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落实强体系,六力齐发树品牌——西城区努力开创服务保障新局面
日期:2021-01-12 10:08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西城区坚持立足首都核心区职责定位,自觉践行“红墙意识”,以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为契机,大力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及15个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部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点,什刹海街道入选全国20个精品服务站。
(1)坚持统筹谋划与多点发力相结合,组织构建有向心力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成立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委常委、武装部部长,区政府副区长分管主抓全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关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基层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全区各街道、各社区分别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服务站,由街道工委书记、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站长,形成党委领导下“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亲自办、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全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服务体系谋篇布局。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全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考评实施细则,梳理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标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主管副区长带队多次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街道、社区检查,使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建设工作“一贯到底”。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用线上学习、讲座培训、互评互学等形式,广泛开展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城区建成1个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5个街道和259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用于退役军人服务、活动的场所面积6640平方米,安排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经费983.12万元,基本实现“五有”“全覆盖”。
(2)坚持全面推进与培树标杆相结合,体系建设有创新力
以“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固根基、扬优势、强弱项,推动服务体系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运转”。规范实体化运转,开展服务中心(站)建设情况“回头看”,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组织街道、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实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打造“一街一品”。各街道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实际,将传统工作项目、特色工作做法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有机融合。广外街道成立“军桥”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整合辖区优势就业资源,推出系列精品服务项目,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广内街道立足“老兵”需求,深入打造“老兵之家2.0”版本,联通社区“老兵驿家”,实现退役军人办理服务保障事务不出社区。什刹海街道建成“1+22”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矛盾调解不出院门、诉求化解不出社区、法律服务不离家门”。月坛街道构建“3456”全周期服务模式,打造从新兵入伍到入伍慰问、再到退役服务以及退役后的追访全周期、全流程式服务。此外,西长安街街道“红墙意识”引领退役军人服务,白纸坊街道“窗帘约定”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柳荫街社区“柳荫精神”深化军地军民共建等特色服务品牌正在打造中。
(3)坚持发挥作用与荣誉激励相结合,思想引领有凝聚力
以“思想政治工作年”活动为抓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凝聚退役军人干事创业。引导鼓励广大退役军人赓续部队优良传统,争当先锋模范。搭建老兵服务社会平台,成立“首都老兵”西城区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下辖“矛盾化解分队”和“社会服务分队”,统一标识,规范管理,通过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进一步亮明老兵身份,实现自身价值。目前累计有1000余名退役军人参与地区矛盾化解、帮扶援助、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工作。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理事会等形式,推选热心地区建设的老兵作为代表,深入参与辖区服务老兵的决策议事,发挥老兵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基层政府感知老兵需求的渠道。选聘优秀退役军人担任退役军人事务特邀监督员,有序参与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政风行风监督、意见建议反馈、政策法规宣传等方面工作。
培树优秀退役军人典型。西城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副所长陈卫华同志被授予2020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牛街枫桦社区党委副书记朱永昆《铁肩战“疫”“枫桦”正茂》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开展的“走进新时代退役军人——不忘兵之初 模范'兵支书'”微视频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兵书记”董正民、转业干部顾玲入选《北京退役军人风采录》,充分展示出退役军人永葆本色、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身边的学习榜样。
(4)坚持氛围营造与暖心行动相结合,尊崇关爱有亲和力
以尊崇服务为工作理念,浓厚拥军崇军氛围,通过暖心关爱行动,打动“兵”心,赢得“兵”心。
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组织开展“遇见、看见、听见身边最美退役军人”系列活动,为29位退役军人战疫“英雄”制作事迹画册,编写《我的战疫故事征文集》,编录《退役不褪色,奋进新时代》“兵书记”“创业先锋”系列光盘,弘扬先进典型,传播退役军人正能量。
营造政治文化氛围。加强退役军人服务场所政治文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凸显军的特色。打造退役军人“荣誉室”、“光荣榜”、“光荣墙”、文化广场等政治文化阵地,加强政治文化宣传,充分诠释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要求,激励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
发挥品牌示范效应。以什刹海街道“柳妈妈饺子队”、西长安街街道“穿军装的社区主任”等特色双拥活动为引领,推动形成柳荫红墙、爱国拥军新风尚。持续开展“红墙卫士”、“好军嫂”等评选活动,激发现役军人和军属的自豪感。
开展尊崇活动。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上门送喜报,春节送“军味儿”春联。“八一”建军节印发《致西城区广大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一封信》,让尊崇之光进入千家万户。认真落实新兵入伍“四尊崇”、退役返乡“五关爱”要求,让参军受尊崇、退役受尊重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常态化走访慰问。落实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机制,坚持普遍慰问和重点慰问相结合,持续做好“六必访”,和退役军人经常沟通联系、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拉近情感和心理距离,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退役军人的心坎上。
(5)坚持整合资源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精准服务有执行力
以满足退役军人需求为导向,发挥三级服务保障体系优势,整合内外多种资源,针对不同人群分类施策,努力为退役军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整合场地资源。充分利用街道党群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场地资源,设立专门的退役军人活动空间。牛街街道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及各社区活动阵地,设立“老兵活动室”、“退役军人书香驿站”、“老兵谈心室”等多个场所,场所内设置富有军味的展示墙,彰显军的风采。
整合服务资源。整合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医疗救助和劳动就业部门政策和资源,织密退役军人困难帮扶工作网络。开通区法律援助中心退役军人绿色通道,优先为退役军人服务。各街道建立业务部门与服务站点联动机制,整合辖区服务资源,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落实。椿树等街道在图书借阅、电脑培训、舞蹈健身等方面为退役军人群体提供无偿或低偿优惠服务。
精准帮扶退役军人。对有特殊困难的退役军人“一人一册”建立台帐、“一人一策”制定措施。金融街街道服务站在信息采集时了解到一名入伍新兵的家庭困难后,通过匹配政策、协助联系红十字会等开展结对帮扶,让其在部队安心服役。什刹海街道在一名退役军人居无定所、生活困难之时伸出援手,多方协调帮助解决临时住所,落实帮扶政策,发放救助金1000元,并提供专业法律援助,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范矛盾激化。
助力就业创业。开展失业情况、就业意向摸底调查,建立人员信息和就业岗位信息清单。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点对点”就业指导,加强岗位适应性培训、技能培训。联合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打造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为就业创业提供智力支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广泛动员地区优质企业,结合退役军人特长和综合素质实际,为他们“量身定岗”。
(6)坚持矛盾预防与攻坚化解相结合,权益维护有战斗力
以“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目标,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及时了解诉求,与“进千门入万户”“敲门行动”相结合,增强基层服务站动态感知退役军人诉求的能力。落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基层联系点制度,定期走访基层服务站点和重点服务对象。引入专业力量,建立“三师一员”工作机制,设立退役军人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公益岗和人民调解工作站,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诉前调解对接、化解家事纠纷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成功化解多名退役军人的心结,实现“事心双解”。 攻坚化解矛盾,积极响应诉求,实现退役军人合理诉求的“秒级响应、分钟处置”。落实领导包案制度,与政法、公安、信访、网信、人社、民政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合力推动问题尽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