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宣讲 | 西城军休老兵宣讲团系列活动一

日期:2025-05-09 10:17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111.jpg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西城军休老兵宣讲团于近期正式启动系列宣讲活动。谢丽、卜金宝、王曙光三位宣讲团成员分别走进机关支部、军休所和军营,为在职党员、军休干部及官兵带来了一场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精神盛宴,让红色精神在讲述与聆听中激荡传承。


真实的白求恩


在军休在职一支部的宣讲现场,宣讲员谢丽以《牢记先烈遗志   传承红色基因》为题,深情讲述了母亲与恩师白求恩大夫的感人故事。她的母亲作为抗战时期的医务工作者,曾是白求恩大夫身边的医疗器械护士,通过她的亲身经历,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白求恩形象——他不仅是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位心怀大爱、坚韧不拔的革命者。作为国际主义战士,他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私奉献,直至献出生命。



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谢丽的讲述让白求恩成为有血有肉的“医者”,还原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鲜为人知的细节——他会为伤员转移贡献出自己的马匹,还亲自蹲下来让伤员踩着自己的肩膀上马;他努力学习中文,只为更精准地询问伤员感受和说出医疗器械的名称;他对医疗人员的任何错误都是零容忍,把一丝不苟的精神坚持到底;他第一个站出来为伤员献血,不放弃任何挽救生命的机会……

谢丽的讲述中透着对老一辈医者仁心的敬意。现场党员表示,这种从家庭记忆看历史的视角,让红色精神更具代入感,原来英雄故事离我们这么近。


  谢  丽  

1969年入伍,2001年退休,西城区军休九所军休干部。摄影、诗词、文章等作品被《北京日报》《解放军报》《军休之友》《军休天地》等刊物刊载。文章《我的珍贵嫁妆——记载着革命先烈遗志的宝贵遗物》在北京市军休安置事务中心庆祝建党100周年“百篇主题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革命者的智慧人生


在军休七所和十一所,宣讲员卜金宝带来的《信仰》和《百位开国将军的长寿之道》引发热烈共鸣。作为军报记者,他走访过300多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发现“精神富足”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宣讲中,他分享了多位开国将军的生平事迹和养生之道。他提到,很多将军经历过九死一生,却能笑对人生风雨,秘诀就在于对信仰的执着。这些革命前辈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生活中也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年过九旬仍精神矍铄。



“将军们常说,长寿的秘诀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卜金宝的讲述生动有趣,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贴近生活实际,深受老同志们的欢迎。台下白发苍苍的军休干部频频点头,掌声中既有对战友的怀念,也有对初心的共鸣。

  卜金宝  

1974年入伍,2016年退休,西城区军休六所军休干部。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团长;1977年荣立二等功;1979年获“二级英模”荣誉称号;1979年被北京军区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2009年被表彰为“全军先进老干部工作者”;2019年被表彰为“感动山西十大国防新闻人物”;2023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采访过300余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应邀在军内外做报告400余场。




战火中的英雄赞歌


在军营,战时一等功臣王曙光以亲身经历为年轻战士们讲述了西南边疆保卫战中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王曙光放弃了在国防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申请到前线。在战场上,他不幸被炸断双脚,但他却以顽强的意志重返生活,并始终坚守军人本色,他的宣讲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战士。



“在炎热、潮湿、狭小的猫耳洞里,战士们每天只能吃压缩饼干和黄桃罐头,吃喝拉撒也全在洞里,睡觉只能蜷着腿。每位战士脖子上都带着‘光荣弹’,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王曙光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故事让战士们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宣讲过程中,现场多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战士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以英雄为榜样,苦练本领,保家卫国。


  王曙光  

1983年入伍,2018年退休,西城区军休一所军休干部。1987年12月,在西南边疆保卫战中任“李海欣高地”见习排长,荣立战时一等功;2017年八一建军节,作为49名现役英模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祝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2024年,荣获北京十大榜样人物。



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远年轻


从白求恩精神的本土化解读,到开国将军的智慧人生,再到新时代军人的使命传承,西城军休老兵宣讲团用各具特色的宣讲,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脉络。当掌声一次次响起,那不仅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激荡的回响——它提醒着每一个人: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远年轻。


素材来源:西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