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即名,他们将永远被人铭记
日期:2021-04-09 15:33 来源: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大中小
每一座烈士墓都有一段故事。峥嵘岁月,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浇开胜利之花,将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时光飞逝,烈士的背影渐行渐远,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逐渐模糊。他们的名字可能会被遗忘,他们的功勋却永远被人铭记。
红星,是他们共同的标志
地点:八宝山人民公墓
苍松翠柏间,40位烈士军人长眠在八宝山人民公墓。在满园碑林中间,烈士的墓碑并不突出,唯有墓碑顶部的红色五星鲜艳夺目。
“向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致敬,一鞠躬……”在公墓代祭服务组负责人刘堃的带领下,几位工作人员脱帽肃立,向韩立功烈士夫妇致敬。
韩立功烈士墓是八宝山人民公墓唯一的一座“抗日英烈”墓。在工作人员到来之前,烈士的家属已经来祭扫过。工作人员单膝跪地,从上到下轻轻拂拭,将墓碑重新擦洗了一遍。刘堃将手中的白菊掰成花瓣,撒在烈士墓前,又将写有“致敬英雄”的红色纪念标牌摆放端正。
根据墓志铭记载,韩立功生前为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第十二团三连的文化教员。他将地下党的联络处设在自己的诊所中,从事敌后抗日工作,1942年光荣牺牲。韩立功的妻子王义芬深明大义,在丈夫去世的这一年,她送长子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他们的长子也牺牲在了前线……直到1994年,87岁的王义芬老人逝世,与丈夫合葬在八宝山人民公墓。
清明前夕,八宝山人民公墓的工作人员经过梳理摸排,共确定了40座烈士军人墓。这些烈士和军人的事迹并不广为人知,甚至连墓碑上都没有详细介绍。有的墓碑因为时间久远,甚至连碑上的文字都已经模糊。确定英雄身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墓碑上的红五星。
确认了40座烈士军人墓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发现,有的烈士没有后代,已经长时间无人祭扫。今年,八宝山人民公墓组织专人祭扫英灵,并将寻找烈士墓、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延续下去。
刘堃为英雄们设计了简单的祭扫仪式。在仪式上,工作人员对墓碑重新进行描红,并放置纪念标牌。刘堃说,这样做既是为了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也是为了提醒前来祭扫的市民,清明扫墓时,能够为英雄们也鞠上一躬。
无名勇士的身份探寻从未停止
地点:长青生命纪念园
没有名字,没有照片,只有一座纪念碑矗立在长青生命纪念园的松柏之间,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背后,是一段发生在70多年前的往事。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某部与国民党顽固势力在京郊双桥地区发生一次激战。在战斗中,29名战士壮烈牺牲。由于部队转移,29名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均无从查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双桥农场烈士牺牲地树起了一座纪念碑。1989年,朝阳区修建双桥革命烈士陵园,并重修纪念碑。直到2011年3月,双桥无名烈士纪念碑移至长青生命纪念园重新建设。
29名无名烈士,倒在了胜利的前夜。其后不到一个星期,人民解放军就解放了北平。根据原双桥革命烈士陵园的记载,这场战斗发生在农历腊月二十八的夜间,即1月26日。而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月31日,也就是大年初三。当地老人回忆,当年部队指战员和乡亲们一同装殓了烈士的遗体,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身份、生平事迹方面的材料。
70多年来,关于这些无名烈士身份的探寻工作一直未曾间断。长青生命纪念园负责人李华强介绍,多年来,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档案史料,可惜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70多年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李华强介绍,双桥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后,开国将军杨成武为陵园题写了匾额。2011年,长青生命纪念园树起了新的纪念碑,原先的纪念碑也被移至园内保管。
双桥烈士陵园迁建后,29位无名烈士的骨灰暂时存放在东郊殡仪馆。每到清明,朝阳、通州两地的学校便会组织祭扫活动,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在树梢系上黄丝带,表达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今年,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的人更多了。一些前来祭扫的逝者家属来到这里,也会为烈士献上一束鲜花。
鲜为人知的是,长青生命纪念园内还安葬着3位朝阳区本地的烈士,他们是唐启石、刘宝安、蒋连祥。这3位烈士都是成长在新北京、牺牲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其中,1948年出生的唐启石烈士是一名飞行员,1979年光荣牺牲。刘宝安烈士出生于1949年1月,牺牲时只有21岁。蒋连祥烈士1948年11月参军,1956年牺牲时32岁。他们与29位为了解放北平而牺牲的无名烈士一样年轻。
烈士的故事总也讲不完
地点:窦店志愿军烈士陵园
清明节期间,一场集体祭扫活动将在房山区窦店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4位房山籍志愿军老兵,将向少先队员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在国内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中,窦店烈士陵园位置特殊。它不在沈阳,也不在丹东,而是位于北京西南窦店镇的后街村。由于窦店镇有铁路经过,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交道村成立后方野战医院。伤员由铁路运送到窦店火车站,再接到野战医院救治。其中,大部分伤员治愈后重返部队,但少数重伤员医治无效,牺牲在了这里。窦店烈士陵园内,共安葬着23名志愿军烈士。
这23名烈士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房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于瑞林介绍,烈士虽有姓名,墓碑上还刻着烈士的籍贯和牺牲时间,但遗憾的是,这些烈士并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去年,房山区重建烈士陵园,并树起了一座7.8米高的纪念碑。在准备修葺烈士墓、对烈士骸骨重新装殓时,这项工作却被突然叫停。知情者告诉工作人员,当年烈士遗体在下葬时是裹着油布进行深埋,他们很可能是美军细菌战的受害者。
停战后,野战医院转移,这些长眠在后街村的烈士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根据墓碑上的信息,大多数烈士来自四川、湖南,但是籍贯大都写得比较简略。起初,烈士家属每年还会过来祭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祭扫的家属几乎没有了。由于烈士的家乡离北京路途遥远,也为查找线索增加了不少难度。
23位志愿军烈士中,有一位名叫田志中,出生地写的是“日本”。于瑞林介绍,这位烈士原本是日本人,后来加入八路军时改了名字,并留在了中国。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了志愿军入朝作战。而这些信息,已经是工作人员目前能够找到的全部线索。
59岁的北京人王辉从2000年开始从事志愿军研究工作,每年都要来窦店两三趟。他走遍了“三八线”以南的抗美援朝战场,并多次组织志愿军后代来窦店祭扫。据他的考证,仍有大量志愿军烈士埋骨他乡。一次,他从当年战场的猫耳洞里带回两只胶鞋底,这正是当年志愿军战士穿的鞋子。沿着志愿军当年的足迹,他还找到过血衣、镐头等遗物。
王辉把自己的这些发现都捐给了窦店志愿军烈士陵园的陈列馆。他还从砥平里战场上带回了一根志愿军的遗骨。他把这根遗骨用黄绸包着,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陵园工作人员手中。在王辉心中,他带回的不仅仅是一根遗骨,而是关于更多志愿军烈士的线索。
清明节前夕,王辉远赴沈阳、丹东等地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了一个人的祭扫之旅。为节省时间,他一天甚至要跑两三个陵园。清明节当天,他打算来到窦店烈士陵园做一场直播。他想告诉网友,志愿军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需要传承下去。