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北京退役老兵学雷锋近60年,他的初心在何处?

日期:2023-03-05 18:47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人民有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决不能袖手旁观”,这么铿锵有力的演讲,出自我们所有人都很熟悉的一位年轻的军人——雷锋。


      又到了三月,在这个大家熟知的“学雷锋月”里,雷锋的名字又一次被全国人民高频率地提起。不过您知道吗?有的人并非只会在这一个月里举起“学雷锋”的旗帜去做好事,他们一做就是一辈子。


      在咱们北京,就有这么一位退休老兵,坚持做了将近60年的好事,他是谁?都做了什么呢?


退休闲不住 坚持助他人


      这位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别人的忧愁当作自己忧愁的老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孙茂芳。


      2014年,时年72岁的他,被中宣部主办的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授予“当代雷锋”的荣誉称号,一位老人到底做了什么,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呢?


孙茂芳


      孙茂芳退休前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副政委,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哪怕已经七十多岁了,只要有空,他总要去看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薛俊玲母子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时,他们相识于一件小事。薛俊玲回忆说:“因为什么?学校不是组织看电影吗?让交钱,我说没有,这孙茂芳不是那个学校校外辅导员吗?老爷子就带着那个学生就这么着直奔我们家去了。”


      当孙茂芳了解到薛俊玲没有工作、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后,他就时不常地来到薛俊玲家,挑起了照顾这对儿母子的重担。这一帮就是十多年。薛俊玲说:“送衣服,送粮食,送油,米,鱼,肉,没有他想不到的。”



      2011年,薛俊玲搬到了一个廉租房小区,离孙茂芳住的地方开车要一个多小时。也是在这一年,她查出了癌症。


      孙茂芳在继续照顾母子生活的同时,又积极为薛俊玲求医问药,薛俊玲回忆:“每次来都是带好多药,你看这抽屉里全是药,我老说他就好像就跟亲爹似的,真的,你说谁能帮你这十来年,给孩子弄这么大。”


孤寡老人的“亲”儿子


      像薛俊玲这样的困难家庭,孙茂芳先后帮助了11个。长期以来,他近一半的工资都用在了扶贫济困上。到底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爱上了助人为乐呢?


      孙茂芳出生在浙江象山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时,母亲离开了他,临终前给他留下了三个字:做好人。1964年,22岁的孙茂芳参军入伍,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向雷锋同志学习,母亲与军队的双重教育,让“做好人、做好事”成为了孙茂芳一生的价值取向。


      孙茂芳居住的地方,独居的老人比较多。或许是幼年丧母的缘故,他身上似乎一直有着要为所有孤寡老人尽孝的情怀。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孙茂芳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先后照顾了18位孤寡老人,还为其中的8位老人养老送终。


孙茂芳和老人


      王炎大娘,是孙茂芳照料时间最长的一位老人,前后一共17年。老人生前脾气古怪,疑心也比较重。孙茂芳给她买来西瓜,她嫌不甜;买来牛奶,她嫌凉;喂的水稍微热一点,她就骂“你是不是想烫死我?!”


      面对老人的刁难,孙茂芳也委屈过,但调整心态后,他依然像亲儿子一样对老人不离不弃,特别是在老人骨折卧床的四年间,他每天都去老人家里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慢慢地,老人终于被感化了。


      事实上,她一直藏着一个小本子,上面用英语把孙茂芳为她做的每一件事都记了下来。临终前,她坚持要把自己名下的四合院和十几万的存款留给孙茂芳,却被老孙谢绝了。


      为老人料理完后事后,孙茂芳就再也没有踏进过那个他进进出出17年的小院。孙茂芳说:“她活了90年啊,她讲了多少话,然而把最后三个字留给了我——好人,大好人,我就满足了。”


      十多年前,在街道组织的一次学雷锋活动中,孙茂芳认识了身患多种疾病的孤寡老人张美玲。他对老人说:“你身边没有亲人,我就是你的亲弟弟,有困难尽管找我。”


      从此,孙茂芳照料了她整整13年。一天,老人对孙茂芳说:“听社区主任讲,你退休前是个师职领导干部,给我这个老婆子整天洗衣做饭、倒屎倒尿的太掉价了。”


      可孙茂芳却对她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服务不好才掉价,群众才会看不起你。”


      几句贴心的话,终于让老人开心地释然了。临终前,张美玲拉着孙茂芳的手说:“你是我这辈子最亲的人,感谢你照顾我这个老婆子这么多年。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给你,院子里那棵石榴树是我专门留下送给你的。”



医院览众生 四处传温暖


      在医院工作的特殊环境,也让孙茂芳接触到了不少病困家庭,又有多少病人接受过他的帮助呢?


     在多年前初夏的一个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孙茂芳。他开门一看,一个陌生的青年正站在他家门口哭呢。


      让进屋后,一问才知道:这位青年曾经在南京军区某部服役,1998 年武汉发生洪灾时,已经退伍的他又穿上了没有军衔的军装,回到部队参加抗洪抢险,还为灾区捐了500 块钱,但他却在抗洪抢险中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这几年病情越来越严重。


      这次他是专门来北京看病的,可没想到看病的3000块钱竟然在火车上被偷了!这下,吃饭和住宿都成了问题,危难之际,他想到了“京城雷锋”孙茂芳,便四处打听找上门来。


      听他说完事情的原委,孙茂芳赶紧到洗手间给他调好洗澡水,拿出自己的衣服袜子让他换上,让老伴到厨房给他做好饭菜。就这样,小伙子在孙茂芳家住了整整一个星期,孙茂芳不仅掏钱为他看病,还陪他逛了逛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留了影,临走时又给了他500元路费。



      2001年6月,孙茂芳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生命垂危的13岁小姑娘。这个孩子家住河北农村,身患糖尿病,为了治病,全家把能卖的东西全卖了,陪床的父亲也没钱住旅馆,就只能在医院的水泥地上打地铺。


      孙茂芳看了十分心疼,当即就拿出了300块钱给孩子买药,还每天从家里给她带饭带牛奶,之后又为孩子的父亲安排了住处。这位老农民拉着孙茂芳的手感动得眼泪直流。


      几天后,孙茂芳在中国政法大学作报告时,提起了这个女孩的情况,在座师生当即募捐了6000多元钱送到了医院。最后,在孙茂芳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帮助下,女孩终于康复出院了。


孙茂芳为患病女孩发动捐款


      如今,当初的小女孩早已成家生子,一个穷苦不堪的家,也已经迎来了幸福,这就是孙茂芳最大的快乐。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医院里,孙茂芳曾经帮一位85岁的老八路洗澡,老人抱着他呼喊:“雷锋没有离开我们”;还有一名女教师因为重病生命垂危,住院期间孙茂芳带3名护士为她陪床,有一次他们发现病人床底下有一堆脏衣服,孙茂芳就亲手把它们洗干净了,女教师感动得大哭。出院后,她又活了四年,临终前,她把雷锋的相片和孙茂芳送她的两支钢笔放在了梳妆台前,让她的妈妈永远保存下去,说这是对孙茂芳最好的感念。


家人理解 同担重任


      为助人,出钱又出力,家人真的没意见吗?哪些事转变了家人的态度?他们又做了什么登上了《纽约时报》呢?


      孙茂芳的老伴儿叫叶宝娣,她对于丈夫学雷锋的行为一开始是毫不知情的。直到她慢慢发现孙茂芳开完工资总是不拿回家,自然就产生了疑心。


      最早是在1980年左右,她知道丈夫每个月的工资能有七八十块钱,可是每次拿回家就只剩下了二十多,叶宝娣就开始质问了:你说你的钱都花哪儿去了?总得有个名目吧?


叶宝娣


      孙茂芳这时候才向老婆交代,自己的工资都用来照顾附近的困难老人了。一听这钱倒是没用在什么不正经的事儿上,妻子自然松了口气,而且她也很支持丈夫助人为乐的行为。


      只不过,日子久了,无奈的事儿还是很多:就说有一次吧,叶宝娣给丈夫买了一件白衬衫。孙茂芳拿到衣服以后便问她是在哪儿买的。后来,叶宝娣去看望丈夫照顾的高云志老人时,老太太一直夸孙茂芳帮忙买的褥子暖和,叶宝娣一问才知道,原来孙茂芳拿到衬衫后,直接跑到商场把衣服退了,自己又加了3块钱,给老人买了床褥子。


      其实,两口子自己节省点,叶宝娣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她实在不忍心为了帮助别人而苦了自己的孩子。当时家里也不富裕,有一次,孩子馋了,对她说好久没有吃过炖鸡了。于是叶宝娣发了工资之后直接买了一只小鸡给两个孩子炖了。


      没成想,孙茂芳回家一看:呦,竟然有现成的鸡汤,高兴坏了。原来,医院里有个小战士手受了伤,刚做完手术,他希望把这只炖鸡直接送过去给人家补补。


      叶宝娣当场就急了——自己孩子还吃不够呢,怎么还总想给别人送去呢?最终,孙茂芳还是没有听老伴儿的,趁着老伴儿不在,直接把一整锅鸡都给小战士送去了。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叶宝娣何尝不会同情老弱孤苦的人呢?当时在南门仓社区有个特困家庭,小孩子刚刚上学,父母却都下岗了,一家三口人每顿饭就吃两个馒头,分一根黄瓜。


      这种情况,别说孙茂芳了,连叶宝娣也不忍心看下去。后来,孙茂芳给这个家里的孩子付了学费、买好了书包、文具等,孩子才得以正常入校学习。


叶宝娣也是医院社区的党员志愿者


      再说回刚才提到的高志云老人,她的人生也很凄苦:明明生了四个儿子,但竟然都先她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送了四回,最后全家就剩下了她一个人,叶宝娣听说后也觉得老人太可怜了,于是每天下班后,在给自家买菜的同时,也会给老太太带去一份。


       孙茂芳更是告诉老人:“您记着,您还有个儿子活着,叫孙茂芳,他会照顾您一辈子!”


       从那以后,孙茂芳对老人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老人说在家很闷,他就和儿子把自家电视搬到了老人家,连续8年陪老人看春节晚会,连续11年给老人送饭、按摩。


      为了实现老人看看天安门的愿望,1987年国庆节,孙茂芳全家推着老太太走上了北京街头,专门去了天安门,孙茂芳的女儿负责给老人拍照。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照顾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太太,这个画面还引来了外国媒体的关注,“全家人”的合影,就这样登上了《纽约时报》。



      老人去世后,遵照她的遗愿,孙茂芳将她葬在了八达岭东山坡的一棵小松树底下,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全家人去祭奠。孙茂芳说:“老人活着,我当她的儿子,老人走了,我还是她的儿子。”


初心不改 雷锋精神行万里


      故事讲到这儿,相信您也看出来了,有孙茂芳做榜样,他的全家人也都受到了影响,那么,这家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还做了什么事呢?


      孙茂芳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银行工作,小儿子在某商场工作。刚才的故事您也听到了:从他们小时候起,孙茂芳就经常带着两个人去帮助别人。


      为了调动起全家人学雷锋的积极性,从1997年开始,孙茂芳还建立了一个“家庭助困基金”,要求全家人每个月都从工资中拿出两三百元,之后每月的投入又增加到500元、1000元。


      现在,他和老伴退休多年,收入明显减少,但孙茂芳认为,宁可自己日子过得紧巴点,也要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感受到人世间的亲情和温暖。


     他家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却摆了一张“救急床”。这张床曾经帮助过200多名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2012年,当女儿教会他上网、开微博之后,孙茂芳更是通过网络解决了全国三十多位患者的燃眉之急。


      他为西部捐药、为修路捐款,从家庭助困基金中拿出39万元资助了38位失学儿童和特困家庭,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达到了48万元。


      相信您肯定也听说过这样的打油诗:“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确,对于有些人来说,学雷锋不过就是一个走形式的事儿。孙茂芳也渐渐意识到:一花独秀不是春。于是,他开始理直气壮地用自身事例为雷锋做起了“活广告”。


      从2000年开始,孙茂芳走出京城,实施起了“雷锋精神万里行”计划,他去了河北、内蒙古、湖南、浙江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会联系当地劳动模范共同为民排忧解难。而他总是随身揣着一摞名片,走到哪儿发到哪儿。名片上除了个人照片,还有电话、网址、邮箱,他的学雷锋行动绝对是高调的。



      高调做事,自然会遭遇偏见和误解。有一次,孙茂芳坐火车去石家庄作报告,有两个青年看到他胸前挂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张口就说:“这人怎么傻里傻气的?”孙茂芳便理直气壮地回答:“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傻子’太少了,只要我们的社会多一个这样的‘傻子’,就会多一分正气,多一缕新风!”一席话,说得两个青年连连向他道歉。


      虽然有误解和非议,但孙茂芳的行为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孙茂芳陪着一位盲人妇女到同仁医院看病,上了出租车不久就发现方向不对,质问司机后,司机竟理直气壮地吼了一句:“现在社会上哪有好人?!”盲人妇女听了,立刻激动反驳了他、并哭着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孙茂芳是在帮她过马路的时候认识了她,得知她丈夫下岗、孩子交不起学费、全家每天只能到菜市场捡菜叶吃饭时,孙茂芳便决定每月支援她家100元,还定期到她家帮忙做家务、带她去同仁医院看眼睛。


      司机沉默着听完了故事,立刻掉转了车头。到医院后,他死活都不收钱。而当孙茂芳他们从医院出来时,发现司机竟然还等在外面。回去的路上,孙茂芳给他讲了自己学雷锋的体会,并且动员他也加入进来。


      下车时,小伙子非要让孙茂芳为他签个名,还说:我之前总以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丢了,现在亲眼看到您这位“活雷锋”,我打心眼里感动!之后,他也加入了学雷锋小组。



      还有一次,孙茂芳外出作报告归来,由于劳累过度,他骑自行车时摔倒了,刮碰了一辆奥迪,划出了一道印痕。司机把他带回公司,要他赔3000 块钱。公司经理了解情况后问司机:“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京城活雷锋’孙茂芳!不要为难好人了,我们还要好好向老孙学习呢!”


      近些年来,孙茂芳的行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他的学雷锋档案馆被北京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众也越来越理解他、支持他。


      现在,我们都很喜欢用“初心”这个词,如果您想问孙茂芳这一辈子的初心,我觉得他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回答:“我22岁当兵,22岁入党,我入党申请书写得很清楚:要为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奉献一生,我的承诺要兑现。”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