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工作→校园 | 转业军官进高校,来听人大学员如何说

日期:2022-03-25 10:32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退役军人教育培训相关政策,特别是积极探索开展转业军官进高校专项培训,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教育培训效果,为推动转业军官顺利转换角色、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1年9月,在全市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承训高校全力克服疫情影响,2021级转业军官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专项培训班顺利开班。根据培训安排,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精心选拔推荐的转业军官,将进入承训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融入式学习。

重返校园,转业军官能否适应?课程进度和难度如何?工作和学业是否需要兼顾?

今天为您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军转”学员的校园生活。


军转”新闻班——郑卫东同学:郑卫东就职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曾服役于武警交通部队,30年军旅生涯,参与过十几次抢险救援行动,包括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和深圳“12·20”特大滑坡事故救援等,荣立个人三等功。



问:您认为课程安排强度如何?

郑卫东:我认为课程安排比较科学。虽然强度不大,但也谈不上轻松。课程安排上,老师给我们留出了时间空隙,让大家可以及时吸收消化所学内容。



问:对于目前的课程安排,您认为实用性如何?对今后工作有帮助吗?

郑卫东:我认为目前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练习,对今后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对于此次培训班,您是否满意?

郑卫东:对于此次培训我很满意,也达到了自己心中的预期。

来到人大后,学院领导非常关心我们这批军转学员,与我们谈心交流,让我们心里很温暖。陈姓洪、甘光千等各位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为了我们的学习操心费神,尽力帮我们衔接和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及时解决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同时,为了让我们这批学员能够跟上学习节奏,授课老师也对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

比如,教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李沁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鼓励我们回答问题,还会鼓励我们和本科生共同编组完成相关作业。在老师们的引导带动下,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收获很大。


:从部队到地方,再到如今走进大学校园,您有哪些感触?

郑卫东:我是当兵后再考的部队院校,没有地方大学的经历,内心一直有个未圆的“地方大学梦”。这次不仅来到大学,而且来到的还是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圆了自己内心的“地方大学梦”,让我倍感荣幸,也倍加珍惜。

我是19893月入伍,2019年转业,从军三十年。这三十年,我从一名懵懂少年成长为武警部队一名团职警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武警支队政委,可以说,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如今转业到地方,面对全新的开始,我们军转说得最多的就是“清零前行”。这次到人大脱产学习,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军转干部的关怀,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拿出军人的作风,学到真本领,为继续前进奠定坚实基础。



后记:

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著名学府,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大学。自2019年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中国人民大学达成合作以来,今年已经是第3年合作开展专项培训。

三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拿出新闻学和法学两个王牌专业,为大家搭建学习平台,打造精品课程,提供优质资源,为深入推进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工作、积极推动构建我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