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故事会丨清华女高材生携笔从戎加入导弹部队,后悔了吗?
日期:2023-02-16 10:41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为更好地打造新时代双拥创建首善之区,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交通广播(FM103.9)推出双拥宣传栏目-双拥故事会,由交通广播资深主持人为大家讲述双拥人物事迹、红色家书、军旅风采、双拥史话等。
播出时间:每周一9:30-10:00
敬请收听!
清华才女去当兵 只为梦想
文章一开始啊,我想请您试想这么一个场景:您是一个寒窗苦读十来年的女同学,长得不差,学习更是不赖,考上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全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王晓丽
确实,王晓丽一点都不傻。她自打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直品学兼优,多次获得过奖学金,作品还参加过专业的展览。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会、院团委都干得风风火火。体育运动也没落下,人家还是跆拳道队的成员呢。
那这么一个如此融入校园生活的姑娘,为什么又突然决定参军呢?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其实对我来说,参军一直是一个从小的梦想,小的时候看到电视上的军人,手握钢枪、保家卫国,就特别羡慕他们。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王晓丽的爷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但是后来再也没有回来……或许她的家族血脉里就流淌着保家卫国的热血与激情吧……总而言之,一切条件在2009年10月的一天走向了成熟:那天的清华园里挂起了一个条幅,上面只有六个字——“好儿女,当兵去!”
这六个字就像是一声殷切的召唤,唤醒了王晓丽心中埋藏了很久的梦想。
于是,王晓丽二话不说,直接去报了名,经过一系列的体检、政审、面试,她如愿以偿的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成为了2009年在校入伍的大学生士兵之一。
王晓丽军装照
当然,就像咱刚才说的那样,从她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就不断有人问她“为什么——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清华大学不上要去部队受约束?你就擎等着后悔吧!
可王晓丽却自信满满,因为在她看来,她的选择不仅仅是圆梦,也是想代表清华学子、甚至中国青年尽一份责任。
她知道,新时代的国防必须要有一批热血青年为之付出,青春既然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能热血一把呢?而“为祖国去当兵”,这应该是所有热血青年的选择中,最有价值的那一个了吧?
就这样,凭借着一股子冲劲和倔劲,王晓丽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绿色方阵。
梦想当“大脑” 现实很残酷
来到军营的那一刻,王晓丽就见识了部队作风的严格。有一次,就是因为上厕所没向班长报告,她被狠狠训了一顿。
回忆起新兵连的日子,王晓丽喜欢用电视剧《女子特警队》做对比,她觉得那时候的日子和电视剧很像,她也一直在用里面的女主角耿菊花来鼓励自己,要让自己做一只不断前行的“蜗牛”,用朴实忍耐和坚韧不屈,赢得胜利的掌声。
新兵连结束后,由于训练成绩突出,王晓丽很幸运地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在机关中,她的工作偏向文书方面,虽然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她总觉得不“过瘾”。
她觉得,在机关里是没法体会到真正当兵的感觉的,这甚至让她觉得很愧疚。于是,她主动向领导提出想去基层连队锻炼的愿望:她想当一个好兵,更想当一个能打仗的兵!
领导很支持她的想法。于是,2010年8月,她来到了第二炮兵某基地训练团,那个团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女兵:她们平均年龄23岁,几乎全都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有的还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
在王晓丽加入之前的5个月,也就是2010年3月,这群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女兵正式组建成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而王晓丽所到的基层,就是这个女子发射单元。
当时,团长问她想学什么专业,她反问道:“什么专业最难?”她后来了解到:导弹1号手的操作台是导弹发射车的“大脑”,是最具技术和操作挑战性的工作。而且只有1号手才能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把“巨龙神剑”送上九天。
这个岗位要求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心理沉稳,以往一般都是由干部担任的。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晓丽却把“当1号手”作为了自己最大的愿望。
可是,1号手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当、找个人就能干,那还能叫“1号”吗?况且王晓丽已经比别人晚来了5个月,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不,第一次理论考试就直接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她只考了54分。
挑灯夜战不怕苦 奔赴高原我最酷
54分的打击着实不小,不过王晓丽知耻而后勇,她开始打起了与理论知识的“持久战”。
为了背记电路,王晓丽把不懂的问题记在本子上,休息的时候去问战友,战友不懂的就去问男兵师父。一个“号手就位”动作,她每天要练上百次;复杂的指挥控制操作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半寸高的作战靴后跟,被她磨平了两双,补了又补。
就这样,她很快追上了战友,两个月后,在专业考核对抗比武中,她三次夺得第一名。
此时的王晓丽,不但让女兵们由衷钦佩,就连干了10多年的男兵老号手也对她刮目相看。就这样,王晓丽如愿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连的“1号发射手”,登上了高大的导弹发射车。
2011年7月,女子发射单元奔赴西部高原某地执行实弹发射任务。这是王晓丽第二次踏上高原、到西部执行任务。上次她还只是一个学习观摩者,而现在,她是以1号手的身份要亲自参与发射了!
高原的气候非常恶劣,为了能尽快适应高原的环境,王晓丽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四点钟起床训练。广袤的戈壁滩上荒无人烟,甚至连路都没有,她们要在这样的地方压平地面、挖沟建渠、支起帐篷。
这些女孩二话不说,挥舞着大铁锹,铆足劲干了起来。到了晚上,她们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山下已经搭起了5顶结实的帐篷,12人合住一顶。第二天一早,她们又开始搬运钢筋、挥动铁锹搭建车库……高原天亮得早,黑得却特别迟,经常到晚上10点多才彻底入夜。
而且这里的紫外线非常强,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下来,姑娘们的脸都被晒脱了皮。就连蚊子也“不甘寂寞”,纷纷赶来考验她们。王晓丽曾自豪地说,她的“最高纪录”是一巴掌拍死6只。
然而,所有的辛苦在她们看来都是值得的。雪山底下,帐篷排排而立,每天晚上站岗的时候,王晓丽都能看到高原繁星璀璨的天空,那是她见过的最美的夜空。
不过,最美的夜空下,也会充满遗憾。在实弹发射前两天,王晓丽所在的第三套发射单元接到命令:她们的发射单元被定为备份单元,也就是说,她们虽然会与其他两套发射单元一样执行所有的发射操作,但是,能真正发射导弹的却不是她们。
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王晓丽不明白,她们所在的发射单元的考核成绩是最好的,她们抽中的发射车性能也是最好的,甚至在预发射练习时,王晓丽还因为细致的操作发现了一次设备故障,避免了一次发射事故发生。所以,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团队会成为备份呢?
部队领导也怕她们想不通,专门找大家谈话,告诉她们:被定为备份,说明她们单元的技术过硬,因为备份之后再无备份。说白了,备份才是最后的王牌!最终,王晓丽和战友们理解了部队领导的苦心,更明白了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
发射当天,当在耳机里听到“1号退出发射”的口令时,王晓丽完成了退出操作,和战友们走下了发射车,看到另一个阵地的导弹腾空而起时,大家还是忍不住掉下了激动的热泪。擦干眼泪后,王晓丽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她明白:荣誉是属于集体的,自己仍需努力!
重返校园 灵感不断
2011年12月王晓丽带着个人二等功的荣誉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回到了清华校园。两年的军中生活,让这个阳光女孩挖掘出了自己的无穷潜力。
退役后,王晓丽被保送读研,毕业后,她又以过硬的素质在几十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她说:“我是在2011年退伍返乡,回到学校之后因为还没有毕业,然后就继续学业。整个的变化就是为人师长,你要做学生的示范、榜样,所以你的一言一行就要特别谨慎。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辅导员不久,就赶上新生入伍军训。进行队列教学时,王晓丽发现一名教官的某个动作示范得不够到位。她立即找到教官沟通,并主动为学生们示范。
教官还挺奇怪的,一个辅导员怎么懂这些?当了解到王晓丽在部队的经历后,教官和学生们都非常佩服。军训结束后,王晓丽所带学生组成的队列方阵,被学校评为优秀方阵。
每天晚上10点多,都是王晓丽最忙碌的时候,因为同学们总喜欢向她倾诉自己的心声,有了困难也都是第一个找她解决,而王晓丽在关键时刻也从没掉过链子。
就说一年暑假吧,王晓丽带着6名学生到西藏参加社会实践。其中一个女生的手提包被两个歹徒抢走了,就在歹徒攥着石块威胁大家不要上前时,王晓丽挺身而出,机智地与歹徒周旋,最终将包抢了回来。这件事过后,王晓丽在学生中的威望大增。
辅导员要服人,除了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王晓丽所学专业是纤维艺术,两年的军旅生活不仅没有耽误她的专业,反而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退役复学后,她以军营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五彩从军梦》和《浓浓迷彩情》,以新颖独特的创作方式入选了国际壁画展和国际纤维展。
筑起军旅梦 传承兵力量
留校任教后,王晓丽主要负责学校国防教育和国防人才的培养工作,并承担起了学生军训、运动射击、国防类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课上,她坚持德育渗透,课下,她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她也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兵味”的老师,获得了清华大学林枫教师奖、清华大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清华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奖、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
2017年,王晓丽作为主要咨询教师,创立了“八一”工作室,为有意向到国防领域就业的同学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帮助同学们了解军队建设和国防相关的行业,至今工作室已经服务了近两千人。
在学校征兵工作中,王晓丽也发挥“老班长”优势,带领退伍同学组成了清华征兵宣讲团,深入院系进校征兵宣讲,帮助志在国防的青年学子走向军营。学生入伍后,她会主动带队到部队看望学生,学生退伍后,她又会协助他们融入学校。
其实说起来,清华自打建校起,就有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每年征兵季,都会有很多清华学子选择携笔从戎,其中有一个北京姑娘让王晓丽印象深刻。
那个女孩和王晓丽一样,对军营有着无限的憧憬,因此刚刚大二,她便报名参军,一心想加入号称“海上蛟龙、陆上猛虎”的海军陆战队。
女孩的家人当然是一百个舍不得——海军陆战队啊!那是一般的部队吗?吃的苦肯定比普通部队要多得多!为此,女孩的家人特地找到了王晓丽,希望她能劝劝这孩子放弃这个念头。
但是王晓丽却反而以自己为例,与女孩家人进行了深入交谈,最终说服了他们。那个女孩最后也以优异的成绩如愿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并且在部队表现优秀,被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
可以说,王晓丽成为了学生和军营、国防中间的领路人,她把国防责任展现给普通的同学,又把一批批志在国防的同学送往军营。在一个名叫“小丽的炊事营”的微信群里,有近两百位清华退伍大学生士兵,“小丽姐”就是他们共同的亲人。
王晓丽曾经说:“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两件事一个是上了清华,一个就是参军。因为经过部队的锤炼,不管是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好,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部队赋予我的忠诚、勇气、血性和荣誉,让我整个人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部队改变了王晓丽,王晓丽也带着从部队继承的“兵力量”,在校园里坚持着立德树人。2022年,她被评为了 “北京榜样·最美退役军人”,我想,看完今天文章的朋友一定会相信:这份美丽而光荣的称谓,她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