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守护烈士,守护历史的丰碑

日期:2021-10-09 10:17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

革命老区延庆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沙塘沟村党支部和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延联合县政府,都诞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如今在这片热土上,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

2019年,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开始有专人负责烈士褒扬工作,由于工作人员都是女性,20218月在局党组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

她们平均年龄只有33岁,奋战在烈士褒扬工作的不同岗位,用柔弱的身躯、坚毅的性格,逐步构建起延庆区烈士褒扬工作的“全链条”体系,守护着英烈,守护着妫川大地上的历史丰碑。



寻找带烈士回家,让亲人团聚


自成立以来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山间的土地寻找烈士的遗骨

守护队队长耿书慧介绍:找到烈士的遗骨并安葬,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现在,散葬在山间的烈士遗骨基本上都被保护起来了,我们的工作重心也开始向为烈士找寻亲人侧重。

在延庆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2168名烈士其中大部分烈士没有家属信息“带烈士回家”是守护队每名队员的心愿更是刘倩倩的主要工作

她把烈士当做“亲人”为“亲人”找亲属,不仅是责任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详实信息是寻找烈士亲属的基础但因历史久远、知情人少烈士人员数量较大让整理工作变得越发困难

越是困难,越是说明这项工作迫在眉睫。”刘倩倩说。工作中队员们入村走访,了解烈士信息,建立“一烈士一档案”,业余时间也不忘收集线索,点滴积累起1623名烈士信息,丰富了烈士档案内容。“档案中多写一个字,烈士离家就能更近一步。”

从收集信息,到主动出击,“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搭建起从“线下”到“线上”、从延庆“一点”扩展到全国“各面”的立体化的寻亲平台。不仅与周边赤城、怀来、宣化等城市形成“烈士信息互通”网,更通过微信群与全国各地互通有无。

寻找烈士遗骨不会停下脚步找寻烈士亲属永远在路上“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共为13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因为种种原因,有些烈士已经没有了亲属,有些暂时还未找到亲属。但无论何时,我们永远都是他们的亲人,永远会守护着他们。” 守护队队长耿书慧说。



保护让烈士纪念设施肃穆安详


八达岭长城脚下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584名烈士2021年,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再次启动了维修保护工作这是区退役军人局成立后第二次维修

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副队长王娜介绍:如今在硬件设施维修保护方面,延庆区已经形成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分级维护、区级协同的完善体系。

一身运动装、一双登山鞋是王娜的装备她接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把22处烈士纪念设施走一遍

把每个纪念设施的实际情况摸透,才能精准维护。2020年,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出台《延庆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的落实方案》,在分级管理、提质改造等方面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提供政策保障。

资金是维修的前提保障。“每笔维修烈士纪念设施的专项资金都必须花在刀刃上。”王娜说。2021年,全国启动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工作,守护队的队员分组1天就跑完22处烈士纪念设施,在乡镇的协助下,拟定维修方案。这项工作,延庆走在了全市前列。

之所以这么快完成任务,是因为守护队的队员们把功夫下在平时,早就形成了“提前谋划、分批维修、全部覆盖、共同合作”的工作模式。


记录让精神丰碑熠熠生辉


搜集、整理、保管、陈列烈士遗物和事迹史料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软实力”指标。

说起这项工作,“妫川巾帼英烈守护队”队员夏霖最有发言权,她在平北抗日战争烈士纪念馆专门负责编研工作。她阅读大量史料,撰写、改编平北抗战故事10余篇。核实一个时间、一处地点,经常要翻阅十多本书籍。

20204月,80多岁的徐振田老人看到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关于征集国家级抗日英烈的公告后,找到了夏霖。徐爷爷的父亲徐智甫就是牺牲在延庆的烈士,曾任昌延联合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为父亲申报第三批国家级抗日英烈,是徐爷爷的愿望。之所以找到夏霖,是因为她手里的资料最全,了解的情况最多,更有一股子“钻”劲儿。

经过材料整理、上报、审批,最终2020年公布的185位国家级抗日英烈中,徐智甫烈士成功入选。



赓续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2021年,以党史教育为契机,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统筹联合大庄科红色教育基地、千家店三同教育基地、八达岭古长城、玉渡山平北军分区司令部遗址和岔道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第一批4条高品质全域化的精品党史学习、红色教育深度体验路线,形成了延庆红色文化的特色品牌。

作为延庆红色主阵地的平北也与时俱进一家“红色文创驿站”获得不少青年人的青睐它不仅为党员群众提供学习阅读的空间也通过一枚书签、一个钥匙扣让游客把延庆的“红色文化”带回家

4条红色体验路线、原创京剧《海陀山中一枝花》、红色书籍《烽火海陀》、平北文创小产品……大到一次红色体验之旅,小到一枚文创钥匙扣,延庆区依托烈士纪念设施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将党史学习、旅游资源、文化创新赋能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