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谁说雷锋精神无传人?来听老兵故事!
日期:2023-03-13 10:00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毛主席在评价雷锋时,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雷锋、做好事,很多时候可能都只是一闪念的选择。
但在咱们北京,却有一支武警部队的官兵,坚持每周六上街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近60年,您是不是觉得很不简单?
不仅有武警部队官兵坚持长年做好事,还有一位个体户大爷,坚持做了40年好事,并且还把它当成了一项事业,您是不是觉得更不简单呢?
小熔炉班:让“雷锋精神”一脉相传
1960年1月8日,雷锋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逐步成长为了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而驻扎在白纸坊的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三支队,也有一个叫做“小熔炉班”的光荣集体,他们与雷锋也有着不解的缘分。
故事要从1963年说起。
那年3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原北京军区某部的班长王国礼想到了一个学习雷锋的好主意:他用微薄的津贴买来了一个修鞋机,走上街头义务为群众修鞋,这一修就修成了典型。
第二年,王国礼便作为学雷锋先进分子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而他所在的班也被授予“小熔炉班”荣誉称号。
从那时起到今天,连队几次经历重大任务的洗礼和编制体制改革,但学雷锋却逐渐固化成了“小熔炉班”的传统。
在那里,新兵下连后的第一堂政治教育课,时任指导员就会把新战友们带到荣誉室,在雷锋塑像前庄严宣誓,指导员在讲解“小熔炉班”光荣传统的同时,也让新战士们感受到浓浓的仪式感和使命感。
而新兵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和生前主要经历,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自己的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每月根据大家的学习情况,中队还会评选出“学雷锋先进个人”。
每到周六,只要不与训练和勤务冲突,“小熔炉班”的官兵都会扛起红旗、带上器材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战士们可不只是帮群众修鞋了,他们的服务范围早就扩展到了修自行车、修电器、测血压、免费理发、进行便民咨询等等,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而且,为了更好地提升战士们的便民服务水平,中队还定期邀请地方专业人员进军营开展培训,努力把便民服务做到专业化、系统化。
几年来,中队开办了30多次电脑、厨师、网络维修等方面的培训课,好几十人都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厨师证书,各类小能人更是培养了300多人。
您看,为了帮助别人,顺便还实现了自我提升,这不是双赢么?
小熔炉里出雷锋,鱼水深情好传承
当然,在当今这个年代,在繁华的街头公开表示自己在学雷锋、服务群众的人,除了会获得赞扬,也有可能会遭到质疑。战士们会如何面对不同的声音?
小熔炉班的第37任班长在一次开展学雷锋活动时,曾亲耳听到过几个路人经过他们身边时,不屑地说:“这些战士是为了出名声!”
这种话自然会让战士们委屈,也会让很多新战士觉得比较害羞和无所适从。但是,战士们也知道:评论越尖刻,他们身上的责任也就越艰巨。
负面的评论只能让他们越发地感受到:学雷锋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要带动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
一次学雷锋时,一位战士看到一个路人准备把手中的垃圾丢进绿化带,他及时赶上去接过了垃圾。路人看到后,先是吃了一惊,然后连连道歉转身离开了。没想到不一会儿,这位路人便带着孩子回来了,指着官兵为孩子一字一句地解释什么是雷锋精神。
而对于老街坊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战士们的日常,每次在街头见着了,都会热情地打声招呼——“又来学雷锋啦”,这样的话总会让战士们暖融融的。
当然,这支服务队并不只是在街头服务,他们还经常到驻地周边的军烈属和孤寡老人家里看望慰问,那些老人对待小战士们也像家人一样亲热。
就说一个叫薛晓雄的战士吧,他第一次慰问的对象是93岁高龄的老党员马凤山,他到老人家里后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之后每半个月都会去一次,一坚持就是两年时间。
老人把小薛当成了自己的“干儿子”,看薛晓雄字写得不好,老太太还专门为他买了钢笔、字帖,让他把字练好,冬天怕小薛冷,还给他买了新的毛衣。
这样鱼水情深的故事,在“小熔炉班”还有很多,正是一茬茬战士们的无私奉献,使得这支中队与驻地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共育关系。
中队还主动与西城图书馆、牛街民族敬老院、回民小学等单位建立了共建对子,定期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打扫卫生,为小学生宣讲雷锋精神和国防知识,带着学生们开展“学雷锋日”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
其实说起来,雷锋的本职是战士,日常助人只是他的个人习惯,而听从国家召唤、参与各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活动才是他的使命。1960年8月,他曾参加过上寺水库抢险救灾任务,带病连续奋战了7天7夜。
而他这种忠于使命、勇上一线的战斗精神,在“小熔炉班”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中队在担负北京南站巡逻防控任务时,哨兵裴达松发现一名男子神色慌张,看到哨兵后转身就跑,裴达松立即高喊“站住!”,并且大步上前控制住了那个男人。
就在男人极力挣脱的时候,裴达松运用过硬的擒拿动作,再次将他牢牢控制住,随后一名年轻女子匆忙跑过来,边跑边喊着“抓小偷”,后来经过调查,正是这名男子偷了她的手机和钱包。
由于执勤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老兵退伍时,裴达松被全票推选为“小熔炉班”班长。
除了日常执勤,小熔炉班还担负着神秘的货币押运任务。押运任务主要以火车运输为主,然而在一列列“闷罐车”里押送货币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那毕竟不是有空调的客车,夏天车厢里又湿又热,蚊虫还多,冬天又冷到滴水成冰。
由于空间狭小,战士们只能睡在一箱箱货币上。虽然头下枕着“金钱”,但是官兵心中始终想的是任务,眼神中始终保持的是警惕。
自从担负押送任务以来,中队圆满完成任务3100余次,足迹遍布32个省市,行程数百万公里,谱写了一曲“金山百座心如水,长路万里铸忠诚”的生动乐章。
多年来,由于任务完成出色,中队连续19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11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9次,被誉为“流动金库的守护神”。
宋薛宣:普通锁匠 不普通的经历
在北京的大兴区,有这么一位叫宋薛宣的退役老兵,40多年来,身为锁匠的他做了无数的好事。是什么动力让他成为了志愿服务的排头兵呢?
宋薛宣——今年66岁的他,是北京大兴宋记开锁服务中心经理、区政协委员,也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其实,老宋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老家在山西的稷山县。那么,他又是怎么来到北京、并扎根大兴、学了一辈子雷锋的呢?
这就要从老宋年轻的时候说起了。
宋薛宣出生在稷山县的一个穷苦人家,15岁以前甚至都没有吃过饱饭,1976年,19岁的他为了能当上兵,竟然向部队提交了一封血书!
那时,他想法很简单,当兵一是为了吃饱饭,二是为了能有点出息。最后,他总算如愿进入了军营。
当年正好赶上部队开展“学雷锋”活动,他也按照部队要求,开始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积极为周边的群众做好事,帮助身边的战友修修补补。
在军营的那几年,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学到了很多技能,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1978年,因为表现出色,宋薛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荣立三等功。
常言道:“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1983年,宋薛宣退伍回到了山西老家,然而,他很快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境地:在部队学习的修锁技术,回到老家后竟然无处可用,家里盖房又欠了一千元的外债。
那时他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可唯独就是没有钱。儿子过周岁生日时,困扰他最大的问题竟然是不知道能请亲友吃什么。
穷则思变,宋薛宣不甘心这样下去。他决定到北京闯一闯!宋薛宣回忆说:
我是1984年来的大兴,那时候比较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啊?因为我就带5块钱来的,工商局的侯春哲把他们家的粮票还有他的衣服,小孩的衣服,都送给我们。那会儿吃饭要粮票的,没有粮票都不给你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兴人帮了我,我要用行动来回报大兴这些帮助过我的人,回报给收留我的热土。
陌生人带来的温暖,让宋薛宣更笃定了学雷锋的信念。1984年创业之初,他就开展了针对现役军人、残疾人、70岁以上老人配钥匙的特殊优惠。从此之后,宋薛宣便将“学雷锋”的热情持续至今。
1987年7月20日,为了纪念八一建军节,宋薛宣组建了大兴个体户学雷锋义务服务队。
而说起建立这个服务队的契机,也和雷锋有关。原来,那一年在一次活动中,宋薛宣见到了雷锋当年的战友乔安山,当时乔安山问了他一个问题:
他说你看这一个操场您扫,能扫多长时间?我说给我4个小时,他说两个人呢?我说两个人三个多小时吧,将近十个人呢?我说乔老您什么意思吧?就是记着啊,把你所做的事给大家讲出来,让大家听完了,嗯,很明白,大家跟着你去做,这你不是就有力量了?你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了吗?
乔安山的一番话让宋薛宣豁然开朗,他明白了:学雷锋很重要,但弘扬雷锋精神、播种公益火种更加重要。
回到家与几个弟弟商量之后,他们又联系了几家个体户,便一起成立了第一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开始为社区、街道、学校、农村和部队定期展开免费服务。
老宋学雷锋 永远进行时
救火救人,扶老助困,40年来宋薛宣和他的服务队到底做了多少好事?
从宋薛宣的开锁铺开业至今,他已经从居民家中救人救火将近二百多次,就说有一次吧,他外出修锁,路过一个小区时听见有人喊救火,他便毫不犹豫地冲上了楼,找来毛巾捂住口鼻后,便不顾满屋的浓烟和熊熊大火钻了进去。找到躺在地上的老人后,他硬生生把人拖了出来,也因此吸入了过多的烟尘,嗓子被熏得哑了大半年。
消防队员将火扑灭后告诉他:着火处有一个被烧得非常烫的煤气罐,说他胆子太大了,如果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宋薛宣才感到后怕,吓出了一身冷汗,而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救人是他身体的本能反应,他已经习惯了用生命的全部热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00年,在一次助残座谈会上,宋薛宣听说北臧村有个失明六年的老人,明明通过治疗可以康复,但却因为出不起治疗费,宁可一辈子拄着拐杖走路,也不去医院。
宋薛宣听完后,直接站起来说:老人的手术费用由我一人承担!
那一年,他获得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奖金2000元,他又把这些钱全都捐给了孤寡老人和残疾人。
2003年非典,宋薛宣带领全家人对黄村地区三百多部公用电话义务消毒77天,行程八千多公里,按他的话说,这叫:“家中有难,我们有责”。
同年8月,他还把自己的家腾出来作为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中心,让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
这么多年来,这个中心已经接待了数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有人说他傻,因为如果把房子租出去,一年少说也能挣个好几万,但宋薛宣的想法是:只要大兴区能出现更多的雷锋人物,他愿意当一辈子傻子。
2008年6月,宋薛宣住的小区物业与业主没有续签合同,物业的提前撤离让小区管理变得一片混乱,宋薛宣就带领家人对小区进行义务管理,搞卫生、拉垃圾、甚至自己花钱修电梯,每天还会花30块钱雇一个看大门的门卫。
在他的管理期间,又为小区的两个单元楼修建了两条无障碍爱心通道,就这样一直坚持了4个多月,直到新物业接手管理。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宋薛宣虽然刚做完手术,但还是一个电话就打到了居委会,希望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他的儿子和服务小队的队员们都觉得他疯了,劝他好歹拆了线再出门,可怎么都劝不住。
最后,还是老伴了解他,跟孩子说:“你爸爸不是属鸡的,而是属驴的,他是共产党员、是军人出身,想干的事一定得去干,谁也拦不住,让他在家里是呆不住的。”
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他们全家人和队员们都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从大年三十直到疫情稳定,他们一直坚守在一线。寒天冻地,冷风刺骨,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
做好事都拼了命了,自然也会有人质疑宋薛宣这是在作秀。
然而,谁能坚持作秀40年呢?
也正是这40年的无私奉献,让周围的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折服了:就说近二十年来吧,老宋带领家人,年年都会放弃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的机会,义务在街头驾车夜巡,监督鞭炮燃放,义务打扫碎屑;
宋薛宣(右一)除夕夜义务巡逻
从2001年至今,每年他还会参加为期20多天的大兴考试中心义务值班,就是为了防止到时间打不开试卷保密柜,耽误了考生的宝贵时间。
您想,要是有人真的乐意这么作秀,就算真是装的,您是不是也得点个赞啊?更何况他们是如此的真心实意呢!
如今,宋薛宣的学雷锋义务服务队已经从1987年的六、七个匠人发展到了今天的一百多人,参与者有教授、医师、企业老板等等,此外,还有10个大中小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小分队,参与服务的人已扩展到了数千名。
对了,现在人家可不叫“小队”了,而是发展成了北京市大兴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协会,而老宋呢,则一直带领着这些志愿者们,深入到社区、农村、部队、学校、街头开展理发、修锁、看病等免费服务,服务对象累计达到了百万人次,成为了大兴街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宋薛宣常说:“小事不小,善莫大焉。”可以说,无论是小熔炉班的故事,还是老宋的事业,都在告诉我们:再小的善举,只要坚持做下去,都会变得伟大,再平凡的事情,也都会变得不再平凡。
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我们才可以欣慰地说:60多年前,那个从绿色军营里流传出来的雷锋日记,一直在被我们的军民一起,书写着精彩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