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军休所成长记——顺义区军休办工作纪实
日期:2019-10-31 20:03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2016年、2018年顺义军休办在全市军休服务机构星级评比中,连续两次被授予“四星级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荣誉称号,这是属于整个顺义军休大家庭的荣誉。
● 星级评定前
一、大力推进军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星级军休家园。
军休文化是军休工作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新时期军休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一)文化建设凝聚军人情结。文化是创建和谐的灵魂。我们秉承“大力发展军休文化,建设和谐军休家园,提升军休工作品质”的目标,倾力发展和谐军休文化。庭院文化突出一个“军”字。军休所大门处悬挂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手书,院内墙体采用三军仪仗队壁画造型,弘扬革命传统、追忆峥嵘岁月,使军休干部倍感亲切。楼道文化突出一个“雅”字。我们开展楼道文化建设,形成摄影作品楼道文化,丰富了军休干部精神和文化需求,成为工休和谐相融的纽带、和谐军休社区建设的示范。办公文化突出一个“新”字。院落墙壁展示军休干部活动照片,进入办公室,各项工作任务、规章制度一览无遗,现代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建立了“顺义军休微信群”和军休干部资料数据库,实现了办公现代化。
(二)硬件建设倡导高品位。环境和谐是军休和谐的重要条件。我们以“营造和谐环境,建设绿色家园”为目标,以“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活动内容、提升服务档次”为重点,在文化活动建设上提供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经过几年的规划,各种游艺室、书画室、阅览室、荣誉室、健身室等应有尽有,实行全天候、无假日开放。书法、摄影、京剧、计算机、门球等多门类协会或娱乐组织,让军休干部在文体活动中丰富晚年生活。
二、创新服务理念,激发资源活力。
我区独居、高龄、病重军休干部逐年增加(80岁以上军休干部46人,常年卧床20人),目前已占我区军休干部总数比例的50%。军休干部个性化的需求给我们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军休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现状,如何为军休干部做到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我们从大局着眼,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最大限度挖掘社会力量服务军休。
三、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
共驻共建打造资源共享,军休服务“社会化”。顺义军休办与建北社区和双拥社区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为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干部提供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为军休干部使用地方文体活动设施、场所、便民店等提供方便。同时,我区多名军休干部积极参与社区义务活动,成为社区义务治安巡逻员、校外辅导员、担任社区楼门长等,有的曾多次被评为十佳志愿者,有的被评为社区“五星级义工”和“优秀安全巡逻员”,有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报投稿,成为社区的文化活动骨干等,增强了军休干部在社区的影响力,推进了军休院区与居民社区融合、军休人与社会人融合。
● 星级评定后
通过星级军休机构评比,打破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样的局面,全办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氛围。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各项服务措施、服务制度得到全面完善,各项工作得到量化,做到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具有特色的军休服务,锻造了一支为军休干部服务的团队,细化了服务内容和责任,将服务对象按照关心照顾型、娱乐活动型、管理教育型、联系沟通型分类服务,满足了休干的不同需要,开展了以打造“责任军休、文化军休、道德军休”为重点,实现了自身结构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到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针对丧偶、空巢、失独、高龄、重病、卧床、失能的军休干部普遍建立了联系包户服务和定期走访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军休服务管理水平,巩固维护和谐了工休关系,推动军休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 面临的问题
顺义区军休办现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军休干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办军休干部干中75岁以上的人员占70%。由于他们年岁越来越高,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下降,有的常年卧床,有的不方便出门。如何组织这部分人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活动成为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分散居住人员日益增多。根据住房安排方式的不同,建办初期,我办在军休集中住宅楼外住居的人数不多。随着军队住房制度的改革和自购房情况的增多,截至目前,我区有接近一半的军休干部在顺义城区、农村,甚至外区、外省分散居住。居住的分散,为日常管理工作,如通信联络、组织开展活动、了解人员情况、提供日常服务等,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散居军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走访、发放学习资料需要较长的时间,组织开会往往半数以上的同志参加不了,组织活动较为困难。再加上我所军休干部因年龄逐年增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现有人员中,年龄与健康情况也是参差不齐,如开展外出参观活动,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干部我们只能安排近距离甚至本区范围内活动,而相对年轻、身体状况尚可的老干部,他们则希望能开展较远途参观。因此,在安排军休干部活动中,也较难取得一个平衡点。
三、服务内涵不够清晰,观念较为滞后。
建办以来,我办的服务管理工作,一直是“保姆”式的服务模式。长期以来,这种服务模式已在大家的头脑中形成,他们已经依赖这样固定的模式,习惯方方面面的事情,都由办里大包大揽,虽然国家对军休所的职责早已明确规定,但就管理与服务内涵而言,该管什么,如何管;就服务而言,服务什么,怎么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都没有相对明确的界定,以致有的该管的没管好,该服务的没很好到位,从而某些方面还是不能得到老干部的完全认可与满意。
● 今后工作构想
一、要进一步加强职工队伍自身建设。近几年来,我办职工队伍人员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年轻同志陆续加入到为老同志服务的行列,在干部队伍中占的比例较大,他们与老一辈相比,从思想认识、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强他们对军休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举办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切实加强军休工作人员对军休政策、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工作人员都成为“政策通”和“活字典”,不断提高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职工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军休干部服务,
二、要进一步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要把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作为军休工作的核心工作和政治任务,首先要落实好政治待遇,建立完善老干部联系、通报情况、走访慰问、阅读文件、参加重要会议、座谈听取意见等制度。保证老同志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全市政治经济形势、城市建设的新进展,使军休干部的思想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其次要把他们的生活、医疗待遇落实好。生活待遇是老干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认真贯彻执行,落实医疗保障,每月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军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和生活补贴,此外,还要关心好离退休干部的日常生活,为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他们实际困难。
三、针对散居休干增多特点,不断改进服务管理方式。
根据散居军休干部逐年增多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如下措施以增强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强与散居人员的联系。过去,在散居人员少的时候,坚持每年对散居休干普遍进行一、两次走访比较容易,但现在随着散居人员增多,单靠集中走访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少数量多批次地走访、电话联络等方式加强联系,保证随时了解和掌握其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对住居相对集中的军休干部党员,成立党小组,平时开展活动以党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更新观念,融入社区多向交流。
一是联系社区资源进所服务,延伸服务领域,发挥军休干部的自身优势和利用所内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实现双赢和互补,如鼓励军休干部主动到社区接受家政、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主动到社区的机关、学校、企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双拥”教育、团结互助教育。二是主动与社区群众开展文化交流、体育比赛、扶贫济困等活动。同时邀请社区群众和相关组织到军休办进行参观、文体比赛、座谈联欢、对口服务等,以便军休干部逐步将军休所当成自己的“家”的同时,也把所在社区当成自己的一个大“家”,常来常往。三是大力开展资源共享、思想共育、机制共创等携手创建活动,活跃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扩大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