了一位大叔的行李箱占道,于是便帮大叔把箱子扛上行李箱,得知大叔没有买到坐票,王晓庆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大叔。

在火车上打扫卫生、给老人让座,在王晓庆看来本就是小事一桩,没想到两个月后,他竟然收到了老人女儿管健寄来的感谢信,当时作为大一新生的女孩目睹了事件的全过程。

收到信后,他也没多想,就把信收了起来。直到三年后,他收到那封小伙子的第二封来信才意识到:不回复他人寄来的感谢信不太礼貌。于是,这封迟到了三年的回信,终于寄到了已读大三的管健手中。

听说这件事的同学都很震惊:好家伙,这年头还真有“活雷锋”呀!随后,王晓庆就成为了管健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毕业时,管健的妈妈来到学校、见到这位辅导员后,便决定把女儿嫁给这位雷锋一样的军人!

怎么样?故事挺浪漫吧?那我为什么给您讲这么一个故事呢?因为这个军人退役后就在咱们北京的石景山区工作,直到今天他也依然在坚持做着好事,而且还带着妻子和女儿一起做。他都做了什么呢?


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从刚才的小剧场中您也了解了,王晓庆当兵的时候,就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兵,他在部队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嘉奖,被总参谋部、总装备部评为“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群众工作标兵”等荣誉称号。

2006年,已获中校军衔的他转到地方,来到了石景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住房保障科工作。

咱们都知道,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比较便宜的住房,像咱们常说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定向安置房等等都属于这类住房,而王晓庆负责的,就是这些房子的分配工作。

光想想您就能知道:这活儿可不轻松——保障性住房因为价格便宜,自然是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那些申请资料光审核和回复就是很大的工作量。

而且为了确保能帮到最急需用房的家庭,王晓庆还需要亲自入户走访调查。因此,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推迟两小时下班,周末回复群众来信,都已经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特别是保障房工作开展的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工作难度特别大,他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每次在保障房摇号前,为了确保摇号工作准确无误,他都要带领工作人员对摇号家庭的人员结构、所配居室、特殊情况等信息反复核对,经常工作到深夜12点多,而他总是先安排把每个同事都安全送到家后再最后一个离开。

随便算算,这么多年来,他已经累积加班超过了一万小时。但用这些时间,他解决了三万多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善了整个科室的服务程序和管理制度,成就感满满的王晓庆觉得:这班加得不亏!


热心待人,调解纷争

住房保障工作面对的都是困难家庭、低收入人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着对房子的强烈渴求,王晓庆该如何面对他们?  

八角街道的一户居民,由于丈夫突然患白血病去世,留下了没有工作的妻子和上大学的双胞胎女儿,全家人只能住在自行车棚里靠低保度日。

酷暑时节,王晓庆去了解情况时,看到两个女孩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写作业,而母亲则在用力挥动着一把扇子,为女儿们扇风解暑,而她自己的衣服却早已湿透。

王晓庆流泪了,回去之后,他立刻一边向领导汇报情况,一边积极与市住保办进行协调沟通,在两个星期内就为这个家庭配租了廉租房。

还有一次,一个叫大刘的刑满释放人员,一进王晓庆的办公室就对他破口大骂,可没想到走的时候却是高高兴兴的。

原来,大刘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始终租不到房子,带着一腔怒气来的时候,他本以为王晓庆也会敷衍他,说点什么“我们会研究研究你的问题”这样的片儿汤话。

没想到,王晓庆竟然自始至终没说过“研究研究”这几个字,而是非常坦诚地告诉大刘:政府房源有限,目前不能满足他的住房需求,但是,上周休息时他走街串巷,发现有人因为要出国两年,想把房子出租给可靠的人。

王晓庆听说了大刘的情况后,当场联系房主,房主也知道他经常为特困家庭解决住房难题的情况,有他出面做担保,房主也放心,因此不仅同意低价出租,还同意他们明天就去看房,您说,大刘能不高高兴地走出办公室么?

说起找他办事的老百姓,王晓庆是这么看的:

有的是这个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些大病有些重残,他们在社会上找房源找不到,而且也没有这个条件,那找到我们这来了以后,我们就当成我们家里的父母亲一样,就是咱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其实假设我们家里没有房住,不也着急吗?所以我们会一心一意地为他们着想。

这些被王晓庆视为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有三分之一都是老人、离异、抑郁症患者或者是从监狱出来的人,如果您问他们找王晓庆最大的感受,那往往能归结为一句话:他比心理医生还好!

就说小张和他老婆小王吧,由于婆媳不和,两口子被老太太从家里赶了出来,他们只能找王晓庆帮忙。

可他们的情况,王晓庆是没法代表政府帮他们解决住房的,于是他想了个辙,让两口子买5斤苹果去看看老人家。

第二天,小王又来了,说老人不理他。王晓庆便在下班后亲自陪着两口子去了老人家。王晓庆对老人说:“昨天,小王买了苹果给您,可想到吃苹果还得洗、削皮,怕您吃着麻烦,您看,两个孩子又给您买了香蕉!”二老看到王晓庆一脸真诚,怒气一下子就消了不少。

王晓庆趁热打铁说:“您先让孩子们住在这儿,等政府能解决他们的住房,再让他们搬走。”老人也理解他工作不容易,便同意了。

事后,王晓庆也对小两口说:“老人不容易,你们要多尽孝心。”后来,一家人终于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了一起。

还有一位姓杨的大姐,命运也很坎坷。她自己因为乳腺癌而被丈夫抛弃,好不容易盼到女儿结婚,没想到婚后女儿也查出了乳腺癌,女婿也和女儿离了婚。

中秋节万家团聚的时候,母女俩却在家抱头痛哭。这时,王晓庆竟然带着月饼、水果来看她们了!这让杨大姐无比感动,她激动地对王晓庆说:“您解决了我没房住的难题,是我的恩人,也给了我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年来,王晓庆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善意,接待着前来办事的群众,尽己所能地让他们满意而归。

石景山区的住房保障科在他的带领下,先后为31000多户申请家庭办理了审核备案手续,为21000余户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50多面。

2014年12月,王晓庆被查出患有膀胱肿瘤,但手术后一周他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很多人问他:您都这样了干嘛这么拼命?他却憨憨地笑着说:“好多困难家庭还没房子住呢,这不又要摇号了吗?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做呢。”


照顾孤寡,扶弱帮困

对群众的一片热诚是何时种下的因?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在王晓庆那里又获得了多少关爱呢?

王晓庆从小生长在陕西的革命老区,他生于1961年,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而在他刚刚出生不久,母亲就患了乳房恶性肿瘤,生命垂危,是村里的几位婶子大娘用乳汁把他养大的。

母亲常对他说:那时家里人口多、劳力少,经常得到村里乡亲们的接济,你们兄妹一辈子也不要忘了乡亲们的恩德,长大以后要做个好人!

时至今日,王晓庆依然忘不了在他们家第一次断炊时,是邻家的婆婆送来了一碗米,让全家人吃上了热腾腾的稀饭。

从那时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便在他幼小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因此,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先后义务照顾了六位残疾孤寡老人的生活。

就说其中一对残疾孤寡老人吧,他们从小因患白内障而双目失明,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从1996年起,在总参谋部担任助理员的王晓庆,就开始照料他们的生活,陪他们聊天解闷,嘘寒问暖,一陪就是20多年。

王晓庆即将转业时,老两口担心他不会再来了,经常悄悄抹泪,王晓庆知道后便安慰他们说:“大伯大娘请放心,无论走到哪儿,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

退役后,王晓庆和从前一样,每周都抽时间帮助老人买粮买菜、洗衣做饭,妻子管健也经常一起帮忙。

有一年夏天,大伯腰痛病犯了,王晓庆就背着大伯到医院治疗,大伯无法下床,他就端屎倒尿, 守在病床前进行照料。

一年冬天下大雪,为了使老人吃菜不断顿,他下班后冒雪到市场买菜送到老人家,从此每到下雪天他就及时买好菜,摘洗干净给老人送去。

按风俗,大年三十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但是王晓庆已经很多年没有和自己的家人过年了,只要在北京,他都要和老人们一同守岁。

而且每年他还会带着全家领老人一起游公园看庙会、为老人购置新衣,定期为两位老人洗脚修剪指甲。

每个月,他都要和爱人一起带着老人去洗个澡,给老人搓搓背,就连洗浴中心的管理人员都对王晓庆夫妇的孝心赞不绝口。

他的行为深深感动着身边的学生、同事、朋友,大家也纷纷伸出援手为孤寡老人献爱心。

大伯大娘逢人便说:“我们从小靠卖唱算命为生,走南闯北,受尽了苦…还是新中国好啊!我虽然无儿无女,是共产党为我们培养了一个好儿子,我真想睁开双眼看看他!”

身教胜于言传,女儿王睿含从记事起就开始跟着爸爸妈妈做好事,现在她在大学同学中成了有名的热心人:爸爸的行为对我有一种……现在时尚的一句话叫做一种正能量,可以说一种习惯。因为长时间的这样做下来的话,你不去做反而不习惯了。


资助儿童,“自定义”快乐

爱党报恩,从娃娃抓起,王晓庆走遍各地最先联系的是哪里?何时抠门、何时慷慨?他的消费观到底什么样?

童年时期,因为交不起两块七毛钱的学费,王晓庆在一年级只上了三个月,就只能辍学回家带弟弟妹妹了。但他不甘心,天天拉着弟弟、背着妹妹走三里多的路去学校,趴在教室的窗户外边听老师讲课。

看他这样渴望学习,学校免了他的学杂费,他终于又坐进了课堂。期末考试,他这个曾经的“窗外学生”考了双百分,从那个时候,爱党报恩的信念,再一次深深扎根在了他幼小的心里。而强烈的“读书情结”又让他对孩子、对学校情有独钟。

从1980年起,王晓庆随着工作调动,每到一处都会和当地学校取得联系,先后担任了11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共组织了260多场次、共计2.8万多人参加的 “树理想、长知识、强身体、爱祖国、为人民” 的活动。

他还组织四王府、香山、培星三所学校的同学们开展了“扶残助残,心中有他人”的竞赛活动。而且他还自掏腰包、陆续拿出数千元作为这个活动的奖励基金。

在王晓庆担任过校外辅导员的11所学校中,有9所学校被评为县、市级以上的先进单位。

因成绩突出,王晓庆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全国百名少先队事业热心支持者”,获得了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发的一级“星星火炬”荣誉奖章。

1982年,王晓庆担任大古城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时,发现四年级的学生石志鸿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

王晓庆及时买来了学习用品送到石志鸿的手中,并为她缴足了学杂费,使她重返课堂。

1992年10月,他从电视上看到贫困地区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报道后,心里沉甸甸的,从那时起,他便和妻子商定:每月挤出50元,每年资助1名儿童!

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50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啊!就这样,先后有18名失学儿童和困难学生在他的资助下圆了读书梦。

此外,他先后帮助过20多名失足青少年,弃恶扬善、重新做人。王晓庆说:“一个一个帮不过来我就还找了一帮朋友,就是社会上爱心人士跟他们这个交流的时间说我在做这件事,他们也自动地加入这行列,现在通过我们这个做的带动了将近多少呢?270多人。

王晓庆对孩子、对老人很舍得花钱,但是他对自己却很抠:在他当兵的头十来年里,除了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穿过一件自购的衣服和鞋袜。

他和妻子每次上街买菜时,总要等到天快黑、小贩快收摊时再去,因为那时的菜最便宜,有时还会从小贩倒掉的烂菜中捡一些回去,虽然不新鲜,可洗干净了照样能吃。

有的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会让自己过得这么苦,但所谓的“苦”只是别人眼中的标准,按王晓庆自己话说就是:“社会需要热心人,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为群众做好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是啊,他感受到的甜,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这就是一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