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后的事 | 小家大爱,一个退役军人家庭的家国情怀

日期:2020-08-25 20:07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杜帅,男,32岁,2009年参军,2011年退役。2019年作为延庆区退役军人报名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疫情来袭,他又全心投入到抗疫阻击战中,彰显党员军人的本色。这一切都源于他良好家风的传承——一家人相互鼓励、互相支持,用真心真情,书写出小家大爱的动人诗篇。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爸,我想去当兵!”高中毕业工作一年后,杜帅终于说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话。“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想去就去,爸支持你。”杜来民鼓励儿子。

只要是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家人都会支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家人总能齐心协力,共同进退。

在家人的支持下,杜帅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内蒙古边防部队的一名战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就到了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信号的边防一线。那里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无人区,用电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水要从很远的地方用桶运过来,大雪封山只能用雪水做饭。冬天顶着风雪,踩着几十厘米厚的积雪,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训练,夏天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承受着30多度的高温徒步巡逻。但为了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杜帅不仅坚持了下来,还获得了优秀士兵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2011年在执行军事任务中表现突出,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志要向他的班长一样参加国庆大阅兵。母亲虽然心里心疼孩子,但却总是鼓励他,让他安心服役,保家卫国,不要惦记家里。

杜帅的父母与人为善、勤劳质朴、乐观豁达,拥党爱国的情怀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浸润到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深处。父亲在北京开出租,不知道送还了多少次手机、钱包和衣物;母亲勤俭持家,谁有困难都帮一把,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缘,特别是对待公公,虽然是丈夫的养父,但比亲生的还亲,每天三顿热乎饭按时送到炕头上,衣服被褥经常晒洗,80多岁的老人至今身体硬朗,屋里没有一点异味,来串门的邻居都夸老爷子好福气。他们家先后获得了军属光荣之家、延庆区文明家庭和首都最美家庭等称号。


有梦就去追,别让自己后悔

杜帅退伍后,一直保持军人本色,三次被预备役部队召回执行任务,2014年参加的北京卫戍区“建制连”比武考核轻武器操作、射击和3公里越野都是第一名,荣获“战术标兵”称号。



20193月,杜帅接到参加阅兵的通知。10年前在部队,他就错过一次,现在机会又降临了,可他又很矛盾。妻子腰椎受损,正要做手术,两个孩子,一个上幼儿园,一个才几个月,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这一系列问题让他忧心忡忡。有梦就去追,别让自己后悔!困难是暂时的,不用担心我和孩子。”妻子含泪说道。“家里有我和你爸呢,放心去吧,能赶上不容易。”母亲也坚定地说,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他终于向前跨出了一步。

38日,杜帅奔赴预备役某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受阅动作基础考核训练。来到这里之后,他才知道什么是差距,不仅有刚从仪仗队回来的老兵,还有有过受阅经历的班长,唯独他退役十年,队列动作成了“零基础”,只能留在预备队。集训的这段日子,每天都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晚上,他又给自己加了两个小时,补齐短板。教练员经常和他开玩笑:“老哥,差不多得了,实在不行,回家哄孩子吧,何必在这儿受苦”。

越是这样,他越不放弃。训练实行全程淘汰制,不能有一点瑕疵。一次,他发着近39度的高烧,没敢请病假。在梦想的支撑下,通过刻苦的训练,杜帅终于从一名预备队员转正成为一名准受阅队员。

525日,杜帅进驻训练基地,每天都是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训练。三伏天,每天顶着38度的太阳,脚下踩着高温的柏油马路,最难受的就是端着7斤重的枪,一个劈枪动作,原地不动,保持45分钟,一天下来,手都是麻的、木的,练出了老茧、磨出了血泡,每天三套衣服能拧出七八斤的汗水,皮鞋踢坏了好几双。训练的6个月他只回过一次家,每次与爱人通话,他也是匆匆忙忙。

为了解除杜帅的后顾之忧,杜帅的父亲天天接送上幼儿园的大儿子,母亲默默地替他照顾小儿子和手术后的妻子。妻子孟圆敬腰部手术后卧床3个月,婆婆就像照顾亲闺女一样,帮着端尿盆、擦拭身体、洗衣服,天天变着花样给儿媳做好吃的。每天看着婆婆又要做家务,又要照顾家人,孟圆敬心里很不是滋味。能下地了,就偷着收拾屋子、洗衣服,每次被婆婆看到都被数落一番:“说你总不听,要是落下病根可怎么办?快回屋歇着。”孟圆敬拗不过婆婆,只能在心里告诉自己,将来要加倍对公婆好。最让大家着急的就是两个孩子生病,经常半夜、凌晨往医院跑,杜帅的妈妈抱上大的,拉着小的,经常整夜不能合眼,这些她们从不让杜帅知道,让他安心训练。



101日,当杜帅与战友们正步通过天安门的那一刻,全家人的血液都沸腾了,每次说起阅兵,一家人都热泪盈眶。杜帅更是通过阅兵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到身为军人的骄傲与自豪。


关键时刻站出来,到最需要的地方

杜帅完成阅兵任务,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就又加入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宣讲团,深入到乡镇、街道、工委、机关单位等宣讲近20次,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

爸,区里集中医学观察点缺少人手,我想去隔离点做服务工作,可就是放心不下你们。”“身为党员,又是一名预备役军人,关键时刻就得站出来,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家里一切有我。”同样身为党员的杜来民又一次站在了儿子身后。三月中下旬,杜帅又投入到新冠肺炎防控的工作中。



咚咚咚,您好,午饭好了,请您取一下,顺便把垃圾带出来。”“您好,您网购的物品到了,请您拿一下,还有什么需要,及时告诉我。”“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再坚持一下,检测结果出来,隔离期满,没问题我们会送您回家。”……这就是杜帅的工作日常。



323日到620日,杜帅一直在医学观察点服务。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遍遍地重复着送餐、消毒、收垃圾、送快递、代买生活用品等琐碎的小事,一天来回不知要跑多少趟。不能上厕所、不敢喝水,衣服被汗水打湿,身上捂出了痱子。

但最让他难受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每天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见面,两岁的二宝都与他生疏了,但“使命必达”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预备役军人的信条,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都能克服。

不用担心,家里有我”这可能是杜帅与家人视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儿子奋战在一线,我们也不能落后”。母亲向全家发出了“命令”,一家人也在后方与儿子一起战“疫”。



父亲杜来民每天第一个来单位,打水、消毒、收拾办公室,从不马虎,脏活累活抢着干。母亲帅春月及时联系外地租客不要返京,降级后,将租户独立安排在一个小院进行隔离,免除隔离期间的房租,并配合村委会对租户进行监管,帮忙购置生活用品、处理生活垃圾。爱人孟圆敬在做好家庭防疫的同时,积极响应区创城攻坚和垃圾分类的号召,指导家人和孩子进行垃圾分类,家庭厨余垃圾实现零排放。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军人信念已经融入到这个退役军人家庭每一个人的血脉中,面对危险与困难,在国家荣誉和人民需要面前,一家人拧成一根绳、形成一股劲,在点滴中诠释着“小家大爱”的平凡与伟大,用微薄之力守护着家乡。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