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京畿大地的英雄坐标

日期:2023-10-26 14:18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北京市推动英雄烈士褒扬纪念工作发展见闻

扫码进入“北京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

写在前面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印发通知,正式启用全国统一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标志及标识牌。在首都北京,1100余处烈士纪念设施,将陆续挂上新的标志及标识牌,让纪念设施更加熠熠生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记录着英烈的不朽功绩。近年来,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门机构、完善褒扬纪念工作制度、深化京津冀协作,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京畿大地,感受英雄烈士褒扬纪念工作的坚实步伐。

“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全覆盖

实地纪念向“云端”缅怀延伸

今年9月开学季,一辆“红色专车”驶入北京汇文中学,拉开“全民国防教育月”活动序幕。活动中,该校“彭雪枫班”的同学们为彭雪枫将军雕像敬献鲜花,重温英雄事迹。在“红色专车”上,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观看英烈宣传片、开展英烈知识有奖问答活动。

1926年,19岁的彭雪枫在北京汇文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领导北京东城的学生运动。1944年,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1984年,为纪念这位英雄校友,汇文中学在校园内为他树立起一座雕像。

和彭雪枫将军一样,革命战争年代,北京有大批青年为拯救民族危亡奉献青春热血。学习英烈事迹,铭记英烈牺牲奉献。如今,北京市不少校园内修建了烈士纪念设施:“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北京大学师生中的83名革命烈士,背面碑文中记录的第一位就是革命先驱李大钊;“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3位校友……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烈士,更是校友师长。校园内的烈士纪念设施,就是生动的红色教科书。”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结合“红色九月·开学季”活动,深入清华大学等建有烈士纪念设施的学校,讲述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

传承英烈风骨,挺起民族脊梁。北京市烈士纪念设施众多,分布广泛,为做好保护管理工作,更好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北京市进一步摸清“红色家底”,持续挖掘、收集、整理北京地区牺牲的著名烈士史料事迹,整合烈士纪念设施,推出“北京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

打开电子地图,即可了解到全市重要烈士纪念设施准确定位信息。点击任意一处纪念设施,均显示点位、简介、实景图片等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设施现场风貌。电子地图设有纪念设施、纪念活动、英烈事迹、烈士英名录等版块,市民不仅可以了解相关信息,规划祭扫路线,还可以点击“进入祭扫”按钮,采用“献花”“祈福”“点烛”、留言寄语等方式线上祭奠革命先烈、致敬英雄模范。

今年,电子地图全新升级改版,将天津市、河北省的重要纪念设施纳入进来,群众可通过电子地图参观三地烈士纪念设施,缅怀先烈。截至9月底,已有214.6万余人次参与网上祭扫。

用心用情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讲好首都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活”起来的纪念设施,正成为市民与英烈跨时空对话的重要平台。

专家委员会贡献锦囊妙计

建立修缮保护长效机制

秋日,八达岭烈士陵园,翠柏挺拔、肃穆幽静。9月30日,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延庆籍老战士、军烈属代表,延庆区各界群众、学生代表等200余人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缅怀烈士丰功伟绩,汲取不忘历史、开拓未来的精神力量。

“修缮后的陵园干净整洁,祭奠环境更加庄重,还能更好地了解烈士事迹。”看到陵园新变化,烈士亲属王俊兴十分欣慰。

八达岭烈士陵园地处长城文化带保护范围,为纪念延庆籍和在延庆战斗牺牲的烈士而修建。此前,由于多种原因,陵园管理不规范,纪念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

八达岭烈士陵园的情况不是个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市先后有1.6万余名烈士牺牲,一些修建于不同时期的烈士墓、纪念碑等纪念设施,由于自然风化及年久失修等原因,墓碑陈旧、碑文褪色,宣教作用大大减弱。

为此,2021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管理维护暂行办法》,建立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维护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明确修缮项目分类和专项补助资金使用范围、标准、补助比例,并对申报条件、申报文本、申报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

“以前申请修缮资金,需要跑不少部门。有了这个文件,程序更清晰,审批效率更高了。我们申报八达岭烈士陵园修缮工程时,很快争取到了资金支持。”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

2022年清明节后,延庆区正式启动陵园修缮工程。修缮后,24个无名烈士墓设立了墓碑,3个老旧风化的纪念碑亭换成了大理石材质,英烈纪念墙得到扩建。

两年多来,北京市多次投入专项补助资金,对全市烈士纪念设施和革命纪念场馆进行提质改造。昌平烈士陵园打造“智慧陵园”系统,开通VR实景展示、语音讲解、网上祭奠等功能,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红色平北  海陀丰碑——平北抗日斗争史实展”,首次展出平北抗战史上的转折点——西坡会议相关文件,展现党领导平北军民英勇抗日的光辉历程。

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进一步推出多项政策措施,让烈士纪念、烈士祭扫、英名录编纂、烈士评定、纪念设施保护等各项政策制度更加衔接配套,为烈士褒扬纪念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烈士褒扬纪念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度高,需要进一步汇众智、凝共识、聚合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利用首都人才资源优势,成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邀请来自国防大学、北京大学等军地单位的31名专家组成智囊团队,为新时代首都烈士褒扬纪念工作贡献更多锦囊妙计。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说队原队长林燕燕就是其中一员。加入专家委员会后,她多次围绕讲解词撰写、礼仪规范、发声技巧等内容,对全市英烈讲解员进行专题培训,提升讲解的感染力。

从“通武廊”“房涞涿”到京津冀

跨省域协作驶入快车道

今年清明节前夕,河北省石家庄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时,发现在正定县常山陵园和行唐县北窦庄烈士陵园安眠的7位北京籍烈士,还没有找到亲属。

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启动京津冀烈士褒扬工作合作机制。他们分析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根据烈士身份、埋葬地点等信息进行寻访,并在媒体发布寻亲信息。

“侯玉生烈士,察哈尔省延庆赵家庄人,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四旅十二团班长,1947年在解放正定战斗中牺牲。”根据烈士的信息,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通过比对村庄搬迁记录、走访老村长,在朝阳区南磨房乡找到了侯玉生烈士的亲属。时隔70余年,烈士终于与亲人“团聚”。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三地许多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事业和共同的家园献出了宝贵生命。由于村居变更、家族迁徙、姓名音字对应不准等原因,烈士寻亲较为困难,亟需三地通力合作。

今年4月,为深度融合京津冀三地红色资源,提升烈士褒扬纪念工作质量,京津冀三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立足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共同签署《京津冀烈士褒扬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省际合作。协议签订后,三地不仅继续合作为烈士寻亲,还开放共享英烈事迹、革命史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展褒扬领域人员交流培训。

早在协议签订之前,京津冀就已经开始了“通武廊”(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退役军人工作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今年7月7日,在北京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了“房涞涿”(北京房山—河北涞水—河北涿州)退役军人工作协同发展签约仪式,三地共同筹划协作事宜。

平西抗日根据地包括“房涞涿”、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等地区,是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在党的领导下,平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顽强的抗日游击战争,涌现出赵然、晋耀臣、“老帽山六壮士”等一大批英雄志士。

“当时的房涞涿是一体管辖,许多抗战时期的老物件散落在三地村落,保存在老兵家中。三地在红色文化交流方面一直有合作,我们经常跨区域寻访。”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郭伟介绍,近年来,由房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三地合作抢救性挖掘了一批平西抗战时期史实资料、抗战旧址。他们寻访抗战老兵,记录口述历史,保存珍贵的影像资料。许多老兵拿出珍藏多年的旧军装、信件、报纸等物件,无偿捐赠给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

“你若记得,我便活着。”京畿大地将永远铭记英烈事迹,高举永不熄灭的火炬,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

图①:北京汇文中学“彭雪枫班”学生代表重温彭雪枫将军的英雄事迹。谭馥天摄

图②:北京市延庆区第四小学学生在八达岭烈士陵园向延庆烈士英名录敬礼。张彭程摄

图③:讲解员深情讲述牺牲在密云的抗日英雄白乙化烈士的事迹。杨鑫淼摄

本版制图:扈  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